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觉时有这种表现的女性,竟比同龄人更短命 | 研究实锤
图片: 番薯丫 | 撰稿: 阿静 | 责编: 铃兰
原创文章,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商务合作敬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大家早上好,这里是阿静。本期给大家带来的依然是每周一的固定栏目「No. 11 Lab」,这次的主题是男女之间那些健康相关的小差异分享。
之前常听人说男性和女性的思维差异之大好像来自两个星球,是不是真的不好说,相信有对象的各位肯定比阿静经验多。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在生理健康领域,男女之间确实存在着显著的不同,有一些甚至可能会影响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某些重要决策。
所以这次我们就带来了一些关于男女健康差异的新研究,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生活上的实际性帮助。
本期你将看到:
什么时候运动对健康最佳?男女大不同
晒太阳会多吃变胖?男性更受影响
女性大脑温度比男性高约0.36℃
频繁中断睡眠会缩短寿命,女性尤甚
什么时候运动对健康最佳?男女大不同
经过多次科普,大家已经知道了,想要保持红润好气色以及健康有活力的好身体,需要坚持每天均衡饮食和适度的体育锻炼。
大多数打工人会选择早上或者晚上锻炼,但你知道锻炼的时间不同,可能也会影响运动的效果吗?你知道最适合自己的运动时间是什么时候吗?
最近,一项关于运动时间对健康和锻炼效果影响的新研究或许能够帮助我们解答这些问题。
这项题为《Morning Exercise Reduces Abdominal Fat and Blood Pressure in Women; Evening Exercise Increases Muscular Performance in Women and Lowers Blood Pressure in Men》的研究被发表在《Frontiers in Physiology》上。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这项研究共招募了56名不吸烟、有运动习惯的健康成年人,其中包括30名女性和26名男性,年龄范围是25~55岁,且BMI <25 kg/m2。
参与者根据体重、体重指数 (BMI) 和体脂百分比 (%BF) 进行匹配,然后随机分配为两组,进行为期12周的早上(6:30-8:30)和晚上(18:00-20:00)的RISE(阻力、短跑间歇、拉伸、耐力)训练。而且在研究进行期间,所有参与者保持同样的饮食和营养摄入。
结果发现:
无论早上还是晚上锻炼,男女的身体表现结果都较之前更好,尤其是上肢和下肢的肌肉功能都得到了显著改善;
女性在早上锻炼有助于增强下肢肌肉力量,晚上锻炼有助于增加上肢肌肉力量,而男性则早晚锻炼都一样;
早晚锻炼都有助于男女减少腹部、臀部以及全身脂肪含量,增加去脂体重的占比;
女性在早上锻炼时总体脂肪量和腹部脂肪减少程度明显优于晚上锻炼,男性则无这种差异;
女性早晚锻炼都能有效降低胆固醇、血压,改善动脉硬化,同样也是早上效果更好,男性则在晚上锻炼时降低了收缩压,并不能改善他们的心血管功能。
运动还能够改善男女情绪,缓解疲惫感,这在男性身上表现得更显著,同时晚上运动会增加女性饱腹感,减少食物摄入。
所以总结下来就是,想练腿、减脂肪和小肚子、降血压的姑娘就选择早上运动,想练上肢肌肉、增加饱腹感的就晚上运动;男生想降血压就晚上运动,其他的差别不大。
▲图片来源:giphy
方法已经给到了,你们学会了吗,快抽时间运动起来吧!
晒太阳会多吃变胖?男性更受影响
肥胖是困扰着世界上很多人的一个国际性难题,为了减肥减脂控制体重,很多人都会选择「管住嘴迈开腿」,饮食+运动双管齐下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但要告诉广大男性同胞们一个不幸的消息,有一个你每天都可能会接触到的东西,正在暗处悄咪咪躲着,准备随时跳出来破坏你的减肥大计,那就是——光照。
这项题为《Food-seeking behavior is triggered by skin ultraviolet exposure in males 》的研究论文不久前由来自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在Nature子刊Nature Metabolism上。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2]
这项研究纳入了一项针对3000人左右、为期3年的全国营养调查数据,结果发现,男性的能量摄入明显受到阳光照射及其季节性波动的影响,在夏季(3~9月)的能量摄入和消耗显著增加,女性则没有这种变化。
研究者发现,在夏季,男性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钠、omega-3、锌和铁等营养素显著增加,因此推测男性能量摄入增加可能是由于钠等刺激食欲的营养素增加所致。
随后的观察表明,在正午阳光下照射25分钟后,男性脂质和类固醇代谢增强,而女性则会降低,此外,代谢相关的多肽受光照影响最显著。
为了进一步探讨紫外线暴露对性别的影响,研究人员将不同性别的小鼠暴露在紫外线环境(约20~30分钟的正午阳光照射)中10周,检验小鼠血液中相关蛋白水平的变化。
结果发现,与雌性相比,雄性小鼠表现出更多与新陈代谢相关的蛋白质变化,并且食欲刺激素水平、胃饥饿素水平和体重明显上升,显著增强觅食行为。
针对人类进行的食欲问卷和研究也表明,紫外线照射能促进男性血液循环中的胃饥饿素水平分泌,从而增加食欲和体重,而女性却不受影响。
所以,如果男生想控制食欲和体重,一定要注意在夏天减少紫外线照射,做好防晒哦!
▲图片来源:giphy
女性大脑温度比男性高约0.36℃
从小到大,大家每次感冒发烧都会量腋下或者脑门的体温,所以一直以来我们都会把36~37℃ 之间当作人类的正常体温,温度过高或过低都意味着身体出问题了,要抓紧时间去医院。
所以我们想当然地会以为身体其他部位也都保持在这个温度范围内,包括大脑,但其实很多人可能并不了解,真实的大脑温度,可能比你想象中的要高得多。
几个月前,这项题为《A daily temperature rhythm in the human brain predicts survival after brain injury》的有趣研究,由来自英国剑桥医学研究委员会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发布在《Brain》杂志上。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3]
研究人员首先回顾性地筛选了欧洲创伤性脑损伤患者的数据,又招募了40名健康成年人(20名男性,20名女性,20~40 岁),在一天的上午、下午和傍晚使用磁共振波谱进行脑温度测量,其中生物钟和生活方式的差异已被纳入分析中。
结果发现:
在脑损伤患者中,脑温度范围为32.6~42.3°C,平均脑温度 (38.5 ± 0.8°C) 超过体温 (37.5 ± 0.5°C);
在健康参与者中,脑温度范围为36.1~40.9°C;平均脑温度(38.5 ± 0.4°C)超过口腔温度(36.0 ± 0.5°C);
大脑温度随一天中的不同时间而变化,尤其是在大脑深部区域,并且在夜间最低;
大脑温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最显著的是大脑深部区域,平均增加了0.6℃,并以丘脑温度的变化最高;
女性大脑比男性大脑的温度高约0.36℃,这种性别差异可能与月经周期有关,因为黄体期女性相比卵泡期女性大脑温度高0.36°C。
研究人员根据研究数据建立了HEATWAVE——人类大脑温度的4D地图,这对大脑温度的监测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脑损伤患者的治疗和恢复。
▲图片来源:giphy
频繁中断睡眠会缩短寿命,女性尤甚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体会过夜里睡得好好的突然被吵醒的感觉,阿静有过,之前租的房子里,隔壁小夫妻经常大半夜不睡觉压着嗓子吵架,吵得我头痛欲裂,常常睡不踏实,夜里总会醒来好几次。
本来还只是愤怒邻居没素质,但最近看到的一个新研究却让我感到后怕,夜里扰人清梦简直跟「谋财害命」差不多,因为夜间睡眠期间无意识清醒的频率和持续时间,与心血管疾病死亡以及全因死亡的风险增加之间存在显著联系,女性尤甚!
来自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的研究团队在《European Heart Journal》杂志上发表了这项题为《Sleep arousal burden is associated with long-term all-cause and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in 8001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men and women》的研究。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4]
先前的研究表明,睡眠时间过短或过长都与心血管或其他原因导致的死亡风险增加有关。然而,到目前为止,尚不清楚夜间睡眠期间的唤醒负担(唤醒次数及其持续时间的组合)是否与死亡风险有关。
因此,这项研究纳入了来自 Men Sleep Study (MrOS) 、Study of Osteoporotic Fractures (SOF)、 Sleep Heart Health Study (SHHS) 三个研究队列的8001名男性和女性的睡眠监测数据,平均随访6~11年。
在调整了总睡眠时间、年龄、病史、体重指数(BMI)和吸烟习惯等可能影响结果的因素后,研究人员发现:
女性的唤醒负担低于男性;
与唤醒负担较低的女性相比,那些唤醒负担超过其夜间睡眠时间6.5%的女性死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为12.8%,几乎是普通人群中同龄女性(6.7%)的两倍;
在普通人群中,女性全因死亡风险为21%,而在唤醒负担超过6.5%的两项研究中,女性全因死亡风险则增加至31.5%;
唤醒负担超过8.5%的男性有13.4%和33.7%死于心血管疾病或其他任何原因导致的死亡,而普通男性人群对应的死亡风险分别为9.6%和28%。
对此研究者表示,目前还不清楚为什么男性和女性在这方面存在差异,但该研究表明BMI指数和睡眠呼吸暂停的严重程度都会增加唤醒负担。
这也给我们提了个醒,该减肥减肥该治疗治疗,同时也要尽量避免夜间噪音污染,保持优质舒心的睡眠才是健康的基础!
▲图片来源:giphy
好啦,今天的研究分享就到这里啦,你们还有什么想了解或感兴趣的新知识和新研究,欢迎在评论区告诉我们哦~
如果觉得科普内容还不错或者对你有帮助,欢迎转发朋友圈、家庭群,或者点个「在看」或「赞 」!感谢大家的鼓励!
参考文献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