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星的近忧与远虑
越是高景气时越看到繁荣背后的忧患并以远虑防近忧,越是景气低落时越看到挑战背后的机遇并坚定信心布局未来,这是基业长青的共同特征。
8月29日,复星医药公布了2022年中期业绩:2022年上半年实现营收213.40亿元,同比增长25.88%;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8.62亿元,同比增长18.57%。
▲上下滑动查看
两个业务表现尤其亮眼:
一是新产品收入贡献持续增长,占比已达25%。目前,以仿制药为核心的医药企业正在药品集采之下普遍面临利润下行之困,创新产品持续兑现业绩让复星医药更好地应对了这一挑战。
一是海外业绩继续增长,海外营收占比已达35.58%。在当前的逆全球化浪潮下,其海外业绩占比非但没有下降反倒还同比提升了近5个百分点。
这也反映出复星医药过硬的抗风险能力:即便大势严峻,也能穿越寒气继续向前。
复星医药是复星的核心企业之一,这份报告也让人对备受关注的复星增添了信心。而复星国际紧随其后公布的2022年中期业绩,则进一步彰显出这种品质。
据报告,2022年上半年,复星国际总收入达人民币828.9亿元,同比增长17.7%;企业经营性利润达人民币23.3亿元,同比增长高达35.5%。
而且,复星国际同样在最有挑战的领域,逆势表现出稳健力与生长力。
期内,复星国际的海外收入达到人民币387.6亿元,同比增长30.7%,占总收入的46.8%。
在大家都以为业绩难看的文旅业务领域,其全球性度假村及酒店品牌Club Med营收达人民币57.4亿元,同比增长高达336%,并已恢复到疫情前的90%。
包括其海外保险与金融业务,也都在后疫情时代率先开启增长模式。期内,复星葡萄牙保险总保费收入26.3亿欧元,同比增长12.8%;HAL德国私人银行毛收入1.92亿欧元,同比增长41%。
最受关注的财务与资本结构方面,复星国际同样表现稳健。期内,其境内外含银团贷款公开市场融资人民币176.7亿元;总体计息负债平均成本为4.5%,处于低位;集团现金、银行结余及定期存款充裕,达人民币1176.5亿元。
在国内经济承压,大型民企屡屡“暴雷”的影响下,复星国际今年以来是好消息伴随坏消息。
比如,评级机构标普6月发表报告,维持复星国际评级展望为“稳定”,肯定其控制债务的努力和内生式增长战略,但穆迪却将复星国际企业家族评级调至B1,评级展望为“负面”。
穆迪对复星国际和银行的长期稳定关系,可退出的丰富资产资源,以及对债务总量的有效控制都予以肯定,但却对复星国际外部债券市场再融资环境表示担忧。
说白一点就是,穆迪担忧外部环境超预期进而殃及复星国际。在当前大环境之下,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事。
所以,即便工商银行、汇丰银行在最近两月先后与复星国际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外界对复星依然不乏担忧预期。两份中报,算是对这些担忧的最好回应:
即便外部环境压力不减,复星国际也稳得起,扛得住,而且在继续成长。
要对自己的判断承担实实在在的责任与代价,决定了金融机构对合作者,尤其战略合作者的考察,一定会比评级机构对被评级者更加全面且深入。
稳得起,扛得住,应该也是中外两大世界顶级金融机构,与复星达成战略合作的底气。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企业也一样。
近年来,一些大型民企暴雷,令整个中国民企的信用环境都遭遇挑战。研究大型民企是否靠谱,甚至成为当今资本市场的一大课题。
要解此题,恐怕还要在报告和数据之外,从更长视野,更具体处做功课。
从医药起家,到如今深耕健康、快乐、富足、智造四大业务板块,创新驱动的全球家庭消费产业集团,复星的业务战略与版图一直在演变进化。
因为这些变化,外界也时有高呼看不懂、不知道怎么看复星的声音。
但事实上,复星一直有着不变的逻辑。比如,以下三个分别代表复星不同业务战略时期的不同业务故事,其背后就有着复星稳健力与内生力的相同逻辑:
以远虑,解近忧,并化危为机。
第一个故事是复星的地产业务,这也是外界关注的一个事情。
穆迪下调其评级的一个理由就是,担忧中国房地产市场出现更大负面波动,进而累及依然有涉足地产业务的复星。
但真实的复星地产故事,早已不是穆迪眼中的“中国房地产故事”。
复星是较早进入地产业务,也较早将地产做大做强的民企之一。2005年到2015年,其地产业务曾长期位居中国房企前20强,并数度冲进前10。
也就在这一过程中,目睹行业中高地价、高成本、高房价之忧,立足未来的长远发展,复星开始了新的产业地产的布局:从上半场的房地产,转向下半场的产地房。
复星的逻辑是,城市化进程2.0中,产是核心,房是配套。以“产城融合”为理念的全新模式——复星蜂巢应运而生。
此后,复星将其多年累积的产业整合、建设运营和城市产业服务,与健康、文化、旅游、金融、物流商贸、科技等结合,创新推出了一个个“蜂巢”产业综合,助力全国多个城市在产业上的精耕细作。
在房地产的突进年代,复星反而做起了默默耕耘的产业地产布局者,专注于服务城市发展、产业升级和家庭消费。
一个是快,一个是慢;一边是热,一边是冷。
但当复星此前担忧的风险成了现实,诸多高周转大房企债务高悬,早早转型的复星蜂巢,则换来了在大势逆转下的从容应对。
更重要的是,减速地产的同时,复星借助海外资产价格的周期变化,推动了业务全球化,并加大国内消费产业布局,奠定了今日全球化消费产业集团版图。
这里还要补充件事,这些年,复星一直在讲全球化产业与产业深耕,在讲复星要加强科创与产业生态,但从来没有听到他们讲自己要多少年冲进世界500强的第多少位。
专注于业务,专注做好自己,而不是争你高我低,甚至是虚名。
我个人觉得,这是特别值得肯定的。
第二个故事,是南钢股份(下称“南钢”)的故事。
2008年之前,复星曾收购多家钢铁企业并分享到中国铁公基高速成长的红利。伴随集团转向全球消费产业布局,复星陆续退出了多项重资产业务,但将南钢等优质企业留了下来。
钢铁具有强周期特点,市场景气时大赚特赚,市场低迷时则往往血亏。
今年以来,中国钢铁业再次走到周期低谷。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重点统计的会员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了53.6%,诸多企业亏损,但南钢却依然保持15.7亿人民币的净利润。
南钢为什么不同?答案也是,南钢不再是一般的钢铁企业了。
这些年,复星一直在推动南钢转型升级,包括前几年钢铁业重归景气,也依然从长远而虑,要求南钢既不分红也不投传统业务,而是用将赚到的钱创新转型。
这一目标下,南钢不但以“工业互联网+数据治理”对标国内外灯塔工厂,全面推进智慧工厂,提升主业经营素质,同时加速向新兴产业发展,以科技创新换命换活法。
如今的南钢主业已更多聚焦到轨道交通、船舶与海洋工程、汽车机械、新能源、复合材料等领域,并有多项填补国内空白的创新,而且借助复星的全球化赋能,走向了国际市场。
主业转型升级之外,南钢还以复星擅长的“产业运营×产业投资”战略,以钢铁新材料为核心,延伸向新材料、能源环保、智能制造、产业互联网和上下游产业链,在新兴产业卡位布局。
去年,南钢还在印尼布局了年产650万吨焦炭项目,合资设立了印尼金瑞新能源(已于5月投产260万吨产能)、金祥新能源,进一步向产业链上游、全球化布局延伸。
南钢今年上半年大大优于大市的业绩,也正是受益了这些创新转型。据2022中报,其先进新型钢铁材料销量已占钢材产品总销量18.63%,并实现毛利总额近10亿元。
复星的起家业务复星医药,也同样是以远虑,解近忧,并化危为机的产业发展逻辑。
1998年A股上市融资之后,复星医药早年便以投资并购为主快速崛起。到2002年,复星医药就已先后并购了药友制药、万邦医药、桂林南药等多家知名制药企业。
2003年,复星医药还与国药集团合作成立国药控股进入医药流通领域。到2008年上市10周年之际,复星医药的营收已近38亿,净利润为6.9亿,是上市之初的10倍。2009年复星医药更迎来国药控股在港上市,公司市值高居全国医药上市公司第四的高光。
但在业绩高成长,尤其制药业务形势大好之时,复星却在未雨绸缪了。
当时,中国制药企业都还以仿制药为主,业界一致认为,仿制药既拥有巨大前景,也是最能快速扩张并显现经济效益的最佳选择。
但复星认为,仿制药竞争日趋激烈,医保政策的持续深入也将倒逼国家改革医保药品市场与格局,所有这些将对以仿制药为核心的制药业务构成巨大威胁。同时复星也更清醒地看到,要缩短中国制药企业与世界先进的差距,必须依靠技术创新、原创新药去实现。
2009年,复星医药在成立以来的最风光时刻做出了最有历史性转折的大决策:加大创新研发布局,坚定走创新药企之道。而且,一出手就是从资源到市场的国际化视野。
当年,复星医药就通过携手海外科学家团队合作,组建了以小分子化学药研发为主的复创医药、以大分子单克隆抗体药物研发和产业化为主的复宏汉霖。之后每年持续加大创新研发投入,并且以全球视野,将创新从医药进一步延展到医疗器械、乃至医疗服务领域。
如今,复星医药已在全球化创新推动下,成为中国独一无二的全球化能力突出的医药企业。
其控股子公司复宏汉霖已成功上市包括首个国产生物类似药汉利康®(利妥昔单抗)、首个中欧双批的国产单抗生物类似药汉曲优®(曲妥珠单抗)在内的四款自主开发的单抗生物类似药,引领了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而且还有丰富的研发管线储备。
其合营公司复星凯特的首个产品奕凯达(阿基仑赛注射液),为国内首个获批上市CAR-T细胞治疗产品,截至2022年7月末,已列入44个省市的城市惠民保和超过50项商业保险,备案的治疗中心达近百家。
联营公司直观复星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是全球领先的外科手术机器人之一,过去十年,“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中国的装机量和手术量稳步提升。同时,直观复星正在积极推进本土化进程,以更好地深耕和服务中国市场。
全球化过程中,复星医药还通过于美国多地设立全球研发分中心和研发平台,在全球主要市场设立行销平台与网络等举措,形成了利用世界资源做新药,利用世界市场卖新药的格局。
至2022年6月末,复星医药全球研发人员已超过2800人,其中超过1500人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拥有在研创新药、生物类似药、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等项目超260项。全球化营销体系建设方面,复星医药的海外商业化团队也已超过1400人。
复星医药自研产品汉曲优,已可覆盖美国、欧洲等9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抗疟药已成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及非洲各国药品采购中心的抗疟药供应商,挽救患者超4800万人……
利用全球资源做新药,依托全球市场卖新药,也让复星医药对自身全球化给了新定义:以微笑曲线两端为驱动的高质量全球化,这也是中国企业目前少有能做到的。
复星医药只是一个缩影。
从国际化到全球化,复星一直在努力向高质量全球化企业攀升。在中国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这也是复星继续与中国发展同频共振的体现。
高质量意味着高价值,也意味着高难度。包括复星地产、南钢、复星医药的故事,本质都是为了高质量发展,也是高难度的事。
在地产、仿制药高景气之际创新转型,在钢铁业大赚之际大手笔投资于创新,这都涉及眼前利益,也会遇到大阻力,除了有创新升级的难度,更要常常逆人性、逆组织惯性而战。
但郭广昌和复星坚持了下来,抵制住眼前诱惑,变革的疼痛,不但防患了风险,而且换来了走向更高质量,更高价值的全球资源与全球市场新格局。
更重要的是,复星还持续升级组织和操作系统,尤其是全球视野与创新思维,不断提升“中国全球双向对接”能力,让其全球化创新驱动与“深度产业运营+产业投资”双轮,更有能动性和可能性。
新冠疫情之初,就和德国BioNTech启动合作mRNA新冠疫苗研发,成功开发mRNA疫苗“复必泰”,就是这种能动性和可能性的使然。
依托这种全球化能力,以及中国市场与技术的快速发展,复星还将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跑成了国内国际资源与市场相互赋能的双向奔赴,为持续提升其全球化、创新驱动、FC2M生态、FES体系四大核心能力提供出高效路径。
目前,复星已在超过3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深度产业布局,并建立起以本土人才团队为核心的全球化队伍,多名外籍管理者都以成为复星合伙人。Club Med、三亚亚特兰蒂斯、Lanvin Group等等,都是这种双向赋能的双向奔赴。
也是有了这样的全球化基础与能力,当外界担忧复星受累于全球化逆流之时,复星已超越当前局限,为全球化和与生态协同能力再升级,为雨过天晴后的未来继续未雨绸缪。
从复星官微信息看,郭广昌最近就连连在德国、法国、以色列等考察复星企业,从团队、业务、管理等方面继续进化全球化运营,并正探讨于海外设立区域总部等模式,让全球化变成所在国家与地区的本地化。
成为真正的全球化企业,这也是作为中国最具全球化影响民营企业之一的复星,对中国坚定不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身体力行。
越是高景气时越看到繁荣背后的忧患并以远虑防近忧,越是景气低落时越看到挑战背后的机遇并坚定信心布局未来,这是基业长青的共同特征。
今年是复星的而立之年。能从一个“婴儿”开始,穿越30年风雨,走到今天立于30多个国家和地区,复星靠的也是这种既敬畏未来,又相信未来的精神。
8月31日,郭广昌在中报业绩会上,强调“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做对的事,做难的事,做需要时间积累的事”,并对复星“让全球家庭生活更幸福”的使命表达了坚定的信心。
创业之初,20多岁的郭广昌和伙伴们还两手空空只有信心和梦想,但却提出了“修身、齐家、立业、助天下”的宏愿。
从“助天下”到“让全球家庭生活更幸福”, 30岁的复星沧海巨变,但也没变。
·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视频号】·
出品人:毕亚军
主编:陈斯文 责编:周怡
美编:刘彦潮 运营:那日苏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图虫创意,未能核实版权归属的,不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敬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华商韬略旗下公众号,欢迎关注
◆◆◆
“点赞”是喜欢,“在看分享”是真爱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