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不接纳情绪,我们还被允许崩溃吗?
文|杨璐
坚强强迫症不是一个心理学的名词。我们可能对它都不陌生。当一个小孩子哭的时候,父母经常会说:“哭什么哭,有什么好哭的。”当一个人看起来很沮丧的时候,如果你上前询问,他可能会回复说:“我没有不高兴。”当一个人跟你大声争执,或者对你严厉地讲话时,他可能还会补充一句:“我没有生气。我只是声音大了一些。”当一个女性情绪即将崩溃时,她可能羞于表现出来,因为担心别人会说:“这个女人歇斯底里。”当一个男性内心很悲伤的时候,他可能不敢表现出来,“男儿有泪不轻弹”,这会被看作软弱。
社会和职场是不怎么接纳情绪的。“情绪稳定的成年人”是常见的招聘标准,因为公司欢迎员工自我激励,高效率地完成业绩,实现超越。公司反对情绪化,情绪化会导致效率降低、人心涣散,被看作不专业。哲学家韩炳哲在《妥协社会:今日之痛》中把这种患了痛苦恐惧症的社会,称为“妥协社会”。他认为,妥协社会与自我剥削到精疲力竭的功绩社会是相伴而生的。他写道:“痛苦被看作虚弱的象征,它是要被掩盖或优化的东西,无法与功绩和谐共存。如今,痛苦被剥夺了所有表达的机会,它被判缄默。妥协社会不允许人们化痛苦为激情,诉痛苦于语言。”
年轻人谈论“内核稳定”,其中的含义也包括对坚强的向往。暂停实验室创始人郭婷婷说:“很多人会认;为看起来精神稳定的人,很厉害,他们就会去模仿这样的人。事实上,如果只是外表强大,并不真正处理掉内心的问题,可能会让人更消耗。因为一直表现得坚强,去对抗内心的负面情绪,是会让人付出一些精力的。”正常人都会有痛苦、遇到压力情绪崩溃的时刻。郭婷婷说:“真正有自信的人,他更多地表现为弹性,他的情绪波动更小。他们在人前表现出来的开朗和坚强是心理弹性的副产品。学习那些坚强的人,不是学副产品,而是应该去学习如何让自己更有弹性。我去采访一些成功人士,他们暴露出那些脆弱的部分,特别治愈,让人意识到这才是正常人。”
除了情绪上的表现,像强迫症一样展示坚强的人还经常不依赖他人。心理咨询师吴冰在《停止你的内在冲突:摆脱精神内耗,积聚心理能量》中,写到这种类型的人:“一个有健康独立性的人能够根据情景转换自己的角色,也就是说,他在大部分时间里可以照顾他人,而在另一些时间里,当他需要帮助时,他也可以欣然地依赖他人,从而获得安全感或者其他帮助。而当一个人只僵化地待在独立与依赖的其中一端时,内在冲突就出现了。”
《装腔启示录》剧照
吴冰在书里附有量表,来衡量一个人依赖他人的能力。比如,“你给自己安排了很多活动和事务性工作,并且你可能是工作狂,你无法在空闲时间里感到平静和放松”“你对他人的情感采取忽略或漠视的态度,同时,你也这样对待自己”“你努力让自己看起来很好,即使自己的真实状况并不太好”等14项特征,如果有半数以上或者某几个核心特征极度匹配,吴冰认为,这个人可能就处于一种独立-依赖冲突中。
独立自主对一个成年人来讲,是好事。但如果陷入独立-依赖冲突,吴冰写道:“有这类冲突的人,表面看非常独立,有能力,有些人甚至是事业上的成功者。实际上,这类人做的大部分事情都是为了迎合他人的期待,因为他们不希望他人对自己有负面的看法,他们也不希望将自己的任何不足暴露给他人,为了避免一切可能的‘不好’发生,他们会主动将所有事情做好,而他们自身则长期处于警戒、焦虑的状态,常常感到不安。”
《问心》剧照
坚强强迫症的状态,跟成长经历有关系。安德烈娅·欧文在《如何停止不开心:负面情绪整理手册》中分析,比如父母在孩子面前宣泄情绪,而且没有设置边界,过后也没有和孩子一起讨论;或者当孩子表达情绪时,听到的是“别再做小孩子了”“我没时间听你说这些”“你需要克服它”等,孩子长大后就可能被塑造为一个将感受情绪视为错误的人。当他步入社会,因为社会文化也不太接纳情绪,对情绪的负面判断不但加深了,而且他也不知如何面对。心理咨询师庄晓丹在《如何做一个情绪稳定的成年人》中写道:“由于所处的环境对情绪本身接纳度低,人们也更难从周围的人或者正式的教育中接受关于如何接纳情绪的教育和训练,也就导致了人们在这方面能力的匮乏。”
《三悦有了新工作》剧照
僵化地不依赖他人,则可能与童年期情感忽视相关。简单心理平台出版的《简单心理:向内看见》中写道:“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这不仅仅是指榜样作用,亦是指孩子能从父母那里得到映照和反馈,从而健康成长。而情感被忽视的孩子,就像失去生活中的镜子,他们发出的所有信号,无论喜怒哀乐,都如同投进黑洞中,消失无踪,毫无反馈。在一个人最需要去了解、探索这个未知世界的年龄,他们失去了来自父母和外界的积极反馈。那么,他们本应形塑的那些‘人格大厦’,关于自我、自信、信任、爱,都会在建造过程中受损,甚至坍塌。”成年之后,咨询师吴冰在书里写道,咨询师通常会找寻来访者的生活里发生了什么导致了他们的症状和痛苦,实际原因是他们的父母在他们的童年期没有做到情感上的关注,导致了他们常常处于依赖无能,无法依靠他人的状态。
“内核稳定”不是硬着头皮熬下去,无论是为了抵抗消极情绪精神内耗到枯竭,还是为了获得关注和价值观而牺牲自己的需要和利益,都对心理健康没什么好处。“内核稳定”“做一个坚强的人”,其实应该是培养良好的情绪模式,接纳自己、爱自己。管理情绪不是光靠下决心,和给自己灌心灵鸡汤比如“我也可以不坚强”就能做到的。因为如果抵抗负面情绪成为一种顽固的情绪模式,改变起来没那么快。
它有方法论。庄晓丹曾经帮助不同情况的来访者解决情绪困扰问题,这是她的临床专长之一。在《如何做一个情绪稳定的成年人》中,她把情绪管理分成情绪觉察、情绪接纳、自悯、驾驭情绪和自我关怀等五部分,每一部分都有相应的练习。比如说,通过情绪记录来训练自己的情绪觉察能力,每天记下触发情绪的事件、身体感觉、情绪、想法和行动。庄晓丹写道:“通常只要几周时间,你就会对自己在哪些场景下会有怎么样的反应、在何时会因什么方式应激,通常又是如何反应等自身情绪特点有一个全面了解。当你再次冒出类似念头、有类似身体感觉时,你更可能在第一时间注意到自己的情绪。”
《内心强大的美女白川》剧照
不依赖他人,因为可能跟童年期情感忽视相关。这种情况背后是一个庞大的课题。童年期情感忽视会体现在自我价值和自尊的缺陷上,体现在不会处理情绪上,体现在总觉得自己缺乏某些东西但又难以名状上,甚至成瘾。不依赖他人只是其中的一个表现。
摆脱童年期的情感忽视,《简单心理:向内看见》给出的关键要素,是建立自己的确定性。书里写道:“确定性是指,不管消极还是积极,你都能用清晰、坚定的声音描述出自己的感受。”确定性对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当面对“我不应该谈论消极的事”“我没有权利用自己的方式去拥有、去感受某些事物”时,确定性让你能打破这些黑洞,意识到自己的真实需求。
《大考》剧照
建立确定性,首先是承认自己有这种被忽视的经验,不要觉得这是某些缺点,它只是一种感受。再通过自助或者专门的心理服务探索自己的情绪和需要,改变固有的种种认知,逐渐满足这些需求。《简单心理:向内看见》里,最后建议大家,对自己友善、照顾好自己,尝试去和更多的人建立关系,在关系中慢慢地认识自己,疗愈自己。
(本文刊载于《三联生活周刊》2023年第40期,参考书目:安德烈娅·欧文:《如何停止不开心:负面情绪整理手册》;庄晓丹:《如何做一个情绪稳定的成年人》;简单心理:《简单心理:向内看见》;吴冰:《停止你的内在冲突:摆脱精神内耗,积聚心理能量》;韩炳哲:《妥协社会:今日之痛》)
排版:空豆 / 审核:杨逸
大家都在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