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留守女孩书信一年、见过成人福利院的喜与悲后,她成为“真探”,亲自去找寻答案…社会2022-08-29 23:08▼在重庆巫山,群山间有一处山坡,简单地搭起了一间房,使用者是一个高中女孩。 这里位置偏僻,不便牵电线,配不了空调、风扇;建设资金有限,房屋材质不透风,屋内十分闷热。然而,坐在屋内的女孩浑不知觉。 她成绩优秀,但由于家庭条件不好,没有自己的学习空间。当地公益机构了解后,便给她在山坡上建下了这么一间小房子。 女孩埋头于一方书桌前,专注学习的身姿与这间房屋、屋外的大山形成强烈的冲击。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李卓群很难如此真切地感受到公益的意义,也很难发现当公益项目落实到具体地方、具体人,存在什么难度和问题。 01▼被帮助的他们,真的过得好吗? 李卓群是西安人。从初中起,她就开始参加学校组织公益活动。大学时因机缘巧合,她通过一场公益项目,与一位山村留守女孩开始了长达一年的书信往来。 女孩读初二,十五岁,正是敏感的青春年纪。但一封封来信里,卓群发现对方十分开朗外向,连和同学、父母吵架这些事情,也不避讳地和她分享。 在这个女孩打开心房的同时,卓群也觉得自己小时候因为父母太忙而遗憾的童年,渐渐被治愈。 原以为做公益是一种单向“关怀”,但卓群那时便发现,这其实是一种双向陪伴,共同长大。 李卓群的公益之路,自此开始了。 今年初,她在西安一家成人福利院做志愿者,在那里她遇到了一位黄老师。黄老师患有小儿麻痹症,说话费力,日常行动只能依靠轮椅。但他爱打扮自己,爱看书写诗,也特别喜欢在网上交朋友。 一台轮椅,并没有碾碎他对生活的热情。 即便如此,当卓群带着摄像机去教他们上课时,尽管他们都很感兴趣,却不太敢碰这个贵重的东西。少数人试着去拿相机,也会紧张得手抖。成人福利院相对封闭的环境、物质条件的有限,以及相比儿童福利院的被忽视、被粗暴管制,仍然让“黄老师”们很难活得自如。 但这只是李卓群在草草几次拜访中,浅显观察到的现象。 以“志愿者”身份参与活动,让她只能服从于既定的任务安排,成为公益活动环节中一颗“被动的螺丝钉”。 更何况,想要再进一步了解,还会遭到阻拦。 曾经有一次,她去一家福利院做志愿者,对方表示不能带相机,不能拍摄。连福利院的帮扶对象在网络发东西,也需要经过他们仔细审核,以免负面信息流出。 即便被纳入公益项目的帮扶中,他们的真实生活和心理感受到底如何? 宏大的公益目标落实到具体对象时,又真正实现了几分? 除去网络上被编辑修饰的资料和机构对外的信息披露,更确切和真切的答案可以去哪里寻找? 今年夏天,李卓群终于等来了一个解答的机会。 02▼问题就是意义:将无力感化作使命感 今年8月21日,李卓群从西安南下,踏上了到重庆巫山的行程。 入选成为腾讯公益的“公益真探”后,她将去探访巫山当地的一家公益机构。 这家机构主要帮助解决失依儿童在学习、成长、家庭关系等问题,而寻找需要帮扶的孩子,主要是通过与学校和地方的推荐。 刚到巫山,机构负责人向她介绍了大致情况,帮助她确定后续的探访对象。 三天时间里,她跟随机构人员走访了几处家庭。即便交通发达,但从县城出发到帮扶对象家中,车程也需要2、3小时左右。 卓群从小在城市长大,过去参加公益去的都是城市的福利院,或者环境相对还不错的城中村。 这种分散在乡村、山野各个地方,没有强有力的联结形式的帮扶,对她而言,陌生之外,又具有强烈的震撼。在这里,她亲眼看到满是油污的餐桌也是孩子的书桌,屋内光线昏暗,家具简陋,甚至没有。当地学校和社区会向公益机构“推荐”合适的帮扶候选对象,因为有这家公益机构的帮助,他们有了一些改变命运的机会,甚至于“事实孤儿”这样一个群体,也能被看见。 但有些无力是很难克服的。 巫山,在2017年脱贫。相对于一二线城市的公益成熟度和体系化,这里的一切都还显得稚嫩、微弱。 在这里,公益机构的资源有限,资金有限,人力有限,专业知识也有限。巫山全县有13家社会组织,总共却只有16名全职人员。而卓群探访的巫山青年爱心志愿者协会,也只登记了3名全职工作者。 在西安和其他大城市,公益行业内被拆分得更具体细致,做一类公益的机构和人很多,甚至会形成竞争关系。 而巫山,“整个县城做公益的人就这么几个,但他们需要照顾的太多了。” 除此之外,机构里大多数人是靠着情怀和爱在为公益发电,在公益专业能力上也相对欠缺。 因为一切都“有限”,也让帮扶变得“有条件”: 优先选取家庭条件困难、成绩良好的孩子。成绩一般,或存在心理问题但家庭条件还行的孩子,不得不被无奈被筛选出局。 而被挑中的孩子,公益机构在帮扶过程中,也主要着眼于资金资助、助学上,很难照顾到他们的心理感受、家庭关系等精神层面。 更重要的是,被帮扶的孩子往往承担着资助者的某种“期盼”,比如学习在短时间内有巨大提升——这将给资助者一种鼓舞,但当期盼落空,资助意愿也会降低。 在过去,卓群在大城市参与志愿活动,一切井然有序,资源优厚,自己只需配合着参与一环。 当走进N线小城,实地探访看到山区孩子们真正的生活现状时,卓群意识到,原来公益在良善、美好之外,还有更多困难和无奈。 在深入了解公益项目的执行过程中,卓群最大的感受是无力感。 孩子们在一天天长大,当外界慢慢去探讨这个课题时,当下这群孩子或许已经错过了改变自己的时间。 能等得起吗?无力感,其实也能质变成一份更有力的使命感。 卓群说,问题本身就是一种意义。探访结束后,她计划完成一条创意短片和一份调查报告。 被更多人真实地看见,是一切可能的开始。 03▼让公益透明,让公益破圈 卓群不是唯一一个探访者。 周南是北京的记者。毕业后,她便进入了公益报道领域。从业一年多时间里,她走访了不少一二线城市公益机构,对话了多位5A级基金会理事长、负责人。 从他们这里,她可以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一个公益项目的设想与框架,但她的报道里,也相对缺了一块——一线的故事。 成为一名公益真探后,周南从北京来到江苏丹阳,第一天与当地基金会初步沟通后,她迅速做出判断:这个机构“不够成熟”、“很多东西比较初级”。 但当随着一个又一个家庭的探访,看到公益效果作用到孩子身上,周南开始思考,将所探访的公益机构与一线城市5A级机构直接进行横向比较,是否有失客观?以及,她深刻意识到,庞大的项目落地,必然被拆分成琐碎的事务,这就是一线公益人的日常。 而那些看似笨拙琐碎的行动,是公益目标实现的最后一步。 周南原本理性观察的视角,多了一份包容和柔和,而这也将成为她今后公益报道的新角度。 无论是卓群还是周南,都是百位公益真探之一。 2022年5月,腾讯公益联合恩派公益共同发起透明公益行动计划。腾讯公益捐赠500W资金,支持100家公益机构开展“公益真探计划”。今年99公益日前后,100位面向社会公众公开招募的公益真探,将代表腾讯公益平台捐赠人,前往100个公益项目地,开启探访行程。 在益美君与几位公益真探深入交流后,“公益真探计划”项目背后的大胆创新理念也愈发清晰。 1、多种类的成员身份 无论是媒体还是学者,是上班族还是学生,不同身份、不同年龄,只要对公益长期关注,参与捐赠,便可能成为公益真探的一员。作为公益记者,周南还提到,哪怕是做得再大再好的公益项目,目前似乎还是局限在公益圈内。而公益真探面向全社会招募不同社会身份对象,是一次公益破圈的大胆尝试——让专业者、非专业者以多种视角去观察整个公益机构和项目。 2、沉浸式的参与过程 成为公益真探后,便可深入公益项目地体验、观察、参与探访机构的公益行动。直接对话公益机构、实地走访捐赠地、持续一年的线上监督观察、真探内部的火热探讨,都将给真探们带来更深的公益理解。 3、丰富的内容产出 探访结束后,真探们将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产出不同形式的内容。无论是创意短片还是文章画作,只要能够表达出思考和观点,便是“真探”的价值。 4、公益未来在透明 互联网为公益透明提供了机遇和操作性,但在技术之外,透明公益更需:内部的人主动打开门;外边的人有机会走进去。卓群在公益机构的对话沟通与实地走访后,看到了一个完整的公益行动流程;而周南也常在探访中,不断去追问机构存在的模糊之处。这些真探们得到的了解和追问的答案,将通过他们的“作品”对外公布出来,而公益机构也借此通过外部视角,更透明地展示自己,获得公众的信任。这是一场国内透明公益的新尝试,是普通公众深入了解公益的机会,也是公益机构公信力建设的机会,更是整个公益行业生态良性发展的机遇。 一次实地探访,让书面理论扎进现实的土壤去生根发芽; 一年线上沟通,让公益项目被多维度、多视角地探讨和优化;一项真探计划,让公众揭开公益项目存在的层层面纱。 益美君相信,理性也好,感性也罢,当更多外部的人将目光和热情投入进来,当面向社会公众的透明为公益背书,公益才会有更多美好的可能。点个“在看”,敬每一位公益人↓↓↓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