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腾讯:投资大模型的时候我俩可以是一伙儿的
淘宝支付页上的微信支付按钮,阿里巴巴到现在还没爽快的给安上去。
昨天,淘宝又一次回应了外界对淘宝支付页面出现“微信扫码支付”选项的疑问。互联互通确实早就开始了,这一功能也已经测试很长一段时间了,但目前仍然只有部分用户可用。这个最早去年3月就开始有用户被灰度到的支付按钮,直到现在仍然“还在逐步开放中”。
旧世界有多拧巴,新世界就有多轰轰烈烈。
也是昨天,百川智能宣布了新的A1轮战略融资,融资金额达到3亿美元,加上天使轮的5000万,这已经是一家在成立半年内募资3.5亿美元的大模型初创公司了。而这一轮融资背后,阿里巴巴和腾讯同时出现。
不是同时出现,是“又”同时出现了。
9月中旬,智谱AI在完成了一笔B-4轮融资后跻身独角兽,腾讯与阿里云也同是参投方。
本来“王不见王”已久的两家公司,短短一个月里碰见两回。
如果天启早点出现,可能X战警和万磁王也不是不能早点联手。
阿里巴巴和腾讯,在投资上同步不易。
2018年小红书拿到过一笔D轮融资,腾讯是领投方,阿里巴巴跟投。2021年末小红书又拿到了一笔5亿美元的新融资。腾讯和阿里巴巴也在,不过投资顺位做了调换。
这是两家公司面对一个重要的互联网公司标的的最后一次同时出场,再往前推就是B站。小红书直到今年才第一次坐上618的牌桌,B站到目前看起来增长空间依然有限,阿里巴巴和腾讯的这两次投资,在当时看来都是对自己安全的投资。
滴滴和美团也是阿里巴巴和腾讯同时持股的公司,但都是因为竞争到最后并购的历史原因。阿里巴巴站了快的打车和美团,腾讯站了滴滴打车和大众点评。最后留下滴滴和美团,两个投资方一家留了一个名字。
折腾是移动互联网的时代精神,百团大战把人卷成流量,再烧钱把流量圈到自己门下,然后赢者通吃。现在时代变了,投资大模型无法沿袭移动互联网时期的逻辑,就像美团到现在仍然没有拿出明确的大模型作品,但做成Midjourney只需要11个人。
OpenAI这座大山在前,国内瞩目的大模型创业公司有共同的假想敌。王小川在今年年初去智谱AI的办公室取过经。两家公司都在清华科技园的赛尔大厦里,百川智能的办公室隔壁则是另一个大模型创业公司光年之外。
大模型研发的困难本身前所未有的考验着阿里巴巴和腾讯自己的能力边界。
OpenAI用10亿做出了ChatGPT,微软到现在已经给了OpenAI 130亿美元的投入,这个数目是阿里巴巴和腾讯2022年研发投入的接近两倍。全世界懂大模型训练,有过千卡甚至百卡以上大模型训练实际经验的顶尖人才不过百人,并且大多集中在硅谷少数几家公司里。
哪怕不考虑人才方面的差距,投入方面也需要冒着巨大的风险。并且这本身看起来也不像一个适合在复杂业务线中存在的内部研发项目。
如果把BAT放在一起做个比较,百度的文心大模型迭代到了4.0版本,参数规模接近万亿;阿里巴巴在8月底才推出多模态大模型,目前性能最强的模型参数级别仍然在百亿级别;腾讯的混元大模型发布至今外界更是少有感知。
显然百度要更将精力更多放在大模型自研和应用层的开发,阿里巴巴和腾讯目前的侧重则更多在MaaS的搭建上。至于在投资层面对大模型公司的选择,与其自己站队,不如选择最有潜力的公司,然后力往一处使。
相比之下,腾讯的投资节奏更激进一些。
除了智谱AI和百川智能,腾讯在今年6月以8000万美元领投了光年之外的一笔超过2.2亿美元的融资。同月腾讯也完成了另一笔对深言科技的投资,其创始人岂凡超是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教授孙茂松的学生,团队核心成员来自悟道大模型团队。
在宣布对深言科技的投资消息之前,腾讯也公告了对MiniMax的一笔4000万美元投资。也就是说到百川智能为止,腾讯的投资已基本覆盖了目前市面上最重要的大模型创业公司。
但这种激进仍然是防御式的。腾讯与阿里巴巴的两次相遇本身也是国内大模型领域仍然早期的一个标记,而且它呈现出一种与上个时代很不同的特征,与当初还有足够多备选项不同,今天在这个巨大潜力的同时也同样一定程度超越了巨头们自身能力边界的领域里,融资金额依然巨大,但选项却早早的聚拢在了几家公司身上。
接下来的一切竞争,都要以明牌的形式展开了。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