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的人生巅峰
二战后期盟国一共开了三次重要会议:
1、开罗会议 1943.11.23~11.26
2、德黑兰会议 1943.11.28~12.1
3、雅尔塔会议 1945.2.4~2.11
从1到3,重要程度依次递增。
雅尔塔会议三巨头
雅尔塔会议是制定战后世界新秩序和分配利益的,这个中国被排除在外,不仅没参会,还被美国卖了一部分利益给苏联。
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的分配干活的,这个中国可以参加。
前者主要商讨对日作战,后者主要商讨对德作战,因此中国收到邀请的是开罗会议。
从上面的会议时间我们不难发现,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是连着的,中间就隔了一天。
其实原本罗斯福和丘吉尔是想把斯大林和蒋介石聚齐,开一次“四巨头”会。
不过当时苏联尚未对日宣战,斯大林出于苏联远东地区安全的考虑,暂时不愿意得罪日本。
所以罗斯福只好将原计划的“四大国会议”改为“美英中”、“美英苏”两次三国首脑会晤。
1943年2月18日宋美龄于美国国会发表演说(左下角站立女子)。她是第一位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说的中国人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英、美宣布结盟。
作为二战盟国战略上的重要一环,美英两国或多或少都看重中国的作用。
1943年初,英美发表联合声明,宣布废除过去一世纪内的对华不平等条约。
不仅如此,罗斯福还多次劝说丘吉尔将香港归还给中国,只不过丘吉尔没有答应。
相对来说罗斯福是比较亲华的,他的外祖父曾在清朝年间来华做过鸦片和茶叶生意,他的母亲也曾随外祖父在中国居住过两年。
从小时候开始,罗斯福家里就有很多母亲和外公从中国带回的纪念品,大学毕业后,罗斯福还在华人“大哥”司徒美堂那里做过好几年的法律顾问,与中国渊源深厚。
司徒美堂(1868~1955)是著名的美洲华侨领袖,曾资助过孙中山革命。1948年他公开声明拥护中国共产党,晚年居住在北京。
抛开罗斯福个人的感情外,这一时期美国国内对蒋介石非常看好。
当年为了迎娶宋美龄,蒋介石许诺信奉基督教,1930年中原大战后,老蒋在上海虹口昆山路景林堂正式接受洗礼,成为新教基督徒。
他的日记中大家经常能看到诸如“得使徒行传某章某节之启示”“感谢上帝”等表述,越是解放战争后期兵败如山倒的时候,“上帝”出现的频率就越高。
凭借着基督徒身份、反共主张以及宋氏家族(美国背景深厚)等因素,美国人将蒋介石视为“美国文化熏陶出的领导人”。
1938~1945年间,蒋介石曾先后六次登上《时代》杂志的封面。
宋美龄1910年在美国学习时的照片。她曾自评道:“The only thing Oriental about me is my face”(我这个人只有长相是东方的)
1943年10月,美、英、中、苏四国在莫斯科举行四国外长会谈。
这次会议发表了著名的“莫斯科宣言”,同时也定好了接下来要举办首脑会晤的事宜。
一开始英苏两国是不愿意邀请蒋介石参会的,在丘吉尔和斯大林看来,蒋介石的咖位实在太小了,不值得和三大国平起平坐。
不过凭借着美国人的力挺,英苏两国最终勉强同意接纳中国作为“莫斯科宣言”签字国。
11月1日,罗斯福正式电邀蒋介石参加开罗会议,这对当时的中国外交来说可是天大的事情。
11月18日上午11时,蒋介石偕夫人宋美龄在一众国军高级将领的陪同下从重庆分乘两架专机出发。
中途他们在巴基斯坦卡拉奇留宿一夜,于21日上午抵达开罗,下榻地点是开罗著名的米纳饭店。
那个年代的埃及是英国殖民地,丘吉尔算是东道主,蒋介石抵达当晚丘吉尔便为他和夫人举办了晚宴。
作为最大咖,美国总统罗斯福姗姗来迟,11月22日下午才闪亮登场。
米纳饭店就在金字塔旁边,位置极佳
罗斯福抵达后的第二天,也就是11月23日星期二,开罗会议正式开始。
简单概括一下三方的立场:
蒋介石
想要美国的援助。
开罗会议期间罗斯福“口头答应”了蒋介石很多,包括10亿美元借款、增加驼峰航线空运物资、给中国装备和训练90个师等等,但实际落实下来的不多。
美国正式批复外援都是要通过国会的,总统在一些场合口头答应只是表一个姿态,并不能算数。
对日作战方面,蒋介石很看重缅甸战场,尤其是中缅公路对中国抗战大后方的作用,但前提必须拉着美英一起出兵——第一次远征军的惨败让老蒋对于单挑日军已经不抱希望。
除了对日作战问题,蒋介石也借机提出了关于战后利益分配的一系列问题,包括台湾、东北、香港等地。
丘吉尔
中美英三国在对日作战问题上的交集主要是缅甸,中国战场的胜负死活丘吉尔可以说是毫不关心,他见罗斯福想谈的是欧洲战场问题。
但缅甸毕竟牵扯着印度这颗“大英帝国殖民地皇冠上的明珠”,丘吉尔多少上心一点,他力主让中国派兵收复缅甸,最好英国人不用动一兵一卒。
另外丘吉尔对于蒋介石提出的香港问题也很反感,总之就是瞧不上中国,认为蒋介石参会很鸡肋。
罗斯福
尽量调和中英之间的矛盾。
之前罗斯福已经从史迪威等人那得到很多关于蒋介石态度的情报了,他力图说服丘吉尔采纳“三国联合反攻缅甸”的方案。
当时美国军方还整了一个“泰山计划”,希望通过海军登陆占领安达曼群岛来扭转缅甸局势。
这个计划我们就不细谈了,因为开罗会议形成的所有军事计划都不太重要,之后斯大林在德黑兰会议上推翻了一切。
参加开罗会议时的宋美龄,被国内的一些媒体吹嘘为“开罗会议四巨头”
站在中国的角度,开罗会议最重要的意义是英美两大国确认了战后中国对东北和台湾的主权要求。
罗斯福和丘吉尔一致同意,日本战败后东北和台湾需交还中国。
会上据说还提到过琉球群岛的问题,但英美两国表态模糊,是一桩悬案。
开会时,宋美龄穿梭于蒋介石、罗斯福、丘吉尔之间居中翻译协调,充分显示了外交才干,这幅万绿丛中一点红的画面被国民党媒体吹嘘为“母仪开罗”。
罗斯福事后曾回忆说:
“我对蒋先生的印象十分模糊,现在想想,对蒋先生的认识几乎全部是透过他的夫人。”
蒋介石对于开罗会议的结果挺满意,他认为:
“(会议成果)出于预期,此固为革命事业中之一项重要成就。”
不过对于丘吉尔的表现蒋介石颇有微词:
“英国决不肯牺牲丝毫利益,以济他人……”
换到英国的立场,丘吉尔原本只想让蒋介石夫妇到金字塔参观散心,军事决议由他与罗斯福单独商量,没想到罗斯福还挺重视蒋介石的意见,这让老丘感到很苦恼。
英军参谋总长艾伦·布鲁克评价蒋说:
“精明而狡猾”,“未能掌握战局,却决心在讨价还价中占尽好处。”
大家对彼此的认识都很到位。
开罗会议11月26日结束,会后罗斯福和丘吉尔赶赴德黑兰拜会斯大林,蒋介石则和宋美龄打道回府。
离开开罗后,蒋宋夫妇来到印度视察“中国驻印军”(中国远征军一部),在盟军驻东南亚总司令蒙巴顿将军的陪同下一起检阅部队,出尽了风头。
宋美龄佩戴太阳帽坐在前排,蒋介石一身戎装戴墨镜坐在后排,他旁边是蒙巴顿将军。
11月28日,丘吉尔和罗斯福到达德黑兰。
在德黑兰会议上,斯大林完全把控了会议进程,他提出了迅速结束二战的“苏联方案”:
英美负责集中火力开辟欧洲第二战场(西线),击败德国后由苏联红军从远东参与对日作战,一举拿下日本。
既然苏联同意出兵远东攻打日本,那中国战场和东南亚战场就变得无足轻重了。
罗斯福和丘吉尔高度认可“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为最关键的当务之急,之前开罗会议形成的那一堆什么“泰山计划”、安达曼群岛、三国联合反攻缅甸,统统被抛之脑后。
所以1944年中国远征军反攻缅北时,英美出兵都很少,只是象征性的,给蒋介石壮胆用。
德黑兰三巨头
开罗会议是蒋介石国际地位的巅峰。
这次会议上蒋介石、罗斯福和丘吉尔合影的照片后来被国内媒体反复使用,作为中国在二战国际地位的象征。
出席完会议回到重庆时,蒋介石受到了山呼海啸般的欢迎。
尽管开罗会议的军事计划最终付诸实施的不多,但会上毕竟确认了中国作为二战盟国重要成员的身份,意义深远。
1945年8月24日,蒋介石于陪都重庆签署《联合国宪章》批准书
开罗会议也是四十年代美国对蒋介石印象的顶峰,此后迅速由盛转衰。
罗斯福原本力图说服丘吉尔中国对世界局势有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亚洲对日作战问题上,然而蒋介石却在出兵缅甸问题上反复讨价还价,列了长长的清单给英美两国,这让罗斯福感到很难堪。
德黑兰会议后,鉴于斯大林方案的巨大可实操性,英美两国把绝大多数力量投入到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中。
太平洋战场打的主要是海战,陆地上的日军就等着击败德国后由苏联出马收拾。
苏联红军进入中国东北,1945年
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上有关二战“任务分配”的决策,对中国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为对日作战的“陆战部分”主要交给了苏联,使得美国的力量渗透到中国非常有限。
而随着1945年苏联红军157万大军兵进中国东北和朝鲜,苏联在远东的势力得到极大增强。
美苏此消彼长,也间接影响到了国共内战的历史进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