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实体经济根基 | 《财经》社评
党的二十大闭幕之际,人们将中国经济发展的焦点更多聚焦于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是一个国家的立身之本、强国之基。在中美战略竞争升级、新冠疫情延宕反复、俄乌冲突等背景下,国际经济循环的堵点和断点频繁出现,贸易投资降速、通胀飙升等趋势愈发明显。拥有庞大市场体量和进出口规模的中国实体经济正面临严峻挑战。
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的主体,是中国经济的基石,是推动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核心引擎。面对国际环境的深刻复杂变化,如何增强制造业在国内大循环中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是中国经济突围全球变局、稳住大盘和安全发展的关键。无内不稳、无外不强。
《财经智库》多年来始终关注实体经济发展和制造业转型升级,寻找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深挖彰显各地制造业韧性和黏性的内生动力。
苏州非省会城市,亦非计划单列市,凭着对全球产业发展的前瞻理解、独到的战略眼光以及几十年如一日对“工业立市”的坚守,发展成为经济大市、制造强市,走出了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鲜明路径。
40多年来,苏州从最初的“农转工”“内转外”到“量转质”,坚持改革创新和对内对外开放,主动接受长三角及上海之辐射,逐步形成了“内外联动、共生共赢”的包容发展之格局。与此同时,苏州制造以满足国内外需求和转型升级为原动力,以产业集群化和细分领域“专精特新”化为突破口,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智能制造以及产业链集群化和高端化。
现如今,苏州已经拥有16万家工业企业,覆盖35个工业大类、171个工业中类和505个工业小类,是中国工业体系最完备的城市之一。2021年苏州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2万亿元,居全国第二位。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四大产业集群已经走在全国前列。
苏州制造的韧性和黏性,在于其不仅是以外贸加工为主的外向型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样本,是在长三角经济“巨龙”中提供强大的产业配套能力和绵密健全产业链供应链的“龙颈”,是实现传统与现代迭代传承、经济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发展典范,也是通过建设产业创新集群求索现代化产业体系未来图景的探路者。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充分利用全球化浪潮,紧抓入世机遇,全方位、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当前,各大风险挑战接踵而至,在这场尚未完结的极限压力测试中,苏州正在通过增强产业链韧性,探寻制造业升级路径,巩固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独特优势。
如果将上海比作长三角城市群的“龙头”,那么苏州就是“龙颈”,既承接来自上海乃至全球的头部资源,也成为许多产业循环的发起点和连接点。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龙颈”城市,苏州让科技资源、产业资源与金融资源等在此汇集,全力推进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建设,从一到十、十到百、百到千,让创新的种子在苏州落地生根、成长蔓延。
产城人融合是苏州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灵魂。这座城市将2500年的建城历史与4万亿元的发达工业完美融合,打造出别具一格的现代城市风貌。园林与园区遐迩闻名,经济与自然和谐共生,传统与现代迭代传承,这里有多年登顶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的“金太仓”,也有从图纸上“跃然而出”,始终占据国家级经开区考评榜首的工业园区。通过分析苏州制造的绿色发展,可以找到解决城市经济“质”“量”并进难题的关键线索。
苏州制造的生长脉络,是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探索之旅。从劳动密集到技术密集,从生产型制造到服务型制造,从优化营商环境到构建产业生态,从产业集聚到产业集群再到产业创新集群……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制造在创新驱动下转型升级,在技术赋能中筑牢根基。
对于未来,苏州也在迎来新一轮挑战和突破的契机,如何续写苏州模式的辉煌,如何有机结合扩大内需战略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中国实体经济蹚出新路,各方正在勠力求解。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