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企业家经济学”的当下启示 | 《财经》书评

​“企业家经济学”的当下启示 | 《财经》书评

财经

引入企业家的概念,使我们有一个动态的市场过程理论,而这个“动态过程”也正是开放社会的特征,所以企业家经济学能够为社会提供理论基础,这也正是企业家经济学的巨大价值所在

图/Unsplash


文 | 朱海就


本文所谓“企业家经济学”,不是指用经济学研究企业家,而是指以“企业家”假设为基础的经济学。这一假设区别于古典经济学的“自利”假设与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奥派经济学很大程度上就是企业家经济学。


张维迎老师在企业家研究这个领域深耕多年,有大量相关作品,他的新书《重新理解企业家精神》是对企业家经济学,特别是企业家理论的重要贡献。


作者在序言中介绍了本书之缘起:这是他过去五六年间,围绕企业家精神、创新和经济增长等论题的学术论文合集。将这些文章重新编订完善后结集,旨在将“过去几年的所思所想比较系统地展现给读者”。


《重新理解企业家精神》重点讨论了四个问题:真实世界里企业家如何决策?为什么主流经济学里没有企业家?企业家做什么?什么样的制度生态最有利于企业家精神的发挥?


本书可以视为张维迎先生过去几年“企业家研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文章论述细腻,论题范围宏阔,写作中更将理论与故事交融一体,有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理解深刻道理。


经济学的“两条分叉”


从边际革命开始,经济学的发展出现两条分叉,一条是从边际革命到新古典经济学的路径。这条路径的起点是“边际三杰”中的杰文斯与瓦尔拉斯。新古典经济学相对于古典经济学的进步,正是把经济理论建立在个体的需求之上。为了满足某个需求,必须牺牲其他需求的满足。边际价值原理,是对古典经济学“成本决定价值”原理的颠覆。在这个路径中,边际思想是为解释均衡服务的,因此,重要的就是与边际概念直接相关的“效用”。为了说明均衡,效用被认为可以用函数表示,个体的偏好是稳定的等,并且函数与偏好是给定于个人的。



另一条是从边际革命到奥派经济学的路径。这条路径的起点是“边际三杰”中的门格尔,其特点是把个体的人视为有目的或有自己意志的行动主体,他能够运用自己的因果关系(逻辑),选择目的与手段,这样的行动主体其实就是一般意义上的企业家了。我们发现这样的假设是更为真实的,因为真实世界中的个体必然是这样。


门格尔强调,个体眼中他可以支配的某一定量的财货的价值,取决于该一定量财货的最后一单位对他的欲望满足而言的重要性。在这个价值思想中,价值或满足的需求的重要性是需要被“认识”的,这个认识就是企业家精神的体现,因为这种认识是在不确定下的判断。


不过,门格尔的理论也还是包含了均衡的思想,如维塞尔就是在门格尔的均衡思想基础上发展自己的理论,提出了价值回溯理论,并用边际效用的思想来解释社会制度,撰写了《社会经济学》一书。不同于维塞尔,米塞斯充分挖掘的是门格尔理论中企业家精神的一面,构建了“行动学”。行动学把人视为能够运用理智的个体,这个“企业家”假设不同于“自利”与“理性人”假设,因为在这两个假设中,个体只是对约束条件作出最大化的反应,他的行动是被动的,而“企业家”当然是非常主动的。


实际上,在古典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中,自利或理性人的假设只是被用于解释现象,经济学家根据他要解释的现象和他对现象的理解,构建假设与相关的函数。当然,自利、理性人与企业家这三个假设不是相互对立,因为企业家也自利、理性。不同的理论可以被用于说明不同的问题,如在分析具体现象时,使用自利或理性人假设或许就够了,如要拥有更现实或更为一般的市场理论,特别是动态的市场过程理论,则使用企业家假设更为合适。


可以说,古典经济学(包括新古典经济学)仍然是一个静态均衡理论,这导致古典经济学虽然主张自由主义或“小政府”,但是其“学说”却不能为其“主张”提供非常有力的捍卫。一个证据是古典经济学没有帮助人类在20世纪避免发生世界大战,这些灾难的出现与反市场的学说的广为流行有关,而这种反市场的学说恰恰建立在古典经济学的某些观点之上。一个例子是古典经济学把“劳动等同于生产”。实际上,只有当劳动被企业家导向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时,才是“生产性的”。或者说,纯粹的劳动并不具有生产性,如在地上挖坑。


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不是为了生产而生产,而能不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需要企业家的判断。生产必然是离不开企业家判断的,因为生产要素不会自动组合在一起,使消费者的需求得到更好满足,相反,生产要素是在企业家判断的作用下,根据企业家判断来组合的。当企业家更好地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获得利润时,就是创造了财富。然而,古典经济学家则没有看到这一点。在他们看来,生产出商品就是创造了财富,因此工人的劳动在生产中最为关键,这样,企业家的地位便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因为他们没有参与财富创造。


没有企业家概念的古典经济学


由于生产是由企业家判断主导,而古典经济学中没有企业家判断概念,因此古典经济学缺少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生产理论。新古典经济学家在这点上也是继承了古典经济学,即同样没有生产理论。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看到古典经济学的不足,试图打开企业的黑箱,但他们的企业理论没有企业家判断,因此也不构成真正的生产理论。


一些奥派经济学家其实也是没有真正的生产理论。如罗斯巴德的《人、经济与国家》一书的“生产理论”部分,虽然正确地指出了马歇尔理论的不足,但遗憾的是他自己的生产理论也不是从企业家判断概念出发,很大程度上也还是在马歇尔的均衡分析框架中。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也有类似缺陷,他虽然强调了创新,但他的创新理论不过是对创新的一种“描述”,而不是从企业家判断出发来建构的。


如把创新理解为更好满足地消费者需求,那么企业家主导的生产过程就是创新过程,创新并不独立于生产。当生产过程是由企业家主导的,生产是为了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时,生产过程自然就是创新过程。创新体现在了企业家的判断中,企业家做出准确判断,生产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就是实现了创新。所以,熊彼特其实是没有真正的创新理论或生产理论的。当然,以“动物精神”假设为基础的凯恩斯宏观经济学更加没有生产理论或创新理论。


由于没有企业家概念,古典经济学其实只有“分配理论”,而没有“生产理论”,如斯密用分配来解释价格。然而,生产必然是企业家主导的,如没有企业家概念,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生产理论。生产理论必须是先于对财富来源的说明。由于没有企业家概念,古典经济学家也无法解释利润。实际上,利润与生产联系在一起,是决定企业家是否投资的因素。与利润一样,价值、价格与利润等等这些概念都是从人的行动范畴中推导出来的,内嵌于企业家的行动中,构成企业家行动的条件。所以,经济学理论是关于企业家行动的理论,它不是关于外部世界如何达到均衡,如是这样的话,必然变成一种“解释”,而不是“理论”本身。


如说古典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指向的是“均衡”,企业家经济学指向的必然是“行动”或“过程”,它并不主张“外部世界”应该有一个“最优”(均衡)状态,如供求均衡,充分就业,经济增长,物价指数达到某个水平等等,它要求的是使“行动”得以可能,也就是让个体都能够有机会追求他的目标,发挥企业家才能,不能对他施加制度性强制。当企业家能够充分发挥才能时,“好”的结果自然产生,其中包括“好”的经济结果,也包括“好”的制度与规则,即制度与规则不是为了实现一个“最优”的外部状态而人为制定的,而是企业家行动的结果。


企业家概念自然地引申出“法律”。因为人是“行动的”或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个体,所以才有协调或分工合作的必要,即“法律”的意义,正是保障个体充分发挥企业家才能,并限制那些破坏分工合作的行为,使分工合作过程能够充分展开,从而增进大众利益。也就是说,正是因为人是“行动的”,才产生了“协调”的必要,而正是协调的必要,才产生了法律的必要。相反,如没有把人假设为“行动的”个体,而是“自利”或“理性人”假设,那么就在个体的人之外,虚构了一个“聪明的”资源配置主体,它可以用政策手段,来人为地配置资源,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这时,需要的是政策,法律就是多余的。


新古典经济学与凯恩斯宏观经济学没有法律意识,其原因正是在这样的经济学中,排斥了人的有目的或有意识的行动,因此不存在个体行动的协调问题,所以也就不需要法律,只需要用政策来实现政策制定者想要的最优,当然,这就意味着干预市场。我们也可以看到,资源配置并不是在“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自动实现的,而是无数企业家行动的结果,他们的行动需要法律保障,所以,资源配置问题其实是法律问题,而非政策问题。


我们知道,企业家精神也是变革的力量。大部分人的行为遵循习惯或传统,而企业家是敢于打破习惯,建立新规则的人。因此,企业家是使大众有可能生活在新规则之下的人。这里的企业家不只是指经营企业的企业家,而是指一种品质,一种领导力与革新的精神。为此,需要一种新的学说,来改变人的观念,才能把人从不恰当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发挥其企业家精神。这样的学说,最为恰当的莫过于“企业家经济学”,也就是本身就是以企业家概念为基础的经济学。


从古典经济学的“自利”假设,到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再到“企业家”假设,笔者认为这是经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如意大利思想家克罗齐所指出的,人的行动的有目的性,使经济学获得其独特性,这一思想后来也被米塞斯充分发展。我们说,把人是有意识的或有目的的作为经济学的起点,才使经济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社会科学。而人的行动的有目的性或有意识性,在“企业家经济学”这里得到最为充分的体现。


张维迎老师的这本新书,正是把企业家概念放到经济学理论的中心。我们知道,新古典经济学是建立在“理性人”假设之上的,是一种静态均衡经济学,由此才提出了“市场失灵”概念,这个概念也成为目前主流的经济学教科书必不可少的内容,对此,张维迎在书中做了纠正,指出了这一流行概念的错误。


本书对企业家精神做了两种区分,即套利型企业家与创新型企业家,这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判断。本书不仅有基础性的理论,还把“企业家精神”的思想运用于具体的经济问题,如反垄断、产业政策、创新问题等等,这些应用都非常精彩,本书还用大量生动的案例来说明企业家精神,让人感觉很真实,这也是其出彩之处。


引入企业家的概念,使我们有一个动态的市场过程理论,而这个“动态过程”也正是开放社会的特征,所以企业家经济学能够为社会提供理论基础,这也正是企业家经济学的巨大价值所在。


(作者为浙江工商大学教授;编辑:臧博)


《重新理解企业家精神》,张维迎著,海南出版社,2022年6月。




责编 | 刘思言 
本文为《财经》杂志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请添加微信:caijing19980418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暑期课程】经济学入门:现AP经济学评分官导师执教,多种课堂实践活动,带你趣味入门!用经济学逻辑解决现实问题!《经济学思维》技术进步会减少就业机会吗?| 《财经》书单这个被官媒力挺的“企业节”,藏着中小企业的未来?提振县域经济之道|《财经》社评人過七十不執政朝鲜抗疫受金正恩的瑞士留学背景的影响被中美“疯抢”的钴到底有多重要?|《财经》特稿中国经济如何重回正轨?|《财经》特稿​深度书评 | 想在当下——读穆勒的时间物理学反思“消费主义” | 《财经》书单读《封锁》,逛酒庄(九)房地产维稳的逻辑|《财经》社评框架思维:复杂世界中的决策工具 | 《财经》书评突发!总统跑了!总统府遭民众攻占,总理府被烧,全国爆发大暴乱!国家经济彻底崩溃,学校关闭、物资紧缺更务实的金融|《财经》社评稳住三驾马车|《财经》社评捍卫民众财富安全感 | 《财经》社评巴曙松:大萧条——穿越历史的启发 | 《财经》书评清平乐:新苗盈绿田野艰苦岁月中的美食记忆拓展涉农就业空间|《财经》社评“国际学校”渐成往事|《财经》特稿在“厌女症”概念得到一定普及的当下,我们还能怎样谈论它?| 一周荐书凤凰卫视《中国深度财经》栏目对话硅谷高创会CEO雷虹:高通胀和经济衰退预期下的科技企业发展“亮剑”之前先“亮盾”:三战危险激增的当下,中国展示了一把陆基反导实力金融危机的反思及其文化镜像 | 《财经》书单中国经济逼近临界点,如何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财经》特稿家庭经济学——情感经济学之一大基建依然强劲,投资能否成为今年中国经济的“定海神针”?|《财经》封面提升社会安全感之道 |《财经》社评巩固外贸韧性 | 《财经》社评产业政策与经济转型升级:日本的经验教训 |《财经》书评十本书求解就业难题 | 《财经》书单筹划视频号,钉钉突击“企业连接” | 甲子光年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