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闫如意
张艺谋又被骂了。
在刚刚过去的国庆档,老谋子的新片《坚如磐石》成了最大赢家。
诸多重磅电影夹击下,《坚如磐石》成为了唯一票房过10亿(截至发稿)的影片。
票房领跑的同时,《坚如磐石》的口碑却不像片名那样稳固。
在豆瓣,《坚如磐石》的评分为6.3,不仅在张艺谋最近的几部电影中排名垫底,在国庆档也仅比《前任4》强一点。
对张艺谋的不满已经蔓延为一种流行风气。
有媒体报道,在月底即将举办的东京电影节上,张艺谋已经提前预定终身成就奖。这自然是一条喜讯,但公布这一消息的微博评论区,却被黑粉攻陷了:
这不是张艺谋第一次挨骂了。前些年,他还是执导奥运会、冬奥会开闭幕式的大国师,转眼就成了烂片代言人,票房与差评齐飞。
越骂越赚、越赚越骂,正在成为张艺谋电影的怪圈。
张艺谋,越骂越火
张艺谋已经很多年没有挨这么多的骂了。
《坚如磐石》上映后 ,金星在微博上锐评张艺谋已经实现了“四化”,评论区收获点赞20万。
一定程度上,这是影片铺天盖地营销的反噬。
影片宣发上极力强调老戏骨们的“炸裂演技”。
连张国立一个简单的怒摔茶壶,都被剪成了灵感迸发的即兴创作,让张艺谋露出“没见过但大为震撼”的表情。
震撼这东西一旦用多了就会变成麻木。
有观众总结:在《坚如磐石》的官方抖音里,张艺谋每天都会震惊8000次。
看完成片后大家恍然大悟:演技最炸裂的其实是导演。
被狂吹的张国立在影片中常常显露外强中干之相,雷佳音和周冬雨虽然是官配但各忙各的,看起来也不是很熟,孙艺洲这样的新人难免露怯,这倒也不怪他。
这样的群戏水平,距离全员影帝还差得远。
比起表演,本片的剧情问题更大。在电影中,充满了支离破碎的情节与莫名其妙的人物行动逻辑,常常令观众摸不着头脑。比如,影片里男主苏见明和女主李慧琳(周冬雨饰)拿到了关键性的物证手机后,广阔天地,结果非要往船上跑,自己把自己困住了。影片中最重要的悬疑就是这部手机,里面存有郑刚的犯罪证据以及苏见明身世的秘密——这个谜底也太简单了……作为一部悬疑片,最大的秘密早就让观众猜了个底儿掉。影片原长3个小时,最终公映版删到127分钟,如此程度的删减,对影片不可能没有伤害。这些删减部分,后来都变成了影片的周边物料,《坚如磐石》就这样创造了全新的观影模式:只是,看完所有删减片段后,观众会发现他们依然拼凑不出一个逻辑缜密、自圆其说的故事。尽管豆瓣评分将将7分,但影片狂揽45亿票房,以接近4倍的成绩刷新了张艺谋自己的票房纪录。不过,电影上映后最出圈的视频不是影片cut,反而是老张大谈拍摄心得的“我放弃了一镜到底”。张艺谋自己也没想到,自己当了半辈子国师,70多怎么突然登顶鬼畜之巅了?《满江红》借用了“剧本杀”的形式,但谜底比90年代的周星驰电影还要无厘头:原来一堆人折腾了老半天,就是为了让秦桧念两句诗。北大教授戴锦华看完也一头雾水,于是去问自己的同事、本片编剧陈宇,后者告诉他说,这个电影其实原本是个科幻片来着。无厘头的喜剧效果就这样从影片内延伸到了现实世界,并与二次创作形成了互文。《满江红》和《坚如磐石》,让那些对张艺谋抱有期待的观众失望极了。他们纷纷发问:那个《活着》、《秋菊打官司》里的张艺谋去哪了?张艺谋,大师还是匠人?从《红高粱》算起,他在三大电影节夺金摘银,充当中国电影的代言人接近10年。张艺谋这一时期的电影主题,始终是批判古老中国的封建制和父权制度。
在《菊豆》和《大红灯笼高高挂》里,这种反抗则最终失败了,父权制成为恐怖的囚笼与枷锁,让影片中所有人无处遁逃,尤其是女性。这些电影的主演巩俐,始终以制度性压迫的受害者与反抗者的形象出现,搞得很多西方评论家一度认为张艺谋是女权主义者。张艺谋作品中的女性在一开始就到达了顶峰,此后就只剩下坡路可走了。充满着生命能量和抗争精神的女性,逐渐失去了主动性,滑落成为边缘人物。谋女郎也从具有蓬勃生命力的“大地之母”形象,演变为妻子与情人,然后是娼妓和女学生,最后在《金陵十三钗》里来了个一锅烩。在《坚如磐石》里,周冬雨饰演的女警察、陈冲饰演的高官夫人、林博洋饰演的情人和女儿,所有的女性角色都作为男性欲望的投射、角力的筹码存在。早期作品对个人抗争的展现,也逐渐让位给宏大叙事。从《英雄》开始,张艺谋的作品进入了第二个时期。从《英雄》到《满城尽带黄金甲》,电影内核上也有一定的共通之处,简单来说,张艺谋摇身一变,成为了既有秩序的维护者。
在《英雄》里,付出了无数的牺牲之后 ,杀手终于接近了秦始皇,却突然顿悟:只有让秦始皇统一六国,才能真正减少流血,不杀才是杀!然后就放弃了武器的批判,选择相信暴君的自我修养。虽然电影全球狂揽2亿美元票房,但张艺谋的口碑一下子跌到了谷底。整个90年代都在反封建的张艺谋,屁股怎么一下子坐到统治者那边去了?张艺谋很少直接回应这样的指控。他一贯的做法是打太极:这就是一个商业电影,没有那么深的思想诉求。这样的说法大家当然不买账。贾樟柯的发言很有代表性:
问题在于《英雄》,它不是没有哲学,而是处处有哲学,但它是我们非常厌恶、很想抵制的那种哲学。可当面对批评时,他说我没有要哲学啊!你处处在谈天下的概念,那不是哲学吗?你怎么能用娱乐来回应呢?
这时候大家才回过味儿来:张艺谋作品精神内核,与其说来自张艺谋,不如说来自他的合作者们。80年代,中国文学的主题是伤痕、寻根、反思。什么造成了我们民族漫长的愚昧与落后,是这一时期作家们思考的重要问题。这不奇怪,他的合作者,本来就是80年代最杰出的小说家们:莫言(《红高粱》)、苏童(《大红灯笼高高挂》)、余华(《活着》)、刘恒(《菊豆》《秋菊打官司》)……从《坚如磐石》开始,他又重新调转方向,选择与陈宇这样的职业编剧合作,制作商业类型片。年逾古稀的张艺谋大约不了解剧本杀这种时髦的社交游戏,但是没关系,编剧懂就够了,于是有了《满江红》。在各个时期,张艺谋的思想性和叙事都高度依赖编剧。他本人的底色当然也会若隐若现,但是他在这一点上又反复躲闪、不愿多谈。某种程度上说,与其说张艺谋是一个艺术家,不如说他是一个“电影匠人”。张艺谋没变,是时代变了90年代是两岸三地电影人齐齐蜚声国际影坛的年代:张艺谋、陈凯歌、姜文、侯孝贤、杨德昌、蔡明亮、李安、王家卫……
许多年后,侯孝贤的忠实粉丝是枝裕和已经凭借《小偷家族》斩获金棕榈,执导奥斯卡最佳影片《月光男孩》的巴里·詹金斯,则是王家卫的迷弟。
在张艺谋身上,却并没有这种持久的影响力:似乎从来没有听到过哪位成名导演,自称在艺术上师承张艺谋。
在拿遍了三大电影节的奖项后,张艺谋的国际声望反而迅速地衰退了。张艺谋恰恰是一个缺乏固定风格的导演,他自己也意识到这一点:是的,第五代导演里,可能我的风格最多变。我的作品之间的联系并不大,缺少一致的风格。陈凯歌的风格比较统一,他寻找的是庄严和哲理,他的镜头是为了持久的力量感而设计的。而相比之下,田壮壮的想法则有些模糊、神秘。我自己倾向于尝试各种题材,有时单纯是风格上的变化就能让我感到兴奋。和张艺谋合作的演员、工作人员都透露过,他对拍电影有相当大的热情,这种热情不是体现在思想表达上,而是更多体现在形式探索上。
所以张艺谋会很兴奋地与采访者谈起自己尝试一镜到底的故事,“是不是很大胆?”
如果你知道张艺谋是摄影师出身,也许更能理解他的兴奋,并能更加纯粹地惊叹于他在电影中展示的摄影技巧和画面美学。传奇影业找张艺谋拍《长城》,张艺谋看了剧本表示毫无兴趣。最终合作方用一句话打动了他:这会是一部全球150个国家,4000家影厅同时开画的电影,你是第一个能做到这一点的中国导演。对张艺谋来说,电影不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而是一项事业。他像一个陕西农民对待土地一样对待摄影机,日夜劳作、永不停息。指控张艺谋“变了”的观众,这次可能真的错怪他了——变了的不是他,是时代。不少观众所激赏的,张艺谋早期电影中的思想深度,本就不是他的志趣所在。在第五代导演,甚至是中国所有的电影人中,张艺谋恐怕都算得上身段最灵活的。
他就像一艘无动力帆船,无论风往哪个方向吹,他都能迅速调转船头、乘风破浪。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张艺谋还处在自己的第一个创作高峰期时,曾接受英国《电影旬刊》的采访,对中国电影的未来做出如下预测:所有的导演,无论长者还是晚辈,都必须努力工作。如果我们不这样做,所有的荣耀将随着过去而消失。我们的时代将结束。当然,偶尔会有好的作品,但我们不会被谈论,不会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仍然在努力工作,而且仍然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与那些有稳定价值判断的艺术家相比,他更愿意去尝试把握变动的时代主题。在先锋文学的时代,张艺谋是《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
在经济腾飞的商品年代,张艺谋是《英雄》、《十面埋伏》;在剧本杀和短视频的时代,他是《满江红》、《坚如磐石》。虹膜,张艺谋:我喜欢情感强大的主题,2023-10-07电影巨辩,中国导演的生存法则,以张艺谋为例,2023-06-26电影巨辩,踩到红线的《坚如磐石》,怎么拍“官商黑”生态?2023-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