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不想上班的你:工作最好的状态,是人事分离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有书”,加⭐星标⭐不迷路
来源 | 帆书 原樊登读书
(ID:readingclub_btfx)
快乐总是短暂的,十一长假似乎一眨眼的工夫,就结束了。
每到节后上班,不少人又患上了“不想上班综合症”。
焦虑到彻夜失眠,烦躁到坐立不安,分分钟都想辞职走人……
可一想到房贷车贷,日常开销,又不得不硬着头皮,逼自己按时到岗。
成年人的世界,工作是绕不开的难题。
尤其是短暂放松后,真是百般不想开工。
曾有媒体做过调查:
“大家到底为什么不想上班?”
上万份回答中,人际关系、内卷严重、压力大,成了最主要的原因。
甚至有网友感慨:
“做梦都想摆脱那群难缠的客户和同事。”
干活再累,睡一觉,歇两天就好,可一旦陷入与人的纠缠,那种心累,却着实难以消解。
换句话说,只要不再被人所累,工作其实并不可怕。
很赞同《十三邀》里马东的一个观点,他说:
“职场上最宝贵的品质,是做到‘事在人先’。”
摆脱无意义的关系内耗,专注做自己的事,才是打工人的明智选择。
节后的最佳开工模式:只做事,少管人。
让人累的,从来不是工作
而是工作中的人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职场也不例外。
很多时候,工作中的人际关系,远比工作本身,更让人累。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感受:
不怕熬夜做方案,就怕客户刁难;
不担心偶尔出错,就担心老板找茬;
不在乎多加点班,就怕与同事闹矛盾。
为了被接纳,我们小心翼翼地维系着,甚至不惜讨好取悦;
为了躲避暗算,我们谨慎地周旋着,一分一秒都不放松。
到头来,心思全花在人身上,事却没做多少。
而我们自己也在心力交瘁中,越来越害怕上班。
咨询师胡慎之,曾谈起过一段很不愉快的经历。
当年他初入职场,父母一再叮嘱:
“干活是次要的,最要紧的是搞好同事关系。”
他谨记这句话,一入职就忙着给人倒茶端水,跑腿打杂,根本顾不上干自己的活。
下班后,还自掏腰包请同事吃饭,去领导家当免费劳动力,也没时间培养自己。
他本以为,领导和同事会喜欢他,可结果呢,实习评语中,他却是最差劲的那个。
有人说他偷懒耍滑,有人说他不务正业,有人拿他惨淡的业绩说事,还有人说他心术不正。
他委屈极了,鼓起勇气找同事理论,却又令自己陷入一次次争吵与纷争。
紧接着,他被集体孤立,又频遭领导打压,整个人陷入巨大的痛苦中。
后来,他实在受不了精神上的折磨,趁自己崩溃前,灰溜溜地辞职走了。
很多年后,他仍难以释怀,经常后悔说:
“当初最不该的,就是把人看得太重。”
工作中把人逼疯的,往往不是哪件事,而是你怎么也应付不来的某些人。
揣度别人的心思,在意他人的评价,强融不属于自己的圈子,逼自己和所有人做朋友……
随便哪一样,都能让人陷入人际关系的怪圈,把本应用于工作的精力浪费掉。
曾经的我们,以为工作的难点,是自己成长慢,做不好事。
等一番历练后才明白,职场上最累人的,是和人打交道。
上班的最佳模式
心里只有事,没有人
董宇辉做客央视《青春大课》时,说起过往经历,曾一度哽咽。
刚参加工作时,他那不起眼的长相,蹩脚的发音,时常让他成为同事打趣的对象。
而自尊心极重的他,只能把火闷在心里,被坏情绪反复内耗。
他越来越不合群,经常把自己关在屋里看书、备课、练口语、优化教案。
他把过去10年的高考题,背得滚瓜烂熟,反复阅读名著,提升思考力,还听着广播,一遍遍练习普通话。
谁曾想,正是这一件件小事,像救命稻草般,把他拽出关系内耗的泥潭。
没了别人的干扰,他可以心无旁骛地教学,超额完成指标,获得学生的认可,也让领导另眼相看。
仅仅一年后,董宇辉就被提拔为教研主管,成为公司最年轻的中层。
几年后,当他转行做带货主播,又遇到了类似的事。
他在镜头前侃侃而谈,导演说他解说词没重点,网友说他太丑太难看。
要在以前,董宇辉铁定受不了,可如今的他,早已看透工作中的真相:
那就是,想成事,就得先一门心思干事。
他坚持做自己,卖货的时候,穿插解读莎士比亚、柏拉图、苏格拉底……
他话锋幽默,金句频出,渐渐有了自己的受众,也一步步打开了事业局面。
董宇辉说:
“做事要有定力,心无旁骛,万事可破。”
而做到心无旁骛,我们必须戒掉自身情绪,排除他人干扰。
职场经理人胡刚老师曾说:
“突破职场困境的关键点,就是人事分离。”
只要把人和事分开,工作会容易很多,而上班也不再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
作家阿兰·德波顿,问过职场人一个问题:
“工作的价值到底是什么?”
大家的结论无非是:一是要有经济报酬,二是要有成长价值。
这两点,说到底和别人没多大关系,关键在自己能否创造价值,能否持续成长。
而价值和成长,只能通过具体的事来呈现。
真正的高手
都学会了人事分离
《五维学习力》中,有个观点:
聪明人,能够把“我”和“我的行为”分开。
简单来说,就是强者心里全是事,弱者心里全是我。
职场上的高手,每天想的都是解决问题。
只有纠缠于人的人,才会被情绪牵着鼻子走。
其实,人事分离并不难,你只需做好以下三点:
1. 做事在前,情绪在后。
商业教练陈欣,刚下海那会,经常吃闭门羹,被客户轻视。
但他从不沉溺于失落的情绪,而是心态积极地主动做事。
上网课、跑客户、做市场调研、参加社群活动,不给自己留一分时间钟胡思乱想。
他在做事中迅速成长,不到五年时间,就把自己打造成了商圈的“超级个体”。
在著作《单干》中,陈欣给年轻人一点建议:不管受多大委屈,先把事干好。
以心情为导向,小麻烦变大麻烦;
以目标为导向,天堑变通途。
做事在前,情绪置后,才是职场上最有水平的处理方式。
2. 有效沟通,拒绝内耗。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公交车实验”。
如果人生是辆公交车,你是司机,当上来一些咒骂你的乘客,你会怎么做?
吵完才走,耽误行程;
忍气吞声,又太懦弱。
最好的做法,就是平复心绪,有效沟通,如果话不投机,再不予理会。
这点,同样适用于工作中。
与人产生摩擦,只顾着生闷气,胡想乱猜,一点用没有。
倒不如本着解决问题的原则,摆事实讲道理,尝试着开启合作。
很多时候,积极有效的沟通,才是破解职场内耗的秘诀。
3. 少关注别人,多关注自己。
心理学家阿德勒,有个理论,叫课题分离。
意思是,与人交往,要分清各自的课题。
比如,别人怎么评价你,那是他的课题,而怎么做好事,是你的课题。
比如,别人业绩如何,和你并无关系,怎么提升自己,才是你要考虑的。
再比如,别人刁难你、孤立你,那是他品行有失,而你怎么突出重围,是你的本事。
课题分离的本意,其实就是少关注别人,多关注自己。
工作中,精进自我,增长本领,远比每天盯着别人的举动,有用得多。
▽
职场上,有一个被大家奉为宝典的卡瑞尔公式:
“预测最糟糕的状况——调整好心态接受现状——竭尽全力解决问题。”
发现没,在处理问题这件事上,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我们去做具体的事。
我知道,职场上从来不缺各种人,我们很难不受其干扰,不因其焦虑。
但越是如此,越要提醒自己,烦恼多源自无用的关系,而不是事情本身。
假期已经结束,那就让我们收拾心情,建设自己。
当你学会把力气用在事情上,终会发现,工作中也自有乐趣。
点个在看,祝大家工作顺利。
/ 重要提示 /
微信公众号最新改版,没有星标的账号,很容易让大家错过推送。
喜欢有书君的文章,一定记得给我一个星标★【有书】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