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通胀之下,论文成了一门生意
按:给南周写的一篇约稿,论文成为生意不是问题,关键是这个生意不是随便谁都能做,这才是垄断的一种。直播预告,明晚七点,继续跟老贾直播聊天读书。欢迎围观我和老贾的读书聊天记,欢迎围观给他一点推动的外力。
文丨张是之
10月11日,湖北省一会计类期刊《财会通讯》发布通知称,对养育三孩家庭的作者免收版面费。
这本来是一个非常小众的学术期刊,通知本身能够触达的人群也比较少,但还是迅速在网上引起了热议。
引起热议的原因,可以归结为这么几个方面:
首先是一篇文章六七千元的版面费,价格并不便宜;
其次是这个期刊的定位,由湖北省会计学会主办,湖北省社科联主管,收取高价版面费给人感觉更像是一种商业行为;
最后才是这个优惠措施,调子起的很高,实际上受益人群可能寥寥无几,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给人感觉这更像是一个促销活动。
几个因素叠加,成为热点也就不奇怪了。
虽然我一直知道在学术期刊发论文要收版面费,但是一篇文章收费这么高,多少还是有点意外。
从其官网上看,最新一期目录上有31篇文章,这个期刊是半月刊,就按每篇文章6000的版面费来计算,他们每月的收入就可以达到372000元,一年就是4464000元。一份期刊近500万的年收入,这妥妥的是一门好生意啊。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这仅仅是我不严谨的估算,这个钱也不全是利润。
另外版面费的事并不是中国独有,国外一些学术期刊同样也会收取。名气大的期刊,版面费一篇可能超过5000美元,近4万人民币。
不是说这个钱不能赚,而是为什么很小众的学术期刊竟然能这么赚钱?
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最近几十年全球都在“学历通胀”,以及背后伴随的“论文通胀”。
中国因为人口基数大,经济发展速度快,这方面的问题尤其突出。
只不过参与其中的大都是“文化人”,或多或少都是其中的“受益者”,即便是看到了问题所在,也不会轻易去戳破这层窗户纸。
毕竟看破不说破,也是一种广为人知的生存智慧。
学历通胀背后,是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的扩招,是高等教育的大跃进。
而各大高校对论文数量的看重,基本上都会要求研究生毕业之前发表相应数量的论文,通常越好的学校对论文层次的要求也就越高。
每年都会有学生因为没有完成论文的发表而申请推迟毕业,论文发表对研究群体来说就是一种刚需。
另一方面,本科、研究生的扩招,必然伴随着教师数量的扩招。
而在整个教育系统,都有着对发表论文数量考核的传统。
老师在职称晋升、申请科研项目或者申请各种科研基金,都有必须发表论文的硬性规定。
而且不仅是大学里边对论文有要求,就是中小学现在也有要求。
不光是教育系统,还有的比如医院,甚至一些不是科研机构的单位,也会把发表论文数量作为是否晋升的一个重要考察指标。其中一个考量,大概是因为这样看上去显得很公平。
另一个考量则是某种意义的“学术崇拜”,或者说“科学崇拜”,就好像发表论文就是为科学学术做出了贡献。
实际上长期以来,我们很多地方和高校都在奉行和宣传“唯专利和论文数量论”,论文和专利数量一直都是他们宣传的重点。
今年8月初,日本文部科学省的研究所发出了一份报告。报告显示,中国论文总数占全球份额的24.6%,比第2位的美国高出8.5%。
而在衡量论文质量的引用次数上,中国“受关注论文”和“顶级论文”的全球占比分别为28.9%和29.3%,也都是世界第一。
我们倒是不必妄自菲薄,把这种数据排名看得一文不值。
客观地看,一方面这个数据说明,中国的科研学术影响力正在逐步扩大,这是好事。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这种数量和现实之间的反差。
我们常说“量变引起质变”,但是当论文和专利数量被错误的激励制度扭曲的时候,量变未必能够导向高质量的质变。
相反,更可能会导致低层次、低水平的重复,还会产生一些奇葩的“学术研究”。
比如《自然辩证法通讯》2018年10月刊发的一篇文章,《中国传统文化对蟋蟀身体与战斗力关系的认识》;再比如一篇《男子汉气质与经济规模——官员的面部宽高比与地级市GDP水平》;还有一篇《通过靶向肠道菌群调控人体的物质需求欲望有望提高廉政文化建设效率》。
这类文章还有很多,完全是不加掩饰地搞“伪学术”,完全是为了凑数去的。
在不当的激励制度下,论文发表成为了很多人的刚需,而且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
需求旺盛,而供给有限,刊物就那么多,版面就那么多,所以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卖方市场”,版面费要高价也就不奇怪了。
高价暴利之下,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于是这就形成了一条“论文产业链”。
有写手、有中介,有人负责出钱、有人负责刊发,各种渠道,你想只要能出钱基本上都能找到。
当然,这个“市场”并不是完全自发的,而是畸形的激励制度下催生的。而且这种畸形之下,很有可能还会滋生腐败。
2017年,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求索》杂志社原主编乌东峰因严重违纪问题被立案审查。
问题正是出在版面费,后来经法院认定乌东峰收取的论文“版面费”共近千万元。
在《求索》杂志发表一篇论文的“版面费”最高达到5万余元,还有中介结构专门负责勾兑这些事。当时这个案件引起了学术界很大震动。
除了这类腐败案件和问题外,“论文产业”还有个问题,那就是“虹吸效应”。
这条“产业链”上的人本来是应该去创造财富了,结果却沦为“论文掮客”,帮助别人发表毫无价值的文章来获利。
而有的版面费是公费报销的,除却那些真正有价值的文章,恐怕大多数垃圾文章,本质上都是很多人在“合谋分赃”,其中某些恐怕就是在瓜分纳税人的钱。
想要改变现状,恐怕不是头疼医头的问题。
不是要问为什么版面费这么高,而是要问,为什么那么多没有价值的期刊和文章,竟然还能活得那么滋润。
2023年10月28日,本文首发《南方周末》,略有改动。
——————
上一篇:垄断这个词正在被严重滥用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