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巩固外贸韧性 | 《财经》社评

巩固外贸韧性 | 《财经》社评

财经



7月外贸荣景再现,充分表明了出口这驾马车的韧性,也再次验证了学界所说的中国供给之于世界的不可或缺性。

此前,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曾指出,全球面临高通货膨胀和低增长挑战,如果脱离中国来治理本轮滞胀,答案是无解的。原因很简单,人们不可能在供给端再制造一个替代中国这样的制造业的中心。因此,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国首先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在产业升级、数字化发展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化,通过全方位的改革形成新动能,保持中高速的增长。

稳外贸稳外资,一方面要靠良好的政策法律环境,另一方面更要靠中国自身的发展,靠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给外资提供新的市场机遇,给外贸拓展新的市场空间,而这个市场既包括国际市场,又包括国内市场。

除了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可能会导致外需不振的挑战,中国外贸出口当下面临的主要风险是因为各种因素导致的生产链和供应链重组,需要人们冷静分析、沉着应对。

对于因市场因素导致的生产链和供应链重组,宜以平常心视之。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徐奇渊指出,产业过度外移将导致产业过度空心化,而区域重组也可能会导致生产网络减少对中国的依赖而向北美收缩,但适度、合理的外移是产业升级的自然过程,有助于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生产网络,而合意的国际区域重组可以发挥中国市场和技术优势,形成以中国为主的格局,推动区域的产业链合作,在产业链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更加深入的经贸、金融合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刘元春也认为,中国和东南亚形成替代竞争关系的看法是错误的,目前整个东南亚和东亚体系的贸易一体化、垂直分工体系,互补性在全面提高。因此,发展中国家更离不开中国的市场,离不开中国的产业链、供应链。

而对于因地缘政治因素导致的非市场化生产链和供应链转移和替代,则要避免过度反应。一方面要在划定底线的情况下保持斗而不破的局面,避免包括东南亚地区在内的企业被迫选边站,造成多输的局面;一方面也要采取主动,加紧培育本土跨国链主型企业,并着眼全国统一大市场进行适度的产业内迁和产业链重塑。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部副部长卓贤看来,只有培育出本土跨国链主型企业,在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中才能赢得主动。跨国链主型企业拥有产品定义权、技术标准制定权、商品和要素定价权以及品牌影响力、资源聚合能力等,是全球资金网络、物流网络、创新网络、人才网络的主导者。中国需要结合“走出去”和“引进来”,在开放竞争的环境中,运用税收、金融、产业基金等政策工具,鼓励有潜质的大企业牵引配套企业发展,以本土跨国公司为枢纽构建协同上下游企业的产业平台,推动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国际供应链体系。

不过,在学界和业界看来,相关各方也要避免过度“以我为主”的倾向。如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董洁林所言,现代产业体系数量很多,彼此犬牙交错。每个国家都在很多领域存在技术短板,这正是全球贸易和合作的价值所在,各国互通有无、优势互补以实现各自的利益最大化,如果过度追求“全产业链”、不依靠他人,其他国家也会自成体系不依靠你,双方的技术、产业链、市场、人才和资金池就自然脱钩了。事实上,一个国家无论实力多强、追赶多长时间,也不可能穷尽所有技术短板,在每个产业的各环节都做得性价比很好。比较可行的是在某些领域形成自己长项,以对冲其他国家对自己短板的掣肘,这样彼此都可拥有安全感,也可长久地保持商贸和科技交流合作。

此外,业界和学界也普遍认为,产业链内迁过程中,如果遵循市场、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区位落差优势,因势利导有助于实现产业承接,可以形成新产业集群,但在产业内迁和产业链重塑方面也要避免过度行政干预,以免会导致资源低效配置。

总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注重内外双循环,主动积极充分维系产业链、生产链和供应链安全,中国外贸的韧性将得到进一步巩固,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对冲经济下行压力赢得更多时间和空间。




责编 | 肖振宇
本文为《财经》杂志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请添加微信:caijing19980418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性感的女人不说话周末愉快 日出社评|理顺省以下政府间财政关系空中加油,巩固经济复苏势头(老友记第一部) 奔着出轨去遛弯儿 (3 )中国经济逼近临界点,如何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财经》特稿捍卫民众财富安全感 | 《财经》社评德州夏天太热,真跑不动。凤凰卫视《中国深度财经》栏目对话硅谷高创会CEO雷虹:高通胀和经济衰退预期下的科技企业发展数字时代,宏观管理的未来新图景 | 《财经》书摘女人为何喜欢逛街 缺乏方向感深圳创新后劲 | 《财经》封面框架思维:复杂世界中的决策工具 | 《财经》书评干货!一本关于老齐自己的投资理财内参!《齐俊杰看财经》精讲来了!十本书求解就业难题 | 《财经》书单“国际学校”渐成往事|《财经》特稿提升社会安全感之道 |《财经》社评新刊热卖 | 2022年10月刊《寻找中国经济“新韧性”——独家披露十大行业“韧性基因”》反思“消费主义” | 《财经》书单拓展涉农就业空间|《财经》社评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点在哪?|《财经》封面稳住三驾马车|《财经》社评八本书读懂伯南克经济思想 |《财经》书单技术进步会减少就业机会吗?| 《财经》书单金融危机的反思及其文化镜像 | 《财经》书单对抗全球变暖需耗费10万亿美元,谁来买单? |《财经》特别报道聊天与独白:王朔的《起初·纪年》|《财经》书评坚定中国经济发展信心|《财经》社评​“企业家经济学”的当下启示 | 《财经》书评房地产维稳的逻辑|《财经》社评40%的工作之所以狗屁,是因为它们巩固1%人的利益产业政策与经济转型升级:日本的经验教训 |《财经》书评被中美“疯抢”的钴到底有多重要?|《财经》特稿七本书读懂“平台经济”|《财经》书单更务实的金融|《财经》社评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