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房地产维稳的逻辑|《财经》社评

房地产维稳的逻辑|《财经》社评

财经

近期市场上关于中国房地产市场长期前景向好的讨论又多了起来,其理由多从市场总量和中国城镇化前景大格局出发进行阐述。经过周期性阵痛和调整之后,中国房地产市场必然会企稳回升,这是确定无疑的,但其逻辑和复苏路径,不能只着眼于市场总量和城镇化大盘子,而应分清轻重缓急先做好中短期的工作,然后待房地产市场初步企稳后再多从市场结构和不同地区城镇化进程的差异化格局出发进行统筹规划。

房地产企稳需要做好三个层面的工作。短期来看,确保烂尾楼盘复工,在建楼盘不出现烂尾风险,是当务之急。目前多地成立房地产纾困基金,力争撬动多方资本,盘活行业流动性,是在朝正确的方向努力。

中期来看,应在保证存量房地产项目安全的前提下,以市场化法治化手段,通过注资、兼并重组、破产清算等各种方式将问题房地产企业恢复至稳健可持续发展的状态。房地产企业整体发展态势稳住了,消费者和资本市场对房地产行业的信心恢复了,房地产市场才能真正企稳反弹。

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基础上,为促进房地产行业下一步的长远发展,需要从根本上解决房地产市场供需错配的问题。考虑到中国发展的区域级差,按房地产总量和总体城镇化进程来考量房地产市场发展前景意义不大,甚至会导致议题失焦,形成错误判断和决策。

中国房地产市场最突出的结构性错配,体现在就业市场集中在沿海特大城市,而这些城市住宅开发用地供给不足,房价偏高,还纷纷提出要疏解各种非必要功能。

与一线城市的供给高度偏紧、一房难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三四线城市出现供给过剩。这一轮烂尾现象也主要出现在三四线城市,原因是此前乘着棚改东风在这些地区攻城略地的一些房地产企业陷入了盲目扩张的态势,最后导致风险失控、资不抵债难以为继。

未来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进一步加大,就业和经济集中度在一定程度上会进一步向一二线城市倾斜,房地产供需错配有可能会进一步加剧,需要各方妥为筹划,尽量增加有效供给,妥善解决过剩库存。

针对一二线城市的供需矛盾,有观点认为应通过城市群建设来加以解决,简言之就是将居住需求分解到特大城市周边的小城市加以解决。多年的实践已经表明,这不是一个比较好的解决方案,除了职住过度分离导致的通勤压力和睡城现象,由于周边小城市教育等各种资源的不足,也令年轻一代难以真正做长期扎根的打算,为孩子教育计还是会千方百计向主城区聚集,令城市功能疏解和周边区域发展的双重目标难以顺利实现。

比较理想的方式是增加特大城市周边小城市的养老医疗设施,将主城区的老龄化人口置换出来,为青年人口在主城区靠近就业地点的安置腾挪出更多空间,这其中牵涉到的无论是二手房翻新买卖、租售并举,还是周边小城市各种养老配适型设施的开发,都会为房地产行业提供不少增量空间。而随着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产业的区位配置进一步均衡,城市群内部公共资源配置进一步均等化,中心城市和周边小城市的落差进一步缩小,房地产供需矛盾将会在根本上得以缓解。

目前不少三四线城市为了增加留人力度,纷纷推出与房地产购置相关的优惠举措。这无疑会对当地房地产市场起到阶段性拉抬作用,不过未来一个城市的房地产吸引力归根结底要靠城市的经济发展前景和产业集聚度来支撑,因此以前那种靠房地产先行拉抬经济的逻辑正在被经济先行以拉抬房地产的逻辑替代。这种地方主政者和房地产开发商都不可轻视的逻辑转换,将进一步改写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的供需版图。

比三四线城市更为热切也更为焦虑的是县城的主政者和房地产开发商。为了吸引人们进城购房,他们可谓招数尽出,比如以各种农产品抵房贷,以及对退出宅基地进城买房加以奖励等。这一波操作引发了人们固有的对农民进城的种种“担忧”,尤其碰触到宅基地这个敏感话题。其实人们大可不必如此紧张,只要本着自愿原则,不搞一窝蜂的胁迫式动员,相信农民会做出符合自身利益的选择。

总之,只要遵循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尊重市场化、城市化规律,根据现实情况有针对性地加以政策引导,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短期企稳、中期发展和长期向好都是可以实现的。




责编 | 要琢
本文为《财经》杂志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请添加微信:caijing19980418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深圳创新后劲 | 《财经》封面框架思维:复杂世界中的决策工具 | 《财经》书评楼市长期向好的逻辑是什么?百家生物医药IPO详细拆解,看懂上市企业估值逻辑|前哨科技特训营拓展涉农就业空间|《财经》社评“贝佐斯经济学”的实践与隐忧 |《财经》书摘八本书读懂伯南克经济思想 |《财经》书单巩固外贸韧性 | 《财经》社评聊天与独白:王朔的《起初·纪年》|《财经》书评捆绑、解套、抢保险柜,信托「踩雷」房地产之后丨氪金 · 房地产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点在哪?|《财经》封面椰子戚风蛋糕(Coconut Chiffon Cake)金融危机的反思及其文化镜像 | 《财经》书单七本书读懂“平台经济”|《财经》书单向绿而生|《第一财经》YiMagazine举办第五届“未来商业秀”首日共谈品牌韧性对抗全球变暖需耗费10万亿美元,谁来买单? |《财经》特别报道歷史清0数字时代,宏观管理的未来新图景 | 《财经》书摘新药研发全流程解析,看懂药物“赌局”背后的投资逻辑|科技前哨俄乌战争对比十年中越战争夯实实体经济根基 | 《财经》社评“国际学校”渐成往事|《财经》特稿​伯南克眼中的美联储货币政策演进 |《财经》书评独立日+扬州菜+上海美女更务实的金融|《财经》社评坚定中国经济发展信心|《财经》社评反思“消费主义” | 《财经》书单美颜后的样子被中美“疯抢”的钴到底有多重要?|《财经》特稿稳住三驾马车|《财经》社评​“企业家经济学”的当下启示 | 《财经》书评穿越周期的迷雾,回归大消费产业链底层逻辑|2022大消费产业趋势论坛圆满落幕“玩着把钱赚了”背后的逻辑技术进步会减少就业机会吗?| 《财经》书单产业政策与经济转型升级:日本的经验教训 |《财经》书评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