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官宣结婚,热搜评论全在骂
大家好,我是D姐。
前段时间#婚礼仪式#上了热搜。
大意是:
在一个结婚典礼上,新娘被父亲挽手走向新郎,并由父亲将自己的手交托给男方。
很常见的一个仪式,但网友们对这个类似「父权移交」的举动发出了很大的质疑:为什么一定要父亲,母亲在哪里?她不重要吗?
这被网友们归属为男女不平等的一种「厌女」表现。
无独有偶,D姐又刷到了一个视频主题是:有什么其实是「厌女」行为,但却被大家忽略的现象?
视频里的女孩也分享了几个案例——
“语音助手往往被默认成女声,认为她们应该听从指挥。貌似比起男性,我们更习惯让女性提供服务。”
“作为一名家长,我发现大家可以接受小女孩喜欢阳刚的东西;但绝对不接受小男孩喜欢女性化的东西。因为仰慕男性力量很酷,而仰慕女性/喜欢女性事物的男孩,会被质疑性取向,就好像你要为仰慕女性付出代价,但可以随意仰慕男性。”
看到这,D姐有一些思考。
记忆中小的时候,女孩子喜欢的玩具被默认为是洋娃娃和过家家。
如果女孩喜欢玩男孩子的玩具,比如汽车乐高等,也会认为聪明。
可要是男孩子玩所谓的“女孩玩具”,就会被人嘲笑「娘」,以及轻飘飘来一句:这些都是女孩玩的,你玩它干嘛?
不确定这算不算厌女,但大家从小确实对此耳濡目染。
那么何为“厌女”呢?
对男人来说通常表现为歧视贬低女性,而对于女人来说,则是一种自我否定。
在我们生活中,其实充斥着不少“隐形厌女现象”。
比如:超市买卫生巾,老板会下意识地用一个黑色塑料袋给你装着……
不是D姐女权,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月经期间是不被允许去寺庙的,因为女性体内的血在某些地方被称为“污秽之物”;
再比如,服装设计上,很多女性的裤子口袋往往比男性衣服口袋小很多,甚至没有口袋。
那是因为对于女性服装,设计师们只考虑到了好看与美观,而忽略了女性的基本需求。正如Dior的创始人在1954年说的那样:
“男人衣服上有口袋是为了放东西”
再往远看——
《圣经》里说:女人是用男人的肋骨创造的,因为女人犯了吃苹果的原罪,所以上帝对女人惩罚道「我必多多增加你怀胎的苦楚,你生产儿女必多受苦楚,你必恋慕你丈夫,你丈夫必管辖你」。
《古兰经》也说:男人掌管女人,是因为真主把男人中的一个造的比另一个更好。
哪怕平时大家经常听到的一些称谓和词语,都充斥着刻板的性别印象,比如「保洁阿姨」「外卖小哥」...
以及“女司机出行,注意避让”,“女子本弱,为母则刚”,“娘炮”等。
是不是有了一些思考?
这些我们觉得习以为常的事情和现象,貌似都若有若无的流淌着一些“厌女”的气息,以至于没人觉得这些问题是问题。
另一方面,影视剧里的“厌女情节”也不少见。
比如年初大火的《人世间》里的周蓉,原著里她是一个热爱知识的高光女性,可一到电视剧里就成了自私无情的恋爱脑——
为了自己喜欢的男人,不惜与父母决裂,远走高飞;后来男人出轨,家暴,她不仅默默忍受,还要自我检讨是不是自己有问题。
而蔡晓光的那句“你得学会示弱,天真,驯顺”则成为了她挽救婚姻的唯一稻草……
很多所谓的女性职场剧,最后通常都被拍成了恋爱剧。
《心居》中的顾清俞,作为知名投行首把交椅,年薪千万,随便一个项目都是几个亿,但这样的女性精英,电视剧却对她的事业职场只字不提。
反而一直强调她的恋爱,约会和婚姻,活生生被塑造成了“为男人卑躬屈膝的恋爱脑”。
《觉醒年代》中的高君曼,在历史上学识渊博,帮助出版编辑《新青年》,掩护活动,担任平民女校教员。
而在电视中,却成了洗衣做饭的陈独秀的妻子。
比起她们自身的丰功伟绩和女性角色,她们更是作为一个人的妻子、一个人的母亲出现在大屏幕。
希望大家别忘了——
历史上第一个程序员是Ada Lovelace(勒芙蕾丝伯爵夫人),来自维多利亚时代的优雅女人。
WiFi的第一个创造者是海蒂·拉玛,一位兼具美貌和才华的科学家/好莱坞女星。
而世上第一台洗碗机早在1850年,就被女科学家约瑟芬·科克兰发明;
还有那些听起来和女性相差甚远的领域,比如防弹衣,救生筏,圆锯,计算机算法等,在历史上不少都由女性第一研发制造的。
女性这个角色理应是丰富的,独立的,立体的。
写到这儿,估计又会被说成是极端女权。
就像前段时间,一个网友因提出6张照片里没有一个女性,而遭到全民抨击一样,被说成“过度敏感”。
但是D姐想说一个案例——
很多年前,某次集团大合照时,摄影师要求女性蹲下,男性在后面站着。
此时却有人发问了:“为什么男同志不能蹲下”?
这个是否过于敏感呢?
说罢,他就走到前排蹲了下来,与女同志们完成了这幅合影。
这个人,就是周总理。
如今女性在争权时,很容易被认为小题大作,敏感过度。
不排除很多田园女权的招黑,但是女性的真正诉求始终是平等。
我们要的,不是女性和男性的对立,而是女性和男性并肩而立。
共勉。
INSLADY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