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做不成你没见过的事
在过去很长时间里,我也有过一个纳闷的事,就是咱们国家那么多的扶贫项目,有些可能根本没啥收益,到底该不该去做。
比如我亲眼见过,政府为了几个村修了一条路,然后又连了基站,这个花销不可谓不小,我甚至觉得很多项目本身就是在烧钱,毫无效益可言,也没有可持续性可言,这样做到底值得吗?
直到上周一个小伙伴回国,跟他吃饭聊天的时候突然悟了。
他自己是一个小镇出来的,小学就在镇上度过,初中去了县城,然后从县城中学考到了北京,再从北京去美国留学,准备毕业后回国就业。
他说以前也不懂,直到去了一趟巴基斯坦,突然就是懂了。
他一直觉得自己已经够惨了,奋斗过程也是非常艰苦,但是去了巴基斯坦,才发现一个问题,就是那边的很多人,才是真的惨,他们也跟自己当初一样,被困在一个被山围着的小地方,几乎叫天天不应。
更关键的是,巴基斯坦那些人极其封闭,路极差,也没有电,他们既不想通过努力走出大山,也没有改变的渴望,不是因为他们懒或者有病,单纯是因为不知道外边的世界啥样:
人没法为了一个想象不到的东西去努力。
他回想自己当年走过的路,尽管老家穷,但是很早政府就给修了路,那个路非常破,所以政府每年都得带着青壮劳力去给路“补坑”,不过有了路就比没有强,有一趟通往县城的“班车”(他们那里就是这么叫的),村里的人每隔一段时间就要穿上自己最好的衣服就要去县城逛逛,打发一下无聊的时光,他尽管出生在镇上,但是很小就知道外边有个更大的世界。而且很早就通了电,尽管经常断电,但是确实通上了,八九岁的时候就有人有了电视,大家去他家看电视,后来慢慢其他相对富裕的家庭也都有了电视。
在那时候,他在电视上看到了火箭发射,看到了穿着白大褂的科研人员,突然有种冲动想做他们那样的人,慢慢地知道了,想成为那样的人,得考大学,考大学就得去县城读初高中,那现在就得好好学习。尽管后来没能走航天这条路,但是当初的提上来的那口气,支撑他走了十几年。
正是从小心里种了一棵草,如今长成了一棵树。
他们这些人尽管穷,但是并不封闭,一直也知道外边啥样,后来通过那条破破烂烂的路,全家搬去了县城,从县城考上了大学。
现在回过头来看,当初走出来的那些同学,有的混得非常好,有的一般,但是最一般的,也比待在村里的父辈强太多。
他非常感慨,说真正的贫乏其实并不是没钱,没钱可以赚,真正的贫乏是这样的:
缺乏视野的通道,世界那么大,你却看不见;
缺乏走出去的通道,世界那么大,你却走不出去。
他在巴基斯坦的时候觉得当地的人非常可悲,觉得当地人的穷,是那种“知识的匮乏”,人们不敢想象外边的世界,更不敢想象走出去是一种什么体验。
如果他当初没有那条连着县城的公路,如果父母不是经常去县城逛,可能意识不到自己的娃也可以通过教育来改变命运。他如果不是看电视,可能也没有对外部的世界足够的想象,不知道外边的人竟然可以那么过日子,进而产生我也要那样的觉悟。
懂了这个问题,再看我们这些年做的事,也就明白了很多。
很多国家层面的扶贫项目,以及这些年越来越多的社会层面的公益项目,有一部分本身就不是为了经济效益,而是为了尽量给基层老百姓提高一些生活水平,顺便打开更大的世界,大家的生活水平每提升一寸,就有更多的精力和注意力从生活的琐碎中分离出来,去关注实现更好的自我,更关键的是孩子,只有孩子知道了这个世界是啥样的,才会有梦想,你不可能梦到自己没见过的东西。
回过头来看,中国改开奇迹,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西方的技术知识和中国广阔内地的大量人口,在东南沿海汇集,形成了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工业区。上文提到的那些公路和电网,本质就是毛细血管,从农村把人解放了出来,处在毛细血管尽头的那些孩子,沿着公路到了县城,再到更大的城市,彻底走出世世代代繁衍的土地。
值得一说的是,这些年的公益,有些事政府在做,有些事民间在做,今后的趋势是民间占比越来越大。
比如这些年,很多互联网公司利用自己的平台,给边区老乡带货土特产,因为公路早已修了过去,网络已经开通,当地可以直播展示,平台给了流量之后,就有了订单,那些土特产再随着公路网发到了全国,可以理解为企业和政府对贫困问题的一个“共同解决”。
这俩几乎缺一不可,任何大公司几乎不会触碰基础设施,因为投入成本巨大,最后却几乎无利可图,有了这些基础设施,叠加市场化的商业模式,很快就能爆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其次有些公司给落后地区搞了不少旅游项目,这些项目有的黄了,有的起来了,做成的那些当地基本上就脱贫了。
还有一类是聚焦教育领域的基础性公益行动,这类项目相比产业项目并不吸引眼球,但关系到根本问题,因为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比如帮助乡村孩子提升学习条件,开拓眼界等等。这些事情产生效果很慢,可能需要十年八年,但却是根本性的改变。
这两天看到TCL公益基金会在陕西汉中的一个项目,四所学校经过一个暑假, 被改造成了科技感十足的光伏校园。
TCL中环拥有全球领先的新能源光伏硅片技术,基金会与TCL中环合作,向乡村学校捐赠光伏屋顶太阳能发电系统,电能全额并入电网,每年为学校带来持续收益,打造可持续助学模式。汉中西乡县草庙小学等4所学校刚安装了一批,基金会捐了119万元的光伏屋顶发电系统,以及其25年的发电收益,用于学校建设及学生资助等。
此外他们这些年默默做了很多事,比如从2013年开始,TCL公益基金会就启动实施“TCL希望工程烛光奖计划”,专注改善乡村教师的生活状态,已经有超过2000所学校的3000名优秀乡村教师获奖,共计投入资金超过4200万元。
此外他们还在打造智慧教室,就是两间相距万里的教室,近乎零距离同上一堂课,未来大山里的孩子可以沉浸化体验大城市的课程,相比以往通过一块单一的屏幕,效果将大为提升。
现在想,所有问题都是人的问题,不管将来怎么发展,核心还是释放我们这十几亿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牛顿诞生于明朝崇祯十六年,康熙二十六年发表了那篇跨时代的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定理》,我经常在想,中国当时人口是英国的十几倍,难道就没有牛顿这样的人?
肯定有,事实上我们肯定也有过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我们曾经有过太多可以进入“科学英灵殿”的人,但是这些人终身都没踏进现代科学大厦的台阶,大概率在苦闷中度过了一生。
他们没法像牛顿一样从小接触英国当时开发出来的全部文明成果,不知道世界上还有数学这个工具可以描述他们心里的冲动,他们也不知道,关于星辰,关于逻辑,关于数理,先贤们已经开发出来了太多的工具和基础知识可以使用,巨人的肩膀就在那里,可我们的天才只能在放羊和科举中度过了乏味的一生。
所以说,再看那些破烂的公路和电线桩,就跟一条条涓流一样把分散在全国各地的人连到了外边的世界,连到了文明这个母体上,让大家有了梦想的素材,有了实现梦想的途径。
以前我一直有个观点,觉得商业和贸易是推动人类进步的最大动力,现在也没变,不过现在也觉得,很多事情其实并没有多少短期或者可见的利润,这些只能是通过国家手段和民间公益去推动,不以营利为目的去做下去。
现在我们更要努力把这些事情做下去,国家做基层层面的,企业和民间力量参加社会公益去做那些各自擅长的,这样才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文末,放个视频吧,感觉还不错,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如果觉得文章还可以,可以给博主点个赞和“在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