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想改变与孩子间鸡飞狗跳的关系,这些办法不妨试试

想改变与孩子间鸡飞狗跳的关系,这些办法不妨试试

教育


上一篇讲父母情绪控制的文,我们梳理了一些教养迷思,从观念上解放父母,解放孩子。


而这一篇,我们就从养育技巧上来看看,《家庭的觉醒》一书还为我们提供了哪些思路,帮我们进行转变,改变我们与孩子相处时的鸡飞狗跳。



放下对孩子有执念的的“期望”



可以肯定的是,我们的很多痛苦和烦恼,都来自于对“期望”的落空。

想想我们对孩子失望或者生气的时刻吧,那多半都是因为孩子的做法没有满足我们的期待。

我们期待他们乖顺、安静、专注、热爱阅读和思考、写作业的时候特别认真、考出漂亮的成绩……但孩子通常总是事与愿违,于是我们愤怒、恨铁不成钢、生气、焦虑。

我们开始对孩子施力,按照我们所期待的方向。但别忘了,可以肯定地说,期望自然会带来操控,孩子会因为被操控的压力而反抗。

别自寻烦恼的方法,就是别对孩子抱有期待,特别是那些已经超出了他们兴趣,或者他们自身能力的范围那些期待。

对此,《家庭的觉醒》一书的作者认为,我们只能对一个人保有清晰的期望,那就是我们自己。



刺耳,却是句大实话。

仔细想想,即便是那些对孩子来说,算是善意的期望也是禁不起推敲的。

比如我们想让孩子好好吃早餐,有一个健康的生活习惯。但也许孩子就是不爱吃,每天早餐的饭桌都变成了亲子拉锯的战场。

我们为什么宁愿每天和孩子软磨硬泡,也一定要逼迫他们吃早餐呢?因为我们的内心有一个声音:“做个好的家长,就要让子女吃早餐;孩子要健康成长,就一定要吃早餐。”

这是我们对孩子最朴素的期待。但我们在与孩子的早餐战斗中,忘记了最本来的初衷。

我们为什么让孩子一定要吃早餐,是为了健康。但让孩子无比郁闷、哭着、难受着塞下几口饭,和带着一个平和的心态去上学相比,哪个对健康更有利呢?答案显而易见。

我们的期望没有得到满足,我们无法放弃自己对饮食习惯的执着,这些原因让我们不惜与孩子硬碰硬,耗尽一切良好的关系,去达到让孩子吃早餐的目的。

不是说我们一定要放任孩子不吃饭,而是我们要先放下对一定要吃早餐的执念,放下我们对孩子的期待,让自己先变得松弛起来。

先不要在早餐问题上情绪失控,再来想如何用其他更好的方式让孩子接受早餐。



同样的方法还也适用于作业、体重等等。

我们在与孩子因为这些问题僵持不下,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看问题总是“非黑即白”,因为我们的思维是两极分化的。

例如,当孩子忘记带作业本回家,我们会将其定义为“坏”行为,需要对他们进行惩罚。

但惩罚与责骂又为孩子们带来什么呢?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理解?想出能解决健忘的好办法?还是加强他们对这件事的负面看法?

那如果我们换一种思维方式,不再两极分化式地看待事情,而是花点时间,纵观全局,再把事件放在大局中看,我们对待子女的方式便会发生巨大的转变。

因为,这让我们的焦点不再放在孩子的“坏”行为上,而是放在如何去理解事情的缘由,并且找出有用的方法来避免它再次发生上来。

也许孩子忘带作业本,是因为当时在和同学聊天(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未必是件坏事,因为我们很乐意看到孩子们结交朋友);又或者是孩子正在帮助别人,急急忙忙跑出教室,过后才想起忘了作业呢;又或者,他们就是单纯的忘了,那我们能不能和孩子一起想想办法帮助他们记住呢?

别把健忘与“好”和“坏”联系起来,如果把力气都耗费在做出道德审判上,我们哪还有思维空间,去和孩子们想实际的方法解决问题呢?



做一个“少说话”的父母



父母当然应该多和孩子说话聊天,但如何沟通也是需要技巧的。错误的沟通,不如不说。

如果一和孩子说话就呛火,或者对话里充满了八卦、打听、评判、说教、审判、责骂,那家长最好就“少说话”。

特别是面对青春期的孩子,作者鼓励家长们只在最有必要的时候说话。

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更需要的是来自父母的聆听和感同身受,适当的保持沉默,带着一种开放的、不带评判眼光的、不偏不倚的态度,能吸引孩子更愿意对我们开口说话。

作为父母,比起不假思索的作出反应,我们应该做一个冷静的观察者。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信任,不要总是对孩子过早地下结论,在我们不应该插手的地方插手,举棋不定,事事控制。



从父母的角色转变为孩子的精神导师



我们总说,做父母要学会适时放手,但放手这件事也并不容易。我们总被“父母”的角色捆绑,觉得自己一定要为孩子做这做那,才算履行了我们做父母的职责。

但也正是这种捆绑,让我们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总是处于紧绷中。作者在书中建议我们从父母的角色中解放出来,试着当好孩子的精神导师。

作为一名精神导师,我们关注的焦点不再是孩子考试是否答对了全部题目,而是他们做错了题目时有什么感受;不再是孩子是否融入某个特定的社交圈子,而是他们独处的时候有什么感受。

精神导师的角色,让我们把焦点从传统成功的标志,转向那些被主流社会忽略的方面。

我们的角色超越了爸爸和妈妈,更关注孩子的心灵成长和需求。



要给孩子提供中和能量的力量



作者在观察自然的时候,发现自然界有其自我平衡的方法,冷热、光暗、生死,万物都包含着看似矛盾却又能让自己融合的两极。正是这一点,给了作者在亲子关系改善方面的灵感。

想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我们就需要给孩子提供能帮他们中和能量的力量。

在妈妈群里经常能看到被孩子气到爆炸的妈妈来吐槽和求安慰。

比如,因为催孩子去洗澡这件小事,最后演变成扇了孩子一个耳光这样激烈的“战斗”。孩子因为不想洗澡而大吵大闹,妈妈刚开始可能还挺有耐心,但随着僵持不断,妈妈的音量也开始有所提高,从讲道理升级为责骂。

孩子听出来妈妈生气了,觉得紧张,便乱踢乱闹得更厉害。妈妈变得不耐烦,使出全身力气对孩子吼叫。孩子干脆往地板上一躺,开始踢打妈妈,再也无法忍受的妈妈于是扇了孩子一耳光。

在这样一场不断升级的战争中,如果用作者的能量理论来分析,我们会看到家长的能量与孩子的能量是一致的。孩子的音量加大,家长也跟着加大。孩子发作,家长也发作,几乎到了歇斯底里的程度。家长没有使情况平息下来,反而火上浇油,使双方的情绪越来越紧绷。

作者强调,我们可以向大自然学习,运用另一极的能量,而不是一点一点助长孩子的反应。

就拿孩子不洗澡这件事来说,他的抗议是因为什么呢?是因为洗澡的环境、过程让他感到害怕?还是因为他还没有玩够,不想让洗澡耽误自己的个人时间?

不论是哪一种原因,孩子此时内心的能量一定是躁动的、不安的、焦虑的,那么此时父母最应该提供的就是另一极的能量:平静的能量,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解决整件事,而不是以扇耳光收场。

从这样的分析来看,我们与孩子之间的问题,并非是我们彼此能量的互相冲突,而是因为我们的行为都散发出了同一极的能量。

我们不能对孩子有过分的期待,期待他们每一次都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通过调节我们自身的能量,可以给予他们改变行为的空间和时间。



学会把情绪和感受分开



人们常常把情绪与感受搞混,以为两者是同一样东西,但其实并非如此。

真正的感受,只能通过我们内心深处的安静去体会。它们需要呼唤、陪伴、触摸去体验。感受只能是发自肺腑的、从非常个人的层面去得到我们的承认。

但遗憾的是,我们大部分人都没有接受过如何去体会自身感受的训练,也从没有真正地体会到它们,因此我们只能把它们和情绪混为一谈。

通常来说,当我们不能好好处理我们的感受时,我们的情绪就会爆发。

想要分清这两种东西,就需要我们首先绕到情绪的背后。举个例子,比如当我们发现自己对孩子失去了耐性,开始责骂他们,我们要立刻有所警觉,并给自己按下暂停键,问问自己:“我在骂我的孩子,那我现在真正的感受是什么?”

要是我们是在骂孩子不上床睡觉,我们可以问自己:“我究竟在骂什么?”

表面上看来,我们好像是担心他们睡得不够,或者是因为他们违背了我们的命令。要是再深挖我们的内心,我们也许会发现其实是我们觉得累了,经过漫长的一天我们需要一些独处的时间来恢复精力。而这一层,才是属于我们的“感受”。

在这里,我们会发现“情绪”是指向孩子的,而“感受”却是我们需要时间来自我修复的。

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不如就用一种平静的语气对孩子说出我们的感受:“我忙了一天,现在很累了。我再也打不起精神了,我需要休息。所以我的语气开始变得不耐烦,几乎控制不住。你能帮个忙吗?而且你也需要休息。”

这其实,就是一种我们对自己情绪反应的完全掌控,这种掌控能让我们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

我们把“真心”袒露给孩子,才有可能换回孩子的“真心”。孩子们才有可能理解我们,也更有可能体会我们的感受。



学会把情感投射和孩子的感受分离



我想,父母可能都有过这样的感觉,只要孩子接近我们心目中所期待的那个形象,我们就会感受到与孩子的亲密,而一旦孩子的真实模样与我们心中的形象不符,那种亲密感就会渐渐消失。

如果是这样,那我们爱的可能并非真实的孩子,而是我们的情感投射。孩子自然也能感受到我们内心的这种变化,可以说,他们的每一次反抗,都是在远离我们的情感投射。

我们说青春期的孩子是叛逆的,但实际上,其实是父母在反抗着孩子们日益增强的独立自主权。

父母害怕孩子们与日俱增的独立需求,所以就尝试加强他们对子女的控制来作出反抗。

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放下我们的情感投射,认识到孩子的真实感受。那么该如何做,才叫尊重孩子的感受呢?书中举了一个例子:

如果孩子说“我太笨了”,你该怎么回答?通常父母会觉得,要帮孩子建立对自己的信心,就需要鼓励孩子。所以,我们可能会否定他们的负面评价:“不,不要这么想,你不笨,你很聪明。”

这样的回答会减轻孩子的担心和不安的感觉吗?作者认为恰恰相反,因为“你很聪明”其实是我们强加在他们身上的想法。在这种时刻,我们的孩子最需要的不是马上感到自己变得聪明,而是学会消化觉得自己“笨”的感受。

没有父母愿意看到孩子受苦,于是爸爸妈妈们总爱插手,干预孩子与内心感受之间的联系。我们需要记住,感受仅仅是感受而已,它们并不会决定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

当我们明确这一点时,我们就不会那么担心自己或孩子在某个时刻的心情,从而让我们更加专注地帮助他们去充分体会这份感受。

面对孩子这样的抱怨,作者给出了父母回应的建议:“我明白你感到自己很笨。你的感受是有道理的,因为它代表了你想变得更好。但是要记住,你的感受只是现在的心情,你无须感到害怕。”

这样做,就是父母放下了自己的情感投射,而带着孩子去触摸属于他们的真实感受。



把共情与盲目溺爱区分开来



很多人觉得,对孩子共情,就是要顺从孩子的任何愿望和要求。

其实并非如此。就拿孩子的愿望来说吧。

当孩子说出某种愿望时,我们应该帮孩子去辨认出哪些是出自他们的虚假“自我”,哪些是对真我更深层东西的表达。

如果我们看到孩子的愿望代表他们“真我”的需求,我们可以更主动地帮助他们去实现。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假如这个愿望超过了我们的经济能力,我们也不需要节衣缩食来马上实现它。

作者在书中举了一个自己的小例子:

起因是作者的女儿想在暑期长期租一匹马,她告诉妈妈说她对马是真心的特别喜爱,作者也感受到了女儿的这份真情,但她并没有立马帮孩子实现。

作者仅仅是倾听了女儿的愿望,然后对她说:“这么大的一个事情,现在就去办有点操之过急。让我们先把这个美好的愿望放在心里,然后看生活会把我们推向它,还是让我们远离它。如果几个月或一年后,你这个愿望还是十分强烈,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去实现。”

作者的女儿同意了。现在几乎一年过去了,作者和女儿还总是会时常提到这个愿望。

女儿曾经对作者说过几次:“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可以把精力花到马身上。”也说过:“我想今天立刻就拥有一匹马!”作者也在女儿这样的反复中,看出了她还没有拿定主意,于是作者决定继续留心观察着她的这个愿望。

作者也向女儿表达了自己对她愿望的认同:“我完全明白你的感受。你犹豫不定,这是很正常的。你正在经历一个重大事情在你内心引起的真切斗争。让我们耐心等待,直到你对于这个愿望的感受持续稳定下来。那个时候,我们可以谈谈具体的安排。我可以满足你,但你必须让我看到你对自己在这件事情中的责任是清楚的。”

作者的这种处理方式,其实是在教导孩子,他们无须冲动地满足自己的每个愿望。

许多家长都过分迅速地满足了孩子的愿望,比如孩子对芭蕾、网球产生了一丝兴趣,家长会毫不犹豫地为芭蕾舞或网球班付费;亦或是孩子想养个宠物,或者对某种乐器有点喜欢的时候,也会尽力去满足孩子。

他们忽略了,留给孩子将愿望存在心中,慢慢对其进行检视的珍贵过程。

到头来,父母才发现是自己反应太快了,把孩子一时的心血来潮误认为是深厚的热爱。

当父母不再匆忙地满足孩子的每个需求,便可以让他们慢慢学会处理自己的愿望,并培养对它的责任。这能让孩子懂得努力工作、制定计划去实现目标是一个什么样的感觉。

这样的共情,才是最有效的。

它既肯定了孩子的愿望和感受,也没有盲目的顺从孩子,而是留给孩子足够多的时间去体会怀揣愿望、实现愿望的这一漫长过程。



除了上述这些教养技巧,在《家庭的觉醒》一书中还有许多有关教养方法更为细致的讨论,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翻翻这本书,也希望书中的文字能为父母在教养之路上拨开迷雾,解开困惑。

正如书中所说,“家是未来一切的播种场。家是孩子学习如何爱自己和爱他人的地方,学习如何解决争执,如何关心身边世界的地方。”

正因此,它值得我们花费精力、花费头脑去经营。

每个父母,可能都带着某种目标,去养育自己的孩子。我也很认同作者给自己所定的目标:

“身为家长,我的目标是把孩子抚养成这样一个人,坚定地植根于自身,明确自己的内在价值,能够真诚地表达自己,并与我保持稳固的关系。”


也把这段话送给每一个朋友,希望我们都能踏上一段觉醒之旅。

超越对为人父母的恐惧和幻想,迎来更加平和、更富有同理心和更智慧的状态,拥有一段美妙的亲子关系,帮助孩子成长为真正的自己。


-END-



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更多原创文章

【游记】日本、迪士尼、长隆、三亚、滑雪

【阅读】科学、英语、古诗、思维、语言 

【心理】分离焦虑、安全感、T2、慢热、专注 

【睡眠】抱睡、奶睡、夜醒、安抚、小睡短 

【情绪】戒吼、管教、抑郁、听话、 情商

【养育】牙齿、性教育、厌奶、如厕、喂养 

【游戏】玩具、绘画、早教、儿歌、陪玩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改变世界的马赛克人世间最纯洁的关系,是金钱关系靠考学改变命运的我,该如何与孩子的低分和解?ChatGPT之父首次「剧透」GPT-5/6 , OpenAI还想改变一切比食不果腹更惨的是腹不裹食大国移民解决不了的难题,不妨试试“他”!刘世锦:老办法不行了 新办法是什么?第九章第一节 分权制衡地方自治的共和政体5132 血壮山河之武汉会战 信罗战役 5“学狗叫,不然不跟你玩” :孩子间的毒友谊到底有多可怕?包爸有话要说舒服的关系,是没有期待的关系波屯市中心这些办公区可能改造大量住宅辣!印度想改名为巴拉特,巴基斯坦想改名为印度中医西医用这些办法应对胃肠肿瘤患者放疗后的副反应最长久的关系,就是会成长的关系辅导孩子从鸡飞狗跳到自觉专注,我只做对了一件事大国移民解决不了的难题,不妨试试“他”人与人最舒服的关系:我不改变你,也不因你而改变8大道华人鸡飞狗跳!大批失业 崩溃痛哭!风水宝地被掏空...不想工作的时候,不妨试试断、舍、离靠考学改变命运的我,该如何与孩子的低分和解?| 人间【健康】想要保持健康,不妨试试这6个方法!社群运营难?不妨试试“三群策略”鸡飞狗跳,单亲妈妈初体验~你现在就是子女的原生家庭:你和孩子的关系,决定他20年后的命运!为团队创造心理安全感,不妨试试这6个步骤心理学:孩子与你的关系,注定他将来会娶谁在语言触及不到的地方,不妨试试音乐治疗 | 音乐治疗明天开课吉利根:为什么你越想改变,越容易被困住?纽约华人鸡飞狗跳!大批失业 崩溃痛哭!风水宝地被掏空...厌烦了打工路上挤地铁?不妨试试这几种交通方式时间匆匆,岁月如梭8大道华人鸡飞狗跳!大批失业 崩溃痛哭!风水宝地被掏空...越亲密的关系,越要敢开这个口李雪琴自曝成长经历,一句话刺痛2亿家长:拉开孩子间差距的真相,知道越晚越吃亏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