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瞪大眼睛等待机会出现
来源:逸柳投研笔记(ID:ealiu_investment)
从 2003 年西科金融股东会的讲话中,有以下几点具有启发性:
1、投资的20孔法则。少做投资,谨慎决策;但是“持动易,守静难”,对于巴菲特这样的规则,大部分人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鲜少有人当回事,这在另外的角度也说明守静的难处。
2、投资时候要有机会成本思维,不仅要看到某个事情实际上需要付出的成本,还有考虑放弃的机会的潜在收益。
3、必须瞪大眼睛等待机会出现,并在机会出现时候,敢于下重注。
4、跟管理层交流,要有辨识力。跟管理层交流,好处是能够确认一些信息,但是也有坏处,就是管理层都很会花言巧语和忽悠,他们经常不说实话,所以缺乏辨识力的话,跟他们交流甚至还会有害。
5、成功的诀窍通常是: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地长期努力,作为普通人,别老想着赚快钱。
这些点大家都懂,或者听过很多遍了,但是真正要去践行就很难,道理说一百遍也不一定能让一些人明白,这也是人性的体现。总觉得车轱辘话,或者废话,但是实践中却做不到。
一
投资的20孔法则
沃伦经常告诉商学院的学生们,他有个办法,可以帮他们提高收益率。拿一张纸片,在这张纸片上,只能打20个孔,每个孔代表一笔投资,做一笔投资,打一个孔。20个孔都打完了,一辈子的投资机会就用完了。沃伦说,照他说的去做,投资者可以在一生中实现更高的收益率。
沃伦的这番话,很多人听了,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根本没有听进去。沃伦说这番话是认真的,我在这里重复他的话也是认真的。
查理·芒格,《2003年西科金融股东会讲话》
巴菲特的20孔法则想必大家都知道,基本的思想是降低决策次数,但是要确保每个决策的理性,务必慎之又慎。
关于这一个,前几天我已经写了篇文章(当投资生涯中只能打20个孔),总结来说,这个法则隐含着三个点:1)要有鹰一样的眼光,狼一样的耐心;2)要掌握机会成本的思维方式;3)在投资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纪律,避免情绪化操作。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后面芒格说的,对于这样的法则,大部分都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可以说也是心理规律:仅仅靠言语,是没有办法让人感同身受、付诸行动的;并且,很多事情理解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二
必须瞪大眼睛等待机会出现
虽说市场机会难得且稍纵即逝,但是绝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情况下不会意识到这个问题,更加不会“瞪大眼睛等待机会出现”,“瞪大眼睛”是一件费神、费力的事情,人们都喜欢潇洒地生活。
在投资中“瞪大眼睛”,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及时获得信息,二是迅速识别机会,“瞪大眼睛”得有一系列的准备过程,很多时候都需要有几年,甚至几十年。
而“果断行动”,是对行动力的要求,人们的行动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即便想得很清楚,仍然有很多让我们犹豫的情况。没有足够的理智和精神力量,很难做到决策果断。
三
跟管理层交流,要有辨识力
格雷厄姆认为,管理层经常心口不一,经常不说实话,投资者还不如只看财务数字。在他看来,不拜访管理层,偶尔可能错过一两个好机会,但是也不会被管理层的花言巧语所蒙蔽。总的来说,格雷厄姆认为拜访管理层没用。
我的想法和格雷厄姆不一样。如果你有足够的辨识能力,真有机会和公司的关键任务坐下来单独聊上一个小时,能有很大的收获。
我也不是完全相信管理层,大概四六开吧,六成能得到有用的信息,四成只能听到花言巧语。总的来说,到底值不值,你们自己判断吧。
查理·芒格,《2003年西科金融股东会讲话》
管理层是公司的内部人,内部人显然比我们更了解一家公司,只不过他们是否愿意告诉我们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更通常的情况是真真假假,验证了人心叵测的道理。
因此,就需要比阅读年报、研报更多的辨识能力。文字材料相对而言更严谨一些,这个是证据,造假要是追究起来,那就比较难办了;文字材料也比较标准化,而聊天这种是一个交互的过程,对方会根据你的反应做出应对,比如说些让你感兴趣、感觉到舒服的话。
当年别说四六开了,入门阶段的研究员常常会将管理层的话都当作是真的,说什么就信什么。
四
进步不总是肉眼可见
而是往往出现在不经意间
进步不总是肉眼可见,而是往往出现在不经意间,但进步总是源于长期坚持,源于每一天的努力。
查理·芒格,《2003年西科金融股东会讲话》
一步一个脚印,是任何成长的基本规则,每天进步一点点,积累起来,最后就是巨大的成果。这里的前提是一定要向上,而不能跟A股一样,十几年都保持在3000点左右,给不了普通人什么赚钱效应。
这个道理很简单,关键是怎么每天进步一点点,没有方向是不行的,没有坚持也是不行的。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