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余华赞不绝口的他,又多了一部代表作
10月11日晚,第七届平遥国际电影展开幕片《河边的错误》为影展拉开帷幕。导演魏书钧、主演朱一龙和原著作者余华亮相,与观众深度交流。
首映场映后,余华老师肯定了这部新作在表演和改编上的呈现。表演上,他认为“朱一龙的表演无懈可击,朱一龙是一位非常好的艺术家”,还戏称“这部电影’含龙量’98%”。的确,《河边的错误》中,朱一龙作为绝对的核心角色,扛起了全片的起承转合与导演和原著的作者表达。
从文字走到现实,朱一龙饰演的马哲,从余华的文字间获得灵魂,在魏书钧的镜头下丰满了血肉。
1
在余华的原著中,《河边的错误》是一个高度凝练的具有寓言性的故事,在改编电影的过程中,让人物真实可信,对于演员和导演都有着不小的难度,20多年来,这个故事曾让多位名导折戟,而从平遥小城之春厅首映过后的现场掌声来看,朱一龙和魏书钧的组合无疑完成了这个高难度的挑战。
自本片在戛纳电影节入围前发布的剧照和预告中,观众们便可以窥见,朱一龙饰演的马哲是一个非常典型的90年代刑警形象:经典夹克装束、腋下夹包、烟不离手、因长期熬夜等生活不规律出现浮肿、沧桑。
朱一龙表示,《河边的错误》前期准备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在保有90年代城市风貌的拍摄地南丰,剧组提前一个半月就开始寻找影片背景的氛围,他在片中所有皮夹克、衣服、毛衣,身上的造型全部都是当年的东西,不是去做旧或者改良设计的,朱一龙认为所有这些给他的表演增加了很多信念感。
魏书钧导演也认为朱一龙让角色成功回到了90年代:“道具也好,服装也好,最重要是要和马哲的人物和这个时代的气氛,时代的影子形成看不到的东西。”
对于电影的改编,余华指出,“魏书钧准确地把握了那个时代的生活质感,准确地呈现了人的精神状态。”
在余华的原著中,马哲这一人物的内核,指向了他由沉稳果敢到深陷案情后的分裂与敏感,影片中的马哲,也有着刑警的精明干练,追求正义和真相时显露出不可妥协,甚至到偏执的一面。
观众随影片前三分之二的剧情推演,逐步深入了解案件的诸多细节,再到影片最后三分之一,魏书钧带领观众直面马哲从内心到表皮的撕裂与失控,他的逻辑和直觉之间出现了让其抓狂的偏差,朱一龙的表演,也在这种前后反差的对比下,成功呈现出这个孤独警员面对现实的无力和精神世界的惶恐和塌陷。
2
在谈到朱一龙对马哲这一角色的刻画时,导演魏书钧给予朱一龙丰富角色内在层次以赞誉:“起初我希望马哲的性格更外放一些,但横纵比较之后发现这样的特质不免有点儿对警探形象的刻板印象。朱一龙的加入,让马哲的气质多了几分内在的能量,这种能量,仿佛更能吸引我们穿透这张英俊的脸,抵达他的心里——角色更为复杂幽暗的内心世界。”
作为牵引全片人物和故事发展的绝对核心角色,朱一龙饰演的马哲随着影片的推进,显露出从自信、迫切、焦灼、无力、挣扎、崩溃等多重内化表达。朱一龙深入揣摩角色的心理变化:“马哲逐渐走入到了一个他不知道是现实还是自己想象的境地,我表演时也在思考这种变化,希望观众随着电影一块去感受角色在很多瞬间发生的变化。”
魏书钧导演也和朱一龙在表演方式上形成了良好的探讨:“他是一位非常优秀且敬业的演员。我们经常在现场讨论不同表现方式的表演,一遍一遍地看回放和演练,以达到一种既写实又足够有说服力的表演。”
片中自现实到梦境,在不同情境中的表演,所有角色都围绕着马哲的人物命运形成了复杂的变幻,但本片全员演技在线,朱一龙与其他演员间的牵引,让这种复杂中达到了合理的表达。
3
《河边的错误》的拍摄顺序是顺拍,朱一龙认为“这是必要的”,由于本片使用16mm胶片拍摄,顺拍过程中不能出现太多反反复复,在达成对角色的共同理解后,朱一龙和魏书钧都希望这部电影和英文片名一样,像大河一样在流淌,让每场戏合理地成长起来。
为了让角色能够镇得住场子,先增重30斤,又随着顺拍的节奏,凸显马哲的变化,减重20斤。余华也在看过影片后表示惊叹,向观众们问到,你们第一眼能看出是朱一龙吗?
在片中饰演疯子,同时也是本片编剧的康春雷对朱一龙的演绎也表达了赞叹:“拍摄第一天,我就确认他非常符合我想象的马哲。他的戏很好,工作状态也非常投入。我之前见到他没上妆的样子,那种他在平时生活状态里的样子,和他上了妆到了剧组进入人物状态的样子是非常不一样的。我认为他的人物塑造能力非常强。”
朱一龙饰演的马哲,在审问不同犯罪嫌疑人时的面部表情处理也有着差异化的诠释,而随着剧情的发展,马哲的眼神从压制、犀利到崩溃,也呈现出丰富的变化。而从探案工作到家庭的繁琐牵扯中,马哲也逐渐在压力和困境中迷失。
影片末段,马哲接近心理崩溃,在疯子如梦魇般的纠缠和扰乱下,越发显得暴戾和狂躁,如侦查时踹门动作,朱一龙的猛烈发力,人物半只腿深陷在门内,再忍痛缓缓拔出;在枪击疯子的壁画前,马哲这个角色也迎来了某种彻底释放。
4
《河边的错误》平遥首映映后原定只有30分钟,余华在和观众们一同看完全片后,建议组委会将映后时间增加了整整一小时,在90分钟的映后交流中,也是屡次给予本片的表演和美学风格以肯定。
余华提到,《河边的错误》已经有四次改编电影版失败的经历,其中“第二个掉进改编陷阱”的还是名导张艺谋,“跟张艺谋两个人讨论了四五天都讨论不出一点头绪来,所以后来转到《活着》去了,后来又有两个,”而如今,魏书钧和朱一龙他们是第五个掉进陷阱的,没想到他们爬出来了,必须感谢朱一龙,朱一龙的表演是“无懈可击”。有趣的是,朱一龙这次在马哲的角色参考上,有很多细节是来自于余华本人。
此外,余华也紧跟网络热点,幽默地表示:“我觉得朱一龙也是又I又E,我说是他进入角色的时候,你想要什么他都能给你,他是这样的一个艺术家,他真的是很厉害。”
5
影片收尾段落,饰演妻子的曾美慧孜让朱一龙为自己唱歌,之后两人起身在一起舞蹈,两人的表演流露出非常自然的状态,也恰如本片所呈现的叙事魅力,在井然有序的合理性当中,追求那些不可预知的发散性与宿命感。
朱一龙在平遥映后表现出谦逊的姿态:“我觉得一个男演员,作为一个演员能演余华老师的作品首先是一件非常容幸的事情,这一次又跟书钧导演,有一点理想主义,把这部作品拍给大家看,不像大海里面惊涛骇浪,确实像河边的溪流一样不断的流淌,中间很多波纹会给大家展现那一点点不同的地方。”
朱一龙与平遥国际电影展颇有渊源,他的电影代表作《人生大事》曾经为第三届平遥国际电影展“平遥创投”入围剧本项目,朱一龙也凭借该片获得第3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人生大事》也是平遥国际电影展历年创投作品中成片票房最高的一部。
从电视剧到电影领域,从主流商业制作到节展艺术片佳作,朱一龙不断挑战新的领域和角色,从《人生大事》中痞气外露但内心善良的莫三妹到《消失的她》中诡辩莫测的何非,再到《河边的错误》中稳重果敢而又敏感细腻的马哲,朱一龙在每个角色中力求创新和突破,其中展现出的日益精准的演技,也让人更加期待他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
观察人物,借鉴真实人物以丰满角色,让朱一龙每一次的表演都持续着调整与改变,正如余华所说的,朱一龙的每一次表演都会是不一样的突破。
《河边的错误》目前已定档10月21日全国公映,本片改编自余华1988年同名先锋代表作,8天后,大家也可以走进影院,跟随朱一龙演绎的刑警队长马哲,在宿命的不断拨弄下,迈步走向荒诞、不安和分不清是真是幻的时刻与记忆丛林。
▲▲▲
推广/合作/活动加微信号:directubeee
▲▲▲
创作不易,感谢支持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