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用一支画笔,改变自己的世界
“
一张张作品见证着改变,
而美育,
点燃每个人对美的向往。
星期五的最后一堂课下课铃响起,孩子们结束了一整周的校园学习,纷纷背起书包跑出教室,而忙碌的老师们还有一项未完成的工作在这时才刚刚开始。
据张老师介绍,双明小学共有260余名学生,而留守儿童的比例高达80%。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情况,老师们常常在周五放学之后和周末的时间,去学生家里进行家访。
● 张老师在进行学生家访
“尤其是对一些情绪低落、在某些方面出现了不太积极的情况的孩子,我们会通过家访、心理咨询来和孩子们谈心,也在学校积极开展各类活动来缓解孩子们的情绪。”
张老师提到,现在的孩子普遍学业压力大、心思细腻敏感,有许许多多的内心活动和想法。为了更好地疏导孩子们的情绪和压力,张老师发现了一个“妙招”,这也是兼任语文和美术的她发现的意外之喜,孩子们特别喜欢美育课,也因为美育,他们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过去,很多家长和学生对美育的理解可能就停留在了唱歌、跳舞、画画上,只是某种艺术特长这样的片面认知,认为这跟文化课之间是有冲突矛盾的,而张老师对此有着相反的看法。
●学校开展各类活动丰富孩子们的校园生活
“我们不应该培养孩子们急功近利的心理,把他们变成‘成绩至上’的人,我觉得这样对孩子、对小学教育来说都会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张老师表示,在冲突之下,学校和老师更应该坚持对美的教育,让孩子们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学习。
● 张老师和孩子们在一起
“一朵云,它在大人的眼中可能就是一团水气,但在从小接受美的熏陶和引导的孩子们眼中,云可能是马、是大象、是城堡、是亭台阁楼,甚至是整个奇妙的世界。”
恰恰是美育,能够引导孩子建立一个丰富多元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张老师对美育的畅想,在“芭莎·课后一小时”美育公益项目落地学校后得到了更多延伸。
2022年9月,一间明亮、崭新,被各种图书、画纸、彩笔等美育物资“装满”的芭莎美育教室落成开放,搭配着芭莎直播课、录播课的资源包,每个班级的孩子都能在老师们的指导下,每周来到教室体验形式丰富多样的美育课程。
● 孩子们在芭莎美育教室上课
在这里,学生们尽情发挥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接触到之前不曾有机会了解到的传统文化、手工手艺,而其中最令张老师印象深刻的,是一个性格内向、平时少言寡语的女孩欢欢(化名)。
“这个女孩跟着奶奶生活,而奶奶要忙家里家外,对她的关注和关心都很少,所以她愿意也喜欢自己涂写画画,用画笔去表达她内心深处的一些感受。”张老师说起女孩的故事时,也有些动容。
“每到芭莎美育课,这个女孩都特别珍惜,课后会来问我:‘老师,我觉得我这里画得不是很好,能不能再给我一张纸,借我一支马克笔,我想晚上回去再画一幅可以吗?’每次听她这么说我都特别心疼。”张老师特地为欢欢多留了一些纸笔,不等她问就先拿给她、鼓励她坚持和进步。
● 孩子们的优秀作品
今年欢欢升了四年级,张老师不带他们班了,欢欢也时常会带着作业来找张老师指点一二。张老师感慨道,像这种有天赋,但被各种条件局限的孩子,能够通过芭莎美育项目施展自己的才华,或许真的能从某种意义上改变他们的一生。
孩子们丰富多彩的作品,被老师们细心张贴在芭莎美育教室和学校的各个角落,不仅如此,每到节日或参观展示,更是有一个“大大的舞台”在等待着孩子们出场。
“我们让每个学生都拿着自己的作品公开展览,站到自己的作品旁边,给其他学校的教师和参观人员进行解说。”张老师绘声绘色地分享道,“我看到孩子们脸上洋溢的都是对美的享受,还有发自内心的自豪感、成就感,在那一刻,我被他们感动了。”
●孩子们的作品遍布校园各个角落
当张老师看到孩子们在展板前神采奕奕、自信飞扬地介绍自己的作品时,她由衷地感叹道:“我们的孩子太优秀了!”
一张张作品见证的,不仅有学生的改变,也有老师的转变。
在今年暑期刚参加完“芭莎·课后一小时”乡村教师美育能力提升研习营回来的张老师,也用同样兴奋活泼的语气分享着当时的所见所闻。
“我本来认为自己不是专业的美术老师,肯定做不出来授课老师所期待的作品,但经过团队一起努力,水墨画、手工鱼灯、艺术装置,每一样作品都完成得非常完美,还得到了讲师的认可!”
●张老师在研习营上课
这一刻的张老师,仿佛和那些站在展板前的孩子一样,满满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研习营的经历让我真正意识到,每个人都拥有无限的潜力,只要愿意学、愿意尝试,只要内心对美有渴望有表达,通过努力做出来的作品就一定是充满美的,也一定会得到他人的欣赏。”
或许在学生们和张老师的故事中,美育的意义已经得到了最好的诠释:作品见证着改变,而美育,点燃每个人对美的向往。
- END -
* 图片来源:本期项目校老师—张沈娟
📑
监制:CY
责编:哲Zhe
撰文:小山
排版:Zz&Tong
📖
推荐阅读
✦
点击【阅读原文】👇
助力孩子们的美育梦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