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颂3》大结局:女人心要“狠”,才能活得稳
点击下方预约按钮,观看直播↓
不知道大家看没看《欢乐颂3》,反正我们编辑部经常在办公室里吐槽,尤其前两天阿初妈妈“作妖”那段,差点没给我们气死……
说起阿初这一大家子,真是再典型不过的中国式家庭关系了。
“护崽”的女儿和“不懂事”的妈妈
先给没看过的读者朋友们,简单讲讲情节。
阿初毕业于名牌大学,是上海一家事业单位的技术人员,工资不过寻常水平,顶头上司又惯会剽窃下属研究成果,所以这“铁饭碗”,阿初端得也不太舒坦。
她还兼职教小朋友跳芭蕾,每天回到合租房里基本就是直接瘫倒在床的状态,不过连轴转的生活虽然辛苦,但胜在踏实。
转折发生在妈妈打来的那通“求救电话”。
电话里的妈妈哭着喊着,声音充满恐惧和怨怼,先是说老公又家暴她了,说着说着开始埋怨生病的公婆不好伺候,连妯娌也欺负她,床单被褥都要等她来洗。
阿初提出接妈妈来上海,被妈妈拒绝:“我要在这里,给你守住老屋!”
阿初又教她反击爸爸和姑嫂,妈妈再次拒绝:“毕竟还是一家人。”
电话这边的阿初又气又急,眼泪都快掉下来,她决定装病使苦肉计,把妈妈骗来上海,至少先脱离苦海。
等到妈妈来了上海,阿初怕她私下联系爸爸再被骗回去,连手机号都给妈妈换了。
没过多久,妈妈做起了住家保姆,阿初不放心,替妈妈谈好工作内容和薪资待遇,连签合同都要代劳。可没安生几天,又因为雇主把妈妈当贼一样防着,阿初冲上门替妈妈辞工、讨要说法。
后来阿初托关系,好不容易为妈妈找到一家善良有礼的雇主,结果又发现妈妈准备给爸爸写信,还想让爸爸带爷爷奶奶到上海看病,直接借住到新雇主家里。阿初忍无可忍,和妈妈爆发了激烈的争吵。
这次争吵让阿初伤透了心,但她始终不肯让步,决不允许妈妈做出麻烦新雇主的行为。妈妈表面答应了女儿,可一转头留下字条就偷偷跑回了老家。
阿初担心妈妈回家又被打,忍着难过,请信得过的长辈把妈妈“抓回上海”,但见面的第一句话不是想念不是安慰,而是带着点威胁意味的警告:
“你逃不出我的手掌心。”
“以后我说什么你做什么。”
“这一次没收你的身份证。”
妈妈瑟缩在车后座的另一端,离女儿很远离车窗很近,像是随时要逃跑。
她低着头不敢说话,双手紧握安全带,俨然是个犯错被抓包的小孩子,而理直气壮教训她的阿初,反而像恨铁不成钢的妈妈——其实母女俩在上海相聚的日日夜夜,都是此般情景:
对内,女儿数落妈妈;对外,女儿又把妈妈护在身后。
阿初像极了护崽的老母鸡,极力展开羽翼,拼命攻击老鹰,生怕自己孩子吃亏。抹去阿初母女的面容,我甚至分不清到底谁是妈妈谁是女儿……
“奴性”的妈妈和“瘦鸡一样”的女儿
阿初如此迫切决绝地要求妈妈切断与老家的联系,其实是有原因的。
早在阿初读小学时,爸爸就有了外遇,回家提出离婚却被妈妈拒绝,爸爸开始了对妈妈的家暴,最严重时甚至把妈妈打进医院急救室。
年幼的阿初对此毫无办法,直到升上高中才渐渐有了些还手的勇气,她拿着根路边捡的铁棍,把爸爸赶出家门,从这时起,阿初就一直在拼命保护妈妈了,可妈妈做了什么呢?
——趁女儿睡着,赶紧开门放老公进来,然后带着浑身的伤,给他做宵夜。
很想骂阿初妈妈拎不清,可好像又能理解:
她想给阿初一个完整的家,希望一家人团圆;
她希望自己有一个依靠,重点是“有”就行,至于这个“依靠”好不好、靠不靠谱,她都能忍。
但理解不等于支持,长期处于这样的家庭关系里,没有哪个孩子能身心健康地长大。
在阿初童年的时候,父母就向她展示了爸爸的残暴和妈妈的懦弱,妈妈一边向孩子诉苦,一边却又向家暴她的丈夫妥协,直接把孩子推向了“照顾者”和“保护者”的位置,让阿初成了小大人。
母子关系倒错,孩子无法安心做孩子,却要为父母负责,这是第一层伤害。
同时,在畸形、纠缠的家庭关系里长大的小孩,往往也持有病态的婚恋观念。
阿初面对追求者的反应是,无论对方如何喜欢自己,她都会先摆出自己的诸多缺点,而且只会往严重了说,“拜金”“抠门”“自私”“黑心肠”……看着好像挺坦诚的,但其实哪个词说得也不准确。
她还告诉追求者,自己背负着爸爸的赌债,家里长辈关系一团糟。这种“摆烂”的态度,恰恰说明阿初不仅不信任亲密关系,甚至还恐惧走入亲密关系。
当追求者转身离开,她回头望着那个背影,苦笑了一下,好像在说:“看吧,我就知道会这样。”
因为没有在爸妈身上见识过幸福健康、干净利落的婚恋关系模板,所以她不认为自己能拥有良好的两性关系。
“受害者”妈妈和“拯救者”女儿
重点说说前面提到的,母女关系倒置。
经年累月的家庭战争中,妈妈一直默许自己处于“受害者”的角色里。目睹这一切的孩子,出于天然对妈妈的深爱,被迫早熟,寄希望于自己变强大,从而挽救这个濒临破碎的家庭,至少能让妈妈免受伤害。
可一个小孩子能对破裂的夫妻关系起到什么实质性作用吗?答案很明显,但小孩子没办法理解,TA只觉得是自己做得不够好:
不够聪明、不够听话、学习不够好、分数不够高……反正桩桩件件都可能成为小孩子自卑、向内攻击的理由。
即便阿初如今已经是个成年人,凭借自己的努力在上海站稳了脚跟,但因为从小就习惯了过度承担责任、频繁进行自我攻击,所以始终无法改变这样的内在模式。
在面对妈妈的离开时,她言语气势上不曾减弱半分,但心里已经给自己画上了大大的叉:
“如果我昨天态度好一点,我妈有没有可能留在上海不走了?”
“我的现状不足以让妈妈相信我是那个更好的支柱。”
“其实都是我的错。”
所以后来阿初总是把“赚钱”挂在嘴边,她要靠赚钱来证明自己,证明自己能养得起妈妈、证明自己比爸爸可靠……
证明自己值得被爱、被信任这件事本身就令人悲伤,更何况,还是证明给一个本该就给予自己无条件爱和信任的人看……
还有一点想说的是,在阿初和妈妈的那次大吵里,妈妈面对暴怒的女儿曾说了这样一段话:
“你记不记得你五岁那时候?你发高烧,妈大半夜送你上医院,下着大雨,我就抱了一路,摔了三跤呢,我腿都摔破了我都没有扔下你啊!”
“你得管我呀阿初,我这个样子回去,你爸真得把我打残了!”
——通过自我牺牲,给对方制造愧疚感,从而以此逼迫对方服从,这在中国式家庭关系中,非常常见。但这种招数不会一直有效,甚至有可能让本就岌岌可危的亲子关系,雪上加霜。
其实毫不客气地说,阿初妈妈身上,有着一众中国传统女性的缩影:
勤劳、坚韧、隐忍、不计成本地付出,只为能够依附于男人和家庭。
用心理学者李雪老师的话来说,就是无法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把自己的幸福寄托在关系上,“必须拥有某个男人,我才能实现自己想要的人生”。
操劳一生,却始终困在这样一锅粥的生活里无法自拔,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
如果你是剧里的阿初妈妈,在婚姻和家庭里委曲求全,那请你务必从此刻开始,试着多问问自己的感受:这样做我开心吗?我希望从中获得什么?我想要体验什么?
努力把注意力放回到自己身上,而不是消耗在等待他人改变、拯救的幻想里,这不仅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为了孩子不必长成浑身是刺,内心又惶惑不安的模样。
如果,我是说如果,你的遭遇更像剧里的阿初,那请你守好边界,放下助人情结。
成年人有做选择的权利,也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课题,你可以表达感受、分享经验,但不能替对方考试。
最最后,家暴违法,建议马上报警。
无论环境多么困难
人都有选择的自由
只要你是真的想改变困局
欢迎您来好妈妈成长营
只需19.9元
给您一套家庭教育万能公式
轻松应对各种育儿场景
成就孩子,幸福自己
扫描下方海报二维码,了解详情↓
延伸阅读
作者介绍
王美文儿,努力多写美文儿的大老王,尹建莉父母学堂原创内容编辑。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尹建莉父母学堂ID:yinjianlifumuxuetang”,转载本文请在公众号发送“转载”。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