上海4岁女童走失超60小时!海边这个地方千万别靠近,已有多人送命!
这两天,#上海4岁女童海滩走失#的事情,一直牵动着大家的心。
走失女童黄元芯
图源:新浪新闻微博
到目前为止,孩子已失踪超过60小时,搜救依然在紧张进行中,每个人都在期待奇迹发生。
好端端的,小朋友怎么会失踪呢?
这一切,都要从她的爸爸离开“取手机”说起……
-01-
取完手机回来
女儿不见了
10月4日17点左右,4岁半的黄元芯和家人来到南汇新城的沙滩上玩。
妈妈和姥姥在岸上照顾弟弟,爸爸带着她去海滩挖沙子玩。
在玩耍过程中,爸爸返回岸上取手机,并告诉黄元芯,留在原地不要走动。
但当取手机回来后,黄爸爸却发现女儿不见了。
家人搜寻未果,于当晚18点40分报警。
接警后警方、消防、救援队一直全力搜索女孩下落,直到10月5日,还是没有什么进展。
结合对监控的排查和黄爸爸最终提供的,女儿走失的准确方位,10月6日,浦东警方发布警情通报,关于女孩的去向,现在的结论是:
在原地等了约10分钟后
黄元芯向水边走去
在水边摔倒后消失在海浪中
上下滑动查看
目前,搜救仍在进行,女孩的父母还在搜集线索,大家都没有放弃,所有人都希望孩子能平安无事地回来。
事情发生后,很多人都在指责黄爸爸“粗心大意”,这其实也在提示咱们,去海滩玩的时候,一定要寸步不离地看紧小朋友。
与此同时,还要小心潜伏在沙滩附近的
离岸流
因为,黄元芯走失的沙滩,就是一个离岸流冲击出的泥沙滩,并不平摊,更不是景区!
-02-
90%的海边溺水
都和离岸流有关
今年夏天就有一个新闻:男生陪女友去海南看演唱会,第二天在海滩游玩时,不幸溺亡。
两人游玩的地方,海面平静,没有大风大浪,然而十几分钟的功夫,男生就失踪了。
女友焦急地全网寻人,最后怎么也没想到,带走男生的竟然是:离岸流。
据统计,大约90%的海边溺水是因为离岸流引起的。
2018年,一对8岁双胞胎姐妹在青岛一海滩游玩时遇难,经分析,原因也是“离岸流”。
每年国内外有成百上千人死于离岸流,但很多人却是第一次听到这个词。
以下内容建议大家分享出去,每个人都该知道,关键时刻能救命!
-03-
离岸流
隐匿的“海滩杀手”
离岸流,学名“裂流”,是海岸边一股射束似的狭窄而强劲的水流。
当海浪冲击向海岸时,会遇到阻碍(陆地)而溃散,大量的海水必须寻找回到海里的路径。
由于受到后浪的推挤,这些海水会汇集成一道或数道强大水流退回海中,离岸流就是发生在这个循环过程中。
离岸流 图源:UNSW
相比浪花翻涌的地方,离岸流反而显得过于安静,因此具有极大的迷惑性。
很多不熟悉海面的人,甚至会觉得有离岸流的地方看起来更安全,特地走近这样的区域玩耍,这无异于是在“送命”。
为什么这样说?
首先,离岸流的流速非常快,可以达到每秒 2 米,甚至更快。就连专业的救生员,在受训时也常被其拉向外海。
2012年韩国海云台海水浴场,一股巨大的离岸流袭来,一下卷走143名游客。
连水性极好的渔民一提到离岸流,也会心生惧意。
离岸流是“狡猾”的,它会在人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突然出现,如同它看起那样安静,直到人身陷其中才会发觉。
任何天气条件、多种类型的海滩上,都可能会出现离岸流。夏季大浪退潮时,尤为高发。
-04-
分辨离岸流
警惕海面那个“豁口”
我们怎么知道自己游玩的海滩有没有离岸流呢?在海岸边,离岸流的典型特征就是沙漏形态。
当岸边的沙洲出现了一个豁口时,此处往往就会产生离岸流,因为水流从这里能更方便地回家。
上面我们说到,离岸流看上去很平静,所以就算是不熟悉海洋的普通人,也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去做出一些基本的判断:
· 离岸流两侧有白浪花,而自身没有白浪花。
· 离岸流表面几乎没有海浪,也就是表面不太会有突起,相对平滑。
· 离岸流往往携带大量泥沙入海,因此其水色与周围水色相比会偏黄,尤其是在流头与外海交界处,这种水色差别比较明显。
· 离岸流大部分颜色较深。
是否了解了这些就万事大吉了?绝对不是!
跟学会怎么判断离岸流相比,最最最重要的,还是要去有救生员驻点、合法开放戏水的区域!
这样的话,分辨起来可能就没那么容易了。
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是渺小的,尤其带着孩子,更不能冒险。有些力量,我们必须要敬畏。
-05-
万一遇到离岸流
如何自救/求助
这里也有“自然资源部海洋减灾中心”制作的求生视频,大家可以更清楚地了解↓↓↓
如果你看到困在离岸流的人,千万不要觉得自己水性不错,就贸然下水救援。
文章的最后,小编还要再叮嘱各位家长几句,去海边玩的时候,一定要:
❌ 远离“野沙滩”
❌ 远离“严禁下水”的区域
✅ 选择正规、有救生员的沙滩玩耍
关于黄元芯小朋友的搜寻
育学园会持续关注
让我们祈祷奇迹发生
保佑孩子安全回来
也希望这次事件
能引起所有父母的重视
紧跟在孩子身旁+远离危险区域
最后,愿每个小朋友
都能健康、平安地长大
好啦,今天就唠叨这么多,欢迎大家点赞+在看,把文章扩散出去,让更多人看到这份安全提醒!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