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数学爆火,省钱的知识又增加了
在网络商店,如果有店家卖一包10元的饼干,但是要5元运费,同时还有店家卖一包15元的饼干,可是包邮,你会买哪一家的呢?
如果你买了15元的饼干,还觉得赚到了,那么恭喜你,你已经精通国外时下正流行的“女孩数学”了。
“女孩数学”最近在TikTok平台上爆红,以#girl math为标签的视频已经获得10亿次观看,是一些年轻女孩在视频中用幽默的方式解释自己花钱时的内心计算。
TikTok平台上的#girl math相关视频截图
今年8月,24岁的美国女生达妮埃拉·索托在TikTok上发布了一则视频,分享了她的“女孩数学”心得。比如“如果有什么东西在打折,我不买,我就在赔钱”,或者“我的Vemo或苹果钱包里的任何东西都是免费的”。她想要借视频中的玩笑表明:“女性同样有能力取笑自己、取消社会的期望和性别规范。”
有人批评“女孩数学”强化了针对女性的刻板印象,但它又何尝不是给迫于经济压力的年轻人提供了一个喘息的机会。
“女孩数学”方程式
没有人说得清楚“女孩数学”是从谁开始流行的。有媒体认为源自一档新西兰的广播节目,三位主持人讨论某位听众花了5600美元去澳大利亚连看四场泰勒·斯威夫特的演唱会,结论是这笔花销完全合理。
可是媒体注意到,这三位主持人实际上都是男性,只不过当“女孩数学”流行开来,它就进化为由女性改编,为女性服务的版本。
还有媒体追溯到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时尚杂志上登载的“时尚数学”。像《大都会》《不该穿什么》这类杂志会告诉你:买一个800美元的名牌包,只要你每天用,就等于每天花1美元而已。
“女孩数学”不是什么现成的数学原理,而是透过女孩子们上传的视频或帖文,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经验之谈。这些经验从结论来看或许荒诞不经,但听完解释之后,我们又不得不承认有几分道理,有些可能是我们买东西时都会有的内心戏。
只要买到的价格低于原本的价格,省下来的钱就可以买其他东西,那就是在赚钱。比如,特价的商品不买就等同于浪费钱;假如买了一件式衣服,可以看成省下分开买上下身衣服的钱,同样是在赚钱。
《一个购物狂的自白》剧照
花了比原本要少的钱是赚,一分钱没花就相当于赚了双倍。买了商品,后来拿去退货,商家退还的钱就是你赚到的。同理,如果原本要出门的计划取消,原本要在外面花的钱都算赚到的。
更为高级的算法是,不买饮料等于赚钱,这必须要参照价格高昂的商品才能理解。比如,你想花2000美元买一个手提包,而这个手提包你每天都会带出门,一年下来,相当于你每天差不多花5美元在这个包上。要是这一年每天都不买饮料不喝咖啡,那么这个手提包就相当于是白送的。
5美元对于一些美国女生来说是一个临界值。一件商品的价格小于5美元差不多就等于免费,如果大于5美元,你只需要想想你有多少天会用到它。
有时候,“女孩数学”根本不需要计算。支付方式也决定了一笔消费究竟是赚钱还是浪费钱。存在Apple Wallet等电子钱包里的钱只是一些数字,或许什么都不代表,花里面的钱买东西等于免费。不过,现金也并不会看起来更像真金白银。因为不管花多少现金,银行账户里的钱都不会减少,那不就等于免费了吗?
玩笑还是歧视
除了“女孩数学”,TikTok上还流行很多这种贴上“女性”标签的活动。
其中包括“辣妹漫步”,指的是女生们每天远足,以避开现代生活的无聊;有“懒女工作”,指的是一种理想的工作,朝九晚五,可以轻松应付,而不需要出卖太多灵魂;还有“女孩晚餐”,在劳累一天后,一些女生会用零食胡乱拼凑出一顿晚餐。这些视频大多是以开玩笑为目的,嘲笑自己如何疲于应付繁忙的工作和消费的诱惑。
“女孩数学”在社交媒体上受到的欢迎却引来评论者的质疑,抨击“女孩数学”背后可能隐藏的问题。
有人认为“女孩数学”反映出不成熟的金钱观。《福布斯》杂志刊登的一篇文章指出,这种流行趋势“让女孩们毫无逻辑地为自己的购物和消费习惯辩护”,只是为“进行无聊的消费编造借口”。文章的作者感叹世风日下,这种社交媒体的趋势下,“社会倒退了差不多50年”。《商业内幕》杂志则引用金融专家的说法,指责“女孩数学”有毒,而且会让女性财富增长停滞。
《静雪》剧照
英国女性杂志《魅力》刊登的文章不认同这样的指责,却也无意为“女孩数学”的流行辩护。作者劳拉·汉普森把“女孩数学”称为“增加负罪感的工具”。社会倾向于贬低女性的一些合理购买行为,仅因为她们买的东西是“女孩子气”的。
漂亮的钱包或上衣都被认为是不必要且肤浅的。女性购买这样的商品难免会有负罪感,即使她们每天都有好好使用自己的名牌包或羊绒毛衣,即便价格在预算内。女人为了一场面试购买高档裤装或连衣裙会被看作“挥霍”,而男人出于同样的目的花钱买一套西装却被看成“投资”。
持类似观点的评论者都同意,关于女性挥金如土的刻板印象是有害的。但《密歇根邮报》的作者安娜贝尔·卡伦认为,“女孩数学”不是只有强化刻板印象的“阴暗面”。因为“女孩数学”的趋势本质上不是什么严肃的说教,相反,女生们透过这一趋势表明,她们明白什么会让她们快乐,而这是任何传统经济学都无法做到的。
行为经济学承认,人们并不总是会做出最理性的财务选择。人无完人,但玩乐也不会毁了你的生活。从长远来看,大多数财务上的“错误”或风险都会被抵消,这恰恰也是“女孩数学”成立的前提—女性会考虑短期和长期满足,并将之与经济成本和收益加以权衡。
《校对女孩河野悦子》剧照
在视频分享潮流中,女生们表明,她们买的东西是想要的,而不只是需要的,而且她们有能力运用理性思维和预算技巧来消费。
长期以来,社会对女性都有“不善于理财”的刻板印象。抛开理财的长远目标不谈,“女孩数学”首先要应对的恐怕还是严峻的经济环境。年轻人从中找到了应对生活成本压力的机制。可以说,每一个玩笑背后都有看不见的焦虑。
在“女孩数学”的玩笑背后,是当前资本主义制度下一个个过度劳累、收入过低的人,他们需要从小额的购物或交易中寻找快乐。这些快乐虽然短暂,却能帮助人们燃起希望,提醒人们“把自己放在第一位,不仅要投资房子和退休金,还要投资个人幸福”。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女孩数学”不只是年轻女孩的,也是我们每个人的。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END-
编辑 | 何承波
新媒体编辑 | 吴擎
排版 | 菲菲
南风窗原创访谈节目
《致敬实干家》
人生如远征,致敬实干家。
南风窗新媒体 出品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欢迎分享至 朋友圈
投稿、投简历:[email protected]
广告、商务合作:
Fengyx778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