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与否,BMI说了不算了?
美国医学会(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是美国规模最大的医生组织,该组织于2023年6月14日更新了一项新政策,不再把身体质量指数当作测量一个人肥胖程度的唯一指标。
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简称BMI)这个概念最早是由一位比利时数学家于1830年提出来的,其目的是为臭名昭著的优生学(Eugenics)提供理论指导。1972年,一位名叫安塞尔·凯斯(Ancel Keys)的美国生理学家在一篇论文里再次论证了BMI的普适性,从此BMI便成为医生们判断病人肥胖程度的最常用的一项指标。在此基础上,世界卫生组织(WHO)于上世纪90年代正式将BMI列为官方指定的肥胖衡量标准,进一步增加了BMI的权威性。
BMI的最大优点是便于计算,医生们只要测一下病人的身高和体重,就可以按照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这个公式计算出病人的BMI。比如一个人的身高是1.80米、体重是80公斤,那么他的BMI就是24.7,计算过程非常简单。
根据WHO认可的国际标准,BMI值在18.5〜25之间的算正常,25〜30之间的算超重,30〜35就属于一级肥胖了。按照这个标准,超过40%的美国人属于肥胖的范畴,医生通常会建议这样的人立即开始减肥。
显然,这里所说的肥胖指的不是绝对体重过大,而是脂肪含量过高。大量研究显示,过多的脂肪会导致糖尿病、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甚至还会增加罹患癌症的风险,这一点基本上没有争议。大家争议的焦点在于BMI能否准确地反映出一个人的脂肪含量。
从统计学的角度讲,BMI确实能够反映出一个群体的平均脂肪含量。但是,医生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人,如果个体间的差异太大是不行的。近年来不断有新的研究证明,BMI和脂肪含量的对应程度受性别、年龄、种族和肌肉量等因素的影响很大。比如一项发表在2008年的大规模研究显示,BMI同为25的男性,其身体的脂肪含量可以在14%到35%之间浮动。而BMI同为25的女性,其身体的脂肪含量变化幅度在26%到42%之间,差别还是相当显著的。
《减肥50公斤的灰姑娘》剧照
更重要的是,BMI无法反映出一个人的脂肪分布情况,这一点甚至比脂肪含量更加重要。比如,有大量研究证明,储存在脏器附近的脂肪所造成的健康危害要远高于分布在四肢的脂肪,可惜医生们光靠BMI是无法知道病人的脂肪究竟是怎样分布的。
于是,仅凭BMI既不能准确判断一个人的脂肪含量,也无法得知脂肪所处的位置,其结果就是医生们无法通过BMI数据来准确地估算病人患糖尿病或者高血压的风险,因此也就难以给出可靠的建议。比如,根据丹麦科学家进行的一项持续了37年的研究,BMI在25〜35这一区间(包括超重和一级肥胖)的成年人的整体死亡率并不比体重正常(BMI在18.5〜25)的人高。
《大饿》剧照
于是,美国医学会更改了政策,建议医生们在做诊断时降低BMI的权重,同时考虑增加一些更有针对性的测量指标,比如身体肥胖指数(Body Adiposity Index)、相对脂肪重量(Relative Fat Mass)、腰臀比和腰围等。不过,这就要求医生们在做体检时专门针对脂肪含量进行测量,有可能会加重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脂肪歧视。事实上,大部分成年人的脂肪含量是受荷尔蒙控制的,很难改变。与其要求大家忍饥挨饿地减肥,不如建议那些体重略微超标的人积极锻炼身体,加强心肺功能,争取成为一名各项代谢指标均属正常的快乐的胖子。
(本文选自《三联生活周刊》2023年第46期)
大家都在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