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街论坛年会,潘功胜、易会满讲了什么
◆ 11月8日,在2023金融街论坛年会上,潘功胜和易会满发表讲话
◆ 主要内容如下↓↓↓
摘自央行网站、证监会网站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国家外汇局局长潘功胜:
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刚刚结束之际,金融街论坛年会的召开有着特别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金融工作,分析金融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形势,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金融工作,为我们做好新时代金融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学习贯彻好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是金融系统当前最重要的工作任务。
下面,我结合当前经济金融形势,就学习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谈几点体会。
第一,我国经济增长持续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GDP增速5.2%,全年5%的预期目标有望顺利实现,前天我会见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来中国进行经济金融磋商访问的代表团,他们最新的预测认为2023年中国经济将增长5.4%,这个增速在全球大型经济体中保持领先。随着宏观调控政策效应的持续释放,近期经济增长动能增强,生产消费稳步回升,就业物价总体改善,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主要经济指标向好。经济转型持续推进,高技术产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前三季度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3%,有条件继续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和物价平稳运行。
观察中国的经济增长需要注意两个视角。一是基数规模。我国GDP总量已超120万亿元人民币,在大基数的背景下,5%的增长已经是一个不低的速度。二是需要平衡好经济增速和增长的质量及可持续性。我国经济需要合理的增速,但更重要的是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比追求高增长速度更加重要。
第二,始终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性,支持实体经济稳定增长。
今年以来,货币政策加大逆周期调节,统筹运用总量与结构、数量与价格工具,有力有效地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3月、9月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释放中长期资金超过1万亿元;6月、8月两次降低政策利率,带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等市场利率持续下行。8月,推出房地产金融“政策包”,调降首付比、房贷利率下限,完善二套房认定标准;指导商业银行调整存量房贷利率,居民家庭每年节省支出约1700亿元,惠及约5000万户家庭、1.5亿人。两次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延长实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等6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目前,货币信贷总量保持合理增长,信贷结构持续优化,企业贷款利率处于较低水平,为经济恢复发展提供了有力有效的支持。
下一阶段,货币政策将更加注重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平衡好短期与长期、稳增长与防风险、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关系,为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维护国际收支平衡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一是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增强信贷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按照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要求,积极盘活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目前,我国银行体系贷款余额超过200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余额超过300万亿元,过去几年,每年贷款新增20万亿元左右,社会融资规模新增30多万亿元。盘活存量贷款、提升存量贷款使用效率、优化新增贷款投向,这三个方面对支撑经济增长同等重要。
二是持续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用好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和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延续实施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企业技术进步专项再贷款、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等,支持科技创新、民营小微、先进制造、绿色发展、普惠养老等领域健康发展,做好“五篇大文章”。
三是合理把握利率水平,推动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去年以来,美联储快速加息,但我国货币政策坚持以我为主,政策利率稳步下行。我们将继续以我为主实施好利率调控,按照经济规律和逆周期宏观调控需要,引导和把握宏观利率水平,保持利率水平与实现潜在经济增速的要求相匹配。
四是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今年以来,美元利率水平高企,全球避险情绪上升,推动美元指数升至2003年以来较高水平,带动非美元货币对美元集体贬值。得益于国内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基本稳定,对非美元货币有所升值。下半年以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人民币汇率指数上涨2%,人民币对美元小幅贬值0.3%,对欧元、英镑、日元分别升值1.5%、2.1%、3.7%。国际市场普遍认为美联储此轮加息接近尾声,美元持续升值的动能减弱。
我们坚持市场在汇率形成中起决定性作用,有效发挥汇率的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功能。同时,坚决对市场顺周期行为进行纠偏,坚决对扰乱市场秩序行为进行处置,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防止形成单边一致性预期并自我强化。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外汇市场的市场参与主体更加成熟,交易行为更加理性,市场运行更有韧性。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局作为外汇市场的监管者,在面对市场变化时更加从容,经验更加丰富。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有条件维护外汇市场的稳定运行,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第三,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金融风险,切实维护金融稳定。
目前,我国金融体系整体稳健,金融风险可控,金融机构整体健康,金融市场平稳运行。目前,各方面比较关心中小金融机构、房地产金融和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
关于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我国高风险金融机构无论是数量还是资产规模在金融系统的占比都非常小。经过近几年的改革化险,高风险中小银行数量已经较峰值下降一半。少数高风险机构相对集中的省份正在制定实施中小银行改革化险方案,进一步压降高风险机构数量和风险水平。中国人民银行将会同有关部门,完善金融风险监测、评估与防控体系,健全具有硬约束的金融风险早期纠正机制,提升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早期纠正工作的标准化和权威性。
关于房地产金融风险。我国房地产市场经过20多年的长周期繁荣,正在进行重大转型并寻找新的均衡点。住房需求的中枢水平、住房市场交易结构以及业务模式都正在进行深刻变化,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房地产市场转型带来了一定挑战,同时也蕴含了新的发展机遇。我国城镇化仍处于发展阶段,新市民规模较大,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有很大潜力,房地产市场长期稳定发展具有坚实基础。
行业发展长周期繁荣背景下,部分房地产企业长期“高杠杆、高负债、高周转”经营,资产负债快速扩张,叠加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的重大变化、疫情冲击等,以恒大为代表的企业风险显性化并向行业扩散。近三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行业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金融部门配合从供需两端综合施策,改善行业融资性和经营性现金流,优化调整房地产金融政策,包括出台“金融16条”,设立保交楼专项借款,调整首付比、按揭贷款利率等宏观审慎金融政策。随着经济回升向好,加上房地产政策效果显现以及市场的自身修复,8月份以来,房地产市场成交总体改善。
目前,房地产相关贷款占银行贷款余额的23%,其中约80%为个人住房贷款,一直以来,在中国,我们实行非常审慎的个人住房贷款政策,房地产市场调整对金融体系的外溢影响总体可控。
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积极配合行业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做好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工作,弱化房地产市场风险水平,防范房地产市场风险外溢。引导金融机构保持房地产信贷、债券等重点融资渠道稳定,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为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设提供中长期低成本资金支持,完善住房租赁金融政策体系,推动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关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总的看,我国政府的债务水平在国际上处于中游偏下水平,中央政府债务负担较轻。地方政府债务有两个特点。一是主要用于基础设施投资,一般有实物资产支持,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了较好的正外部性。二是大部分地方政府债务主要集中于经济规模较大、经济增长较快的省份,他们有能力自行化解债务。
今年以来,金融部门已会同有关部门采取多项措施,积极支持地方政府稳妥化解债务风险。
一是严肃财经纪律,推动地方政府和融资平台通过盘活或出售资产等方式,筹措资源偿还债务。
二是对于债务负担相对较重的地区,严格控制新增政府投资项目。
三是金融管理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与融资平台平等协商,通过展期、借新还旧、置换等方式,分类施策化解存量债务风险、严控增量债务,并建立常态化的融资平台金融债务监测机制。必要时,中国人民银行还将对债务负担相对较重地区提供应急流动性贷款支持。
四是支持地方政府通过并购重组、注入资产等方式,逐步剥离融资平台政府融资功能,转型成为不依赖政府信用、财务自主可持续的市场化企业。
第四,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
加快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完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深化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调控和传导机制。
推动金融机构体系在规模、结构、区域布局上更加合理。强化债券市场制度建设,加强金融基础设施统筹,提高债券市场市场化定价能力和市场韧性。完善广泛覆盖、高效安全的现代支付体系。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体系,推进中国征信市场发展。
推动金融业高水平双向开放。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深化外汇领域改革开放,稳步扩大金融市场制度型开放,促进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做好中美、中欧金融工作组工作,务实推进国际金融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经济金融治理。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易会满:
刚刚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总揽全局、举旗定向,科学回答了金融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发出了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动员令,吹响了新时代新征程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号角。
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是这次会议的其中一条主线。防范风险是加强监管的主要目标,加强监管是防范风险的有效途径,二者都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纵观全球400多年资本市场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不断适应风险防范需要,加强和改进监管的历史。从发展规律和近几年的监管实践看,资本市场风险主要有以下成因。一是杠杆过度甚至失控。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2015年我国股市异常波动,杠杆失控都是重要诱因。近年来,一些大型企业集团借助境内外、表内外、场内外工具盲目融资扩张并最终爆雷,教训惨痛。我们体会,管住过度杠杆,市场才会行稳致远。二是创新与监管失衡。创新是金融发展的重要动力,但违背经济金融本质规律的“伪创新”,造成金融泛化,必然酿成风险。过去一段时期,“伪私募”、金交所、“伪金交所”各种形式“类金融”乱象频发,监管滞后,成为重要的风险源。三是欺诈造假。欺诈发行、财务造假是资本市场的毒瘤,甚至有个别企业、中介机构与相关方串通,全流程全要素造假,形成造假“生态链”,影响投资者信心。四是背信妄为。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是资产管理行业的生命线。如果不具备相应的专业和风控能力,背离责任,出问题也就在所难免。特别是一些非持牌机构,也包括各类非法机构,搞自融自投、侵占挪用,拿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严重违背信义义务。五是主体责任缺位。资本市场健康发展需要上市公司、中介机构、投资机构、监管部门等各方归位尽责,风险爆发往往是多个环节失守。这其中,有过度贪婪,有监管真空,有问责不够。同时还要看到,在全球市场高度关联的今天,各种输入性风险交织叠加,有些具有非传统、非经济、非理性特征,这也进一步加大了风险防控难度。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加强资本市场监管,维护市场“三公”秩序和投资者合法权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证监会的第一职责、法定职责。这几年,我们坚持“敬畏市场、敬畏法治、敬畏专业、敬畏风险,发挥各方合力”的监管理念,坚守监管主责主业,注重把握以下原则:一是坚持“看得清才能管得住”,促使创新在审慎监管的前提下进行。二是严防过度杠杆,把杠杆资金规模和水平逐步压降至合理区间。三是“零容忍”打击各种乱象,扭转了长期以来证券违法成本过低的情况。四是坚持刀刃向内、自我革命,持续加强证监会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部署,深刻认识资本市场监管的政治性、人民性,全面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不断提升监管适应性、针对性,守牢风险底线,维护资本市场平稳运行,提振投资者信心,走好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发展之路。
一是突出重典治本。加强与公安司法机关的协作,持续健全资本市场防假打假制度机制,推动完善行政、民事、刑事立体追责体系,加大对财务造假、欺诈发行、操纵市场等违法行为的重拳打击,对履职尽责不到位的中介机构严厉惩戒,绝不姑息。强化全流程监管执法,严禁“无照驾驶”,严查“有照违章”。
二是突出改革开路。注册制改革绝不是放松监管,而是要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更好结合。事实证明,改革落地后监管更加严格了,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透明度的提升。这种提升来自于审核注册全过程公开,接受全社会的监督,来自于覆盖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的监管,促使企业充分披露信息、压实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来自于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全面加强特别是法治水平进一步提升。我们将坚持注册制基本架构不动摇,并适应新形势新变化,推动股票发行注册制走深走实,动态评估优化定价、减持、再融资等制度安排。同时,大力度推进投资端改革,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各项配套政策落地,加快培育境内“聪明资金”,推动行业机构强筋壮骨,切实提升专业投资能力和市场引领力,走好自己的路。
三是突出能力提升。大力推进监管转型,强化监管责任落实和问责力度,切实提高履职水平。对量化高频交易加强跟踪研判,完善监管举措。加强监管科技建设,强化跨部门信息共享,加强市场资金杠杆水平和企业债务风险的综合监测,努力做到对各种违法行为和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
四是突出合力发挥。加强部际联动、央地协作,依法将各类证券活动全部纳入监管,严把私募基金等领域准入关,严厉打击“伪私募”,清理整顿金交所、“伪金交所”,消除监管空白和盲区。我们将和市场相关方,加强沟通交流,共同坚守专业、理性、协同、法治,维护良好市场生态。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实体经济健康发展是资本市场平稳运行的基础。当前,我国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更加巩固,发展潜力进一步释放,对此我们充满信心。我们将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围绕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更加有力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大局。同时,把支持首都高质量发展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同题共答,推动资本市场与北京发展协同共进。
延伸阅读
视频推荐
关注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