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犯了全天下二胎妈妈都会犯的错误...
国庆期间,我们一家四口去了四川,参加板牙科考营“十大山脉”的岷山活动。
大宝和小伙伴同吃同住、玩在一起,二宝则由老王和我带着,也参与了全程活动。
8天的行程,大宝一直很开心。这样说有些保守,犯了鼻炎的他,还一路high到不行。
但,最后一天,早已抛弃我们的他,特意找来控诉我们。
事情是这样的——
板牙科考营为了鼓励孩子积极、投入参与活动,会在他们完成挑战之后发放一些“板牙币”,用来参加最后的拍卖会,买自己喜欢的东西。
比如,挑战摩天岭的那一天,大宝爬到摩天岭山顶,得到600个“板牙币”;二宝虽然有些慢,但也在老王和我的陪伴下,坚持爬到了顶峰,同样获得600个“板牙币”。
大宝知道板牙币的价值(参加科考营的孩子都是玩命地攒),于是他利用了一些“方法”把二宝的600板牙币拿走了。
第二天是活动的最后一天,晚上是拍卖活动。
孩子们纷纷拿出自己攒的板牙币,这次活动攒的、以前没舍得花的,摩拳擦掌就等抢自己喜欢的东西了。
年纪小的孩子没什么拍卖技巧,看到喜欢的东西就疯狂加价。
二宝是第一次参加拍卖,先默默看了一会,突然在拍卖一个小鱼标本时出手,喊出了1400的高价,哥哥姐姐让着都没跟她抢。
但是问题是,二宝手里只有600个板牙币(后来攒的),还差800个。
怎么办呢?
这时候,只能靠哥哥了。
当时,我和其他孩子一起,纷纷“提示”大宝要帮二宝出钱,大宝不是很情愿,但还是帮妹妹拍了小鱼标本。
他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不高兴,我也以为这只是个小插曲,就忘到了脑后。
结果,晚上9点多,大宝来到我们的房间,控诉来了。
“我不开心,本来我还有想拍的东西,给妹妹拍完,我就拍不了了。”
“可那本来就是妹妹的板牙币啊,你只是给她补了200个!”我一开始觉得他是小题大做。
“之前你们把板牙币都给了我,给了我,就应该由我来支配。即使只要200个,为什么因为我是哥哥,就应该给妹妹?”
我想一笔带过:“你是哥哥,你不给你妹出钱谁出啊?”
因为我自己是家里的老大,在我的观念里,如果遇到这种场景,我一定会把机会让给我妹,或者让她先买她想要的。
他不服,一直叫嚷凭什么,凭什么我要给她出?凭什么?!就因为我是哥哥,我是哥哥就得让着她、优先考虑她吗?
我本来还想劝他,但转念一想,就觉得自己不对了:我这样想,不代表大宝就该这样想,更不能要求他必须这样想、这样做。
说得轻一点,我这是陷入了“要求老大必须让着老二”的思维误区,说得重一点,我这简直是在“道德绑架”……
哎,二胎妈妈,真是一不留神就要犯“试图端水”的错误!
委屈的老大,受宠的老二
发展心理学领域有一个颇具影响力的理论,叫出生顺序效应,它由心理学先驱阿德勒提出,并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进行了详细说明。
剧照,来源网络
这种被忽视,又不得不照顾家人感受的委屈感,会让孩子的整个童年充满灰暗的色彩。
即使成年了,他们也还是会对这些瞬间耿耿于怀。
被偏爱的幼子
父母应该怎么办?
1. 该端水的时候,端好水。
两个孩子之间出现“利益分配”问题,比如大宝提出的“板牙币”分配问题。确实是,只要二宝用了,他就不够了,该怎么分配?
怎么办?
我是学管理的,还是研究组织理论的,解决这类问题还是比较擅长的。
涌现了新问题,是因为之前没有订好规则;为了避免以后出现纷争矛盾,我们现在就要制定好规则。
利益分配、东西归属问题,是二胎家庭最常出现的争执之一。
家里的东西到底是谁的?父母往往会简单地以为,都是我买的东西,孩子谁都可以用,分得那么清楚干吗?
但孩子不会这么想,特别是年纪大了一些、危机感更强的老大。他们已经萌生了一定的“物权意识”,有意识保护自己的东西免受弟弟妹妹的破坏。
因为之前没遇到类似的情况,这次板牙币事件的归属问题是笔糊涂账,我们以为是妹妹的,大宝觉得是自己的。
于是,我们和大宝二宝协商好了。
一是,以后谁也不可以用“糊弄小孩”的方法“不合理”拿走对方的东西;送出去的东西,就是对方的了,不能再要回。
二是,对于可以清楚划分归属的东西,想使用对方的东西,要经过对方的允许;
三是,对于共同所有的东西,按照“先到先得”的原则,轮流使用。
在蛋糕尺寸固定、你多我必然少的零和博弈情境下,孩子想要的、父母端水的根本诉求都在于“公平”二字,客观的制度规则是最有效、且最少争端的方法。
不要觉得老二小,就不能理解、做不到。如果我们仔细回想一下,就会发现,更好遵守规则的往往是他们,而更多打破规则的其实是老大。
当然,这里的关键是作为规则制定者和执行监督者,能不能做到公平工作,保证这项制度规则的正常且长期被履行。
也就说是,如果父母的爱是100%,我们不能让孩子觉得自己分到了其中的50%,而应该让他们觉得,自己起码得到了60%。
但孩子不知道的是,蛋糕已不是原来的100,而被我们做大到了120。
我会特别创造和大宝或二宝单独相处的时间,让他们感受到我的“偏爱”。如果我做不到,就创造爸爸和他们单独相处的机会。
每天放学,坚持自己接二宝。不直接回家,带她去公园玩一会,去超市买菜买水果(女生真的很喜欢逛街)。
每周三晚上大宝出门上课,爷爷说他可以送,但我坚持自己送。
路上,我们会聊他学校和同学的事情;那天也是他难得的“垃圾食品日”,让他选喜欢的汉堡套餐,我还会提前买好他喜欢的零食接他下课。
他们很喜欢和我们单独相处的时间,尤其是看上去已经长大独立的大宝。在难得的“独生时间”里,尽情享受父母的偏爱。
这是做大蛋糕的第一步。
第二步更是关键,为他们之间的相亲相爱“牵线搭桥”。
每次去超市,在二宝买完自己想要的东西后,我都会提醒她给哥哥也买一个。
慢慢地,她已养成习惯,每次她会主动去找哥哥喜欢的零食水果,“妈妈,我们给哥哥买这个吧,他最喜欢吃了!”
回到家,我就会高声唤出大宝:“哥哥,妹妹自己又给你买了好吃的!”
同理的,我和哥哥买东西时,也会准备妹妹的份,然后告诉她,是哥哥特意给她挑的。
爱,是强迫不来的,很多时候也不是顺其自然的,即使兄弟姐妹之间也不可以。
我一直觉得,懂得爱别人的人,他首先是被别人爱着的。自己有的东西,才能给别人。缺爱的人,很难懂得真正的爱。
所以,想看到兄弟姐妹之间相亲相爱,父母需要先保证他们每个人都得到爱,然后创造机会让他们学会爱对方。
不要总是想着站在上帝视角“规定”他们之间的相处模式。父母强迫来的,永远不会是真正的“兄友弟恭”,只会是委屈和妥协的产物。
平等对待他们、尊重他们每个人的独立人格和选择,然后他们才会真正去爱和关心对方。
有互相嫌弃的瞬间,又自发地愿意关爱和帮助对方,这才是最健康的手足之情——
你拉着我、我扯着你,打断骨头连着筋,拆都拆不散。
部分图源自网络,侵删
参考资料:
1.李甜甜, 王娟娟, 顾吉有, 徐鹤文. 有无二胎与父母教养能力感的关系:头胎子女亲子依恋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0, 36(5): 563-568.
2.屈国梁, 曹晓君. (2021). 同胞冲突及其解决:家庭子系统的影响. 心理科学进展 , 29(2), 286-295.
3.劳拉·E·伯克,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从0岁到青少年).第4版
4.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自卑与超越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