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到底怎么了?
针对当前中国正在经历的经济放缓,有许多专家和分析人士都达成了新的共识:中国在2023年春夏所遭遇的这波放缓可能预示着一个更为严重的长期问题,并可能对全球经济造成不利后果。
但是,我们不妨来仔细审视这一观点,也许它并不十分准确。
目前,中国面临着一系列结构性挑战,包括生产力下降、劳动力人口减少、技术转让受限、房地产市场泡沫调整、年轻人失业率上升,以及经济增长似乎不再占据首要地位。
这意味着中国的经济增长不太可能恢复到1980年至2010年间的那种令人惊叹的10%年均增长率。
然而,更深入的分析会发现,中国的经济增长目前陷入了一个严重的周期性下降趋势,并可能持续数年。2023年第二季度,中国整体经济同比增速回升至6.3%。
然而,这种回升部分原因在于去年第二季度增长乏力,与第一季度相比,增幅不到1%。
因此,第二季度的经济增速实际上未能达到投资者的预期。这其中的部分原因是第一季度家庭消费增长从33%的季度环比年化率下降到15%。
然而,这一季度的数据激增是2022年第四季度消费增长疲软和2022年底疫情解封的结果,属于一次性事件,不具持续性。
中国的进口也有所减弱,2023年前7个月下降了7.6%,这可能表明国内需求疲软。
但实际上,“名义进口增长的下降完全是由价格效应驱动的”,从进口量来看增长了1.0%,而去年同期下降了6.4%。因此,2023年上半年的进口数据表明国内需求正在增加。
那么,面对不断增加的不确定性,家庭是否真的失去信心,从而减少支出和增加储蓄呢?疫情期间(2020-2022年),银行存款大幅增加。
有观点认为,这可能反映出家庭对于资产获取的担忧,更愿意优先考虑短期流动性。
然而,另一个解释是,在疫情封锁期间,家庭无法进行正常消费,因此储蓄不可避免地增加,而大部分增加的储蓄都流入了银行存款中。
2023年上半年,家庭银行存款继续增长,增速与2022年大致相当,但情况已经完全不同。
以城市地区为例,2023年上半年家庭可支配收入增长超过50%,因此流入银行存款的家庭收入占比大幅下降。
消费支出的增长速度几乎是2022年同期的十倍。这些数据表明,城市家庭的储蓄率正在下降。
这一假设在2023年上半年的全国总体数据中得到了证实,当时人均消费增长了8.4%,比GDP增速高出一半,轻松超过了6.5%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这表明,2023年上半年出现了一个转折点,导致家庭储蓄率下降,而消费支出增加。
关于目前经济放缓可能导致工资下降、家庭信心进一步削弱的观点,我们可以做出不同的看法。2023年上半年,人均工资增长了6.8%。
此外,考虑到利息和其他财产性收入等其他收入来源,人均税后收入增长了6.5%,比人均工资收入高出四分之三,超过了名义GDP的增长。
因此,家庭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积累的比重现在正在上升,而不是下降。
个人收入的增加和储蓄率的下降,这两个因素意味着未来家庭消费的增长可能会出现意外的上升。
那么通货紧缩呢?零售价格下跌可能导致家庭推迟消费,因为他们预期商品会变得更便宜。这种心态将减少消费,对经济增长没有益处。
2023年7月,消费者价格同比下降了0.3%,主要是因为2022年同期食品价格上涨较大。
如果排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波动,7月核心消费者价格上涨0.8%,增幅高于6月份的0.4%。因此,对通货紧缩的担忧可能还为时过早。
最后,投资,尤其是民间投资呢?2023年上半年,国有和民间投资疲软的原因之一是2022年底工业企业库存达到了历史高位。
与美国不同,中国在疫情期间没有向家庭直接提供现金援助。但为了间接支持家庭收入,政府削减了一些营业税,并不鼓励企业裁员。
因此,在许多情况下,生产继续进行,但销售下降,不可避免地导致库存水平创下历史记录。
尽管库存达到创纪录,2023年上半年的数据显示,投资扩大制造业产能的短期动力可能已经减弱。然而,上半年库存下降,或许为未来增加投资奠定了基础。
此外,疫情期间,民间投资一直在扩张,但相对于国有投资,增长速度有所减缓,2023年上半年,民间投资首次出现0.2%的萎缩。
然而,民间投资仍然占总投资的一半以上,这表明私人产权受损的程度远低于一些批评者所声称的那样。
要点总结:虽然中国在疫情期间遇到了挑战,但目前的经济形势表明,经济复苏可能已经开始,尽管仍然脆弱。我们无法确定中国经济是走向复苏,还是正在陷入周期性的下滑,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观察。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