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了”“躺平了”,最近太常听到这样的话,很多人甚至将它们挂在嘴边,但“无心”者真的无所谓吗?
2017年,光芒一直被哥哥本·阿弗莱克和好兄弟马特·达蒙遮盖的卡西·阿弗莱克(Casey Affleck),终于获得了人生第一个奥斯卡影帝。他凭借得奖的电影名叫《海边的曼彻斯特》(Manchester by the Sea),前十几分钟,男主角李(Lee)——维修工——去不同的人家里换灯泡、通马桶、修水龙头;而这些业主们,有的愤怒,有的抱怨,有的温柔,但李全不在意,不管生活冲他丢去的是什么情绪,他都以冷漠回弹,甚至,丝毫不回弹。总的来说,李不愤怒,不沮丧,当然也不开心,不快乐,总结起来就是八个字:行尸走肉,无动于衷。最有意思的细节是晚上在酒吧,旁边一个大胸妹子明显对他有意,甚至故意将啤酒泼到他身上来制造搭讪契机。对这种“唾手可得”的艳遇,李仍然无动于衷。下一秒,镜头切到了深夜,酒吧里人群散去,李周围已经走空了,前十分钟一直空洞的眼神,此时才有了一点内容。他走到对面,跟两个无辜的男人找茬,揍了他们一顿。后来我们才知道,原来几年前的一个深夜,冬天,很冷,李给壁炉烧了火,坐下来看电视。刚坐下来发现没酒了,他起来去小超市买酒。出门前往壁炉里丢了两根柴火,走到一半,突然想,是不是刚才忘记合上壁炉的安全屏了。李决定不去管它,继续往超市走。等40分钟后他走回家,只看到一片火光。妻子在号叫,邻居在围观,消防员站着看熊熊大火,已经束手无策。第二天,消防员从废墟里刨出他的三个孩子。美国心理学会将“冷漠综合征”描述为一种情感淡漠模式,灾难幸存者或战俘身上会出现类似的症状。像李这样经历了巨大的创伤的人,除了去死,树起所有屏障,疏离一切情感,才能防止自己进一步跌入痛苦深渊。但后果当然也是,他难与他人建立联系,也谈不上表达自己的情感,与社会的关系维系在最小限度。除了创伤后遗症,全新的工作生活环境、与好朋友大吵一架等生活里的重大变化也可能会激发零在意心态。家长由于工作变动,更换城市,连累孩子也换学校,对孩子的情绪造成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毕竟这种重大变化剥夺了孩子辛苦交到的朋友,迫使孩子一切从头开始,别忘了小朋友也有社交压力。这种冷漠综合征有许多变种,特别是在压力巨大的中国社会中,人们特别是年轻人几乎达成一个共识:“卷,但无用。”非常努力工作,却得不到升职加薪;父母答应你考到班级前五名就给你买单车,考进前五了,父母却食言;连续考研三年,都以失利告终;等等。类似的令人失望的情形之下,很容易就产生糟糕的情绪,而为了自我保护,减少受到折磨的可能性,大脑也会关闭期许,转而说服自己不要去在意。很多人于是在无望的“卷生卷死”中,翻了一个身,找到了“佛系”与“躺平”这些关键词,希望用对结果毫不在意的心态,去面对失利、失败与失去。试图说服自己去认可一个真理:“有心者有所累,无心者无所谓。”这当然是一种矫枉过正。因为过分在意确实很痛苦,别人不经意说了一句你是不是胖了,你耿耿于怀,从此节食一个月,之后反弹到了比从前更胖的状态。开会的时候发言,讲了一个白字,从此拒绝在任何会上发言。别人只是对你稍有善意,你却理解为她/他对你有意思,等你发现时你居然已经陷了进去……因为在意而带来的痛苦,都可能让你切换到另一种心态。零在意心态持续下去,会有滚雪球效应,因为这样的人一直在与自己进行消极对话,自我打压,做事的动力与自信也会逐渐消失。形成一套打压的逻辑后,不仅作用于自己,在与他人沟通时也会“释放”出这些消极大招来,令试图与你交流感情、分享心情的朋友无所适从。我说,最近这篇稿子没写好,他会说,没写好就没写好呗,难道你还想写出传世之作?我说,最近基金亏好多哦,他会说,反正都是坑,不是亏在股市,就是年纪大了被骗去买保健品。我说,最近跟我妈吵了一架,他会说,那又怎么样,反正都是要死的。用消极的话术消解一切生活的意义,不仅索然无味,还会令人感到世界灰暗,没有意义。这样的人是能吞噬积极力量的黑洞。求生欲会让我远离这样的朋友。不过,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零在意心态是抑郁症的一种先兆。假如你还注意到自己容易疲劳,对平时喜欢的事情也失去了热情,甚至在处理日常事务时都感到困难,更别说社交、经营亲密关系等活动,那或许说明,阶段性的零在意心态正在升级,要引起一定的重视。寻找专业人士帮助之前,或许也可以问问自己,我是否对生活里的所有层面都无动于衷,还是说只是对某一个很小的部分感到冷漠?这个部分是什么呢,是工作,是一项家庭责任,还是亲密关系?我的零在意心态,正在影响我在工作中的表现吗?每次产生这种冷漠的情绪,都是因为哪种类型的事情触发的?如果只是工作、学校变动这样的事件,慢慢适应后,这个阶段就会过去。除此之外,寻找一项新的兴趣爱好也是个不错的办法。我有个阶段工作状态不佳,时常感觉到困在一片泥泞之中,求生欲促使我去从零开始学习网球。并不是说学网球会让我的工作有起色,事实上两者毫无关系,但是学习新技能的动力会转变一个人的状态,激发我生活的动力。学习一门新的语言、一种新的乐器,都能有同样的效果,因为进步时的获得感会让人身心愉快。但运动项目肯定是最理想的,它让你离开家,接触户外的空气与阳光,同时也能调节激素。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中,李这种钝化感受、封存情感的生活过了几年,生活中又发生了重大事件——他哥哥意外身亡,留给世界一个未成年的儿子。李的哥哥在遗嘱中表明,要让李来担任监护人的角色。一个冷漠孤寂的中年男人,常年如行尸走肉,现在,他遇到了需要他去在意的人和事。青春期的侄子当然没那么容易搞定,李需要重新集结能量去应对。新的亲情的可能性,不能改写火灾那一夜,大概率也不可能让他与自己犯的错和解,但生活的动力在事件当中恢复。或许只恢复了10%,但原本封合的灰暗世界里,终于凿开一道缝隙,光透了进来。[参考书目:Heron et al.,2018. The anatomy of apathy: A neuro cognitive framework for a motivated behaviour. Neuropsychologia,118(Pt B):54-67.]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转载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