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你三个字,让你平和,让孩子减压!
点击下方预约按钮,观看直播↓
点上方音频即可收听主播一虹心雨朗读音频
音乐:Bossa Nova-Bossa Du Nord
歌曲:Lu1-when I
作者|冰千里
来源|冰千里(ID:bingqianli520)
毫无疑问!这三个字就是:“我允许”。
这是本人频繁使用的三个字、是传递给来访者的态度、也是送给孩子和家长的三个字。
几位面临中高考的孩子找到我,问题多而复杂,但基本指向一点:对自己状态很不满。
有的辍学在家。
家长一定要知道:不上学的孩子要比在校生压力更大。
看似没考试没上课没有老师叮嘱,甚至天天上网睡觉,但他们的压力来自:“这样的我很糟糕!但我又不能……”
这压力远远大过学业压力。
也有在校的孩子,特别是备考生。
他们的压力是“达不到预期效果”“怎么刷题复习都不出成绩”“优秀的人比我还努力”“不努力的人比我还优秀”……
家长们更是焦虑:
“我已经尽力了孩子还是做不到”、“打不得骂不得说不得宠不得怎么都是错”、“他怎么就不能理解我的良苦用心呢”、“我也很辛苦很累,还要咬牙坚持,谁又理解我?”
对此,我会统统送他们这三个字:我允许。
特别对孩子,我会直接让他把这三个字写下来,制成卡片,夹在课本中、放在床头边、放进书包里,默念这三个字!
每天睡前都要问自己:“今天,我允许自己了吗?”
每天醒来都要大声对自己说:“今天我要允许自己!”
效果是立竿见影的,会立马缓解一切紧张、焦虑、压力,与此同时,身体也会放松下来。
就像有一个最最信任的长者抚摸着你的头微笑着说:“孩子,你已经做的够好了”。
这方法同样适用一切成年人。
特别对自己要求很高、有很多评判、设定很多目标、关系里总患得患失的成年人——因为他们心中都有个“紧张的内在小孩”。
现在,我要把这个原理告诉你。
我们的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应试教育,都在催生“期待”,最终变成:“自我期待”。
“期待”这个东西,往前走是“限定”,往后退是“恐惧”。
我们总想成为有用的人,做有用的事,不允许自己居然无所事事,居然偷懒,居然无聊,居然发呆、居然什么都不想干……
——这些毫无用途,根本不符合期待!
因为你的期待是:要成功、要赚钱、要学习、要完成目标、要表现出色、要被认可。
——这才是有用的,任何不符合的主题都无用,都违背期待。
于是,期待被慢慢夸大化、单一化,最终成为“限定”。
这个限定,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与任何人在一起,都会下意识存在。
它让你变得不自由、不自主、不舒展。
困在目标里的你,将不再发现多维度之美,不再享受独处,更不会看到千树万树梨花开。
而“恐惧”,让你担心并不存在的“惩罚与诅咒”。
比如,你认为将失去竞争优势、被人看不起、被社会贬低、让家人抬不起头、会失去某种爱,甚至失去做人的资格!
——你看,恐惧让我们如此狭隘、如此偏见、如此悲凉!
此时,你做任何事必将患得患失,因为生怕哪里错了,将会失去拥有的一切!
这样的你怎能没压力?!
不信问问自己的身体:看看你的颈部、双肩、背部、腰部是不是发紧?然后深呼吸三次,看看有没有变化?
——是的,每次深呼吸都在告诉自己“我允许”。
倘若你正在做一件重要的事,这事必定与期待相关,刷试卷、做报表、谈业务、交朋友——我敢保证,你绝不是百分百投入。
100分能量你可能只用了60分或70分,这算是高分了,甚至只用了30分能量值。
为什么?因为你的一部分正“在另一个地方消耗”:
“搞砸了怎么办”“我如何努力才能做得更好”“他怎么看我”“我的效率怎么提升”“怎么没法集中精力”“我居然还在想中午吃什么真是无语”……
——是的,部分能量就在这个地方消耗着,因为太害怕做不好,这就是你“对期待的执念”。
一个没法放松下来的人,不可能投入一件事,效果自然打折扣,必定适得其反。
此刻,就要立马用上这三个字“我允许”(做不到立刻,当然可以事后)。
那,究竟允许什么呢?
第一,你允许的是自己,不是别人。
别人的态度允不允许毫无意义,因为无法改变。
你允许的是被别人扰动的心情:“我很恼火”、“我很委屈”、“我很失望”——允许的是被外界、他人、事件诱发的情绪感受。
允许就是“我可以恼火委屈失望,这没啥大不了的”,而不是“我允许你这么对我”。
很多时候你这么对我,我是不允许的,我只是允许那个被你这么对待而难过的自己。
至于接下来怎么办,是允许过后决定的事,多数无法收场的冲突和立马崩溃的情绪,就因为少了这个环节。
第二,允许的本质是“观察”,观察的本质是“觉知”。
观察就是观察,是中性词,镜子照出来的样子,不带任何评判。
镜子不会说你丑,不会说穿这衣服显胖,也不会说你今天很精神或很憔悴。镜子只是把原本的样子告诉了你——这就是观察。
一个高三学生沮丧无比,我就让他看着自己,不带任何评价描述:
“他坐在那里,看着一道道数学题,脑子想着与同学的误会,他什么也做不了,但又要求自己必须得做,他想哭,又怕被笑话,他只能数着秒针,盼着下课……”
这就是观察、白描。
当然,他一定控制不住评判,比如,他会说“这个人很傻”、“这个人活该”、“这个人真该死”。
此时,我会让他思索:是谁?是谁觉得他该死?他为何必须死?谁有权利让这个生命死去?他做错了什么要被判处极刑?
是的,我想你明白了:“就是这样观察自己、允许此刻就是这样、观察内心的发生”——这就是允许。
潜意识没有谁纯粹白描,评价就是你的一部分,但此刻“允许的力量”却让你把自己分成了三部分:
一部分:是在接受审查的你(内在小孩);
一部分:观察者的你;
一部分:根本无法停止审查的你(内在评判者)。
作为观察者的你一旦带入“允许”就会化身“内在理想父母”,变成一个慈悲者,这也是心理咨询中好的咨询师化身。
一旦被允许之后,“觉知的理解”就会诞生。
内在小孩就会觉得:
“是啊,我已经很努力了。”
“在我能力范围内做到最好了。”
“我可以休息。”
“什么也不做是可以的。”
“做个不被喜欢的孩子也不会被抛弃。”
“这几天无所事事根本就不代表失败。”
“我会有更多选择。”
……
片刻的理解就能叫人放松下来,而只有一个放松下来的人,才能投入的去做事情、交朋友、工作学习生活。
所谓的“关键时候拼的就是心理素质”指的就是:放松。
放松的前提只有三个字:“我允许”。
第三,“我允许”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态度。
心灵成长的过程就是疗愈内在小孩的过程,疗愈内在小孩的重点就是自我接纳,自我接纳的基础就是允许:
“我允许与期待中的自己不同。”
“我允许别人可以和我不一样。”
“我允许这个辛苦努力的却仍然不够好的自己。”
……
作为生活态度,就必须养成一种思维习惯,养成习惯就必须对抗固有模式,固有模式一定需要探索才能被发现。
更重要的,你对抗的还有“愧疚”以及“安全感”。
因为你对抗的正是多年赖以生存的,是你与他人保持平衡的策略,是你维系固有人设的基础,也是你与他人、与世界链接的基本方式;
所以一定会害怕,因为正在失去某种安全感,你将变得不再像从前的你。
这会让亲密关系发生微妙变化,会触及别人与你打交道的方式,面对你爱的人或爱你的人,这无疑是“潜意识背叛”,背叛就会有愧疚。
《肖申克的救赎》看过吧,为了找回真实,获得自由,为了仅此一生活得有尊严,暂时失去安全与愧疚又算得了什么?
这个过程中,“我允许可以不被理解”或许是最大的难关,因为背后是“孤独”,这与人性相违背。
每个人都渴望被他人、被世界所理解,这是活着的意义之一。但允许自己在某个阶段孤独、不被理解、又是必经之路!
人类进化到今日,就是群体合作,就是亲密作战,就是对抗孤独,而这个阶段,一个更加深入又悖论的需求就是:
需要有人来陪伴并理解你的孤独。
一定记住,想要最终形成生活态度的最开端,就是要千遍万遍、日复一日的喊出这句口号:我允许、我允许、我允许!
即便喊出来竟是如此孤独。
“严养”又好像是养猪养牛,把它关起来,每天喂,挤奶,喂,挤奶……
“慢养”兼顾两者,就是给他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去吃草、奔跑。
美国罗耀拉大学硕士;
将卡内基训练引入华语地区的第一人;
慢养教育理念创始人,独创慢养课程,至少27年,每年帮助两岸5000+位孩子的成长;
(广告)
作者介绍
主播介绍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