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丨赵静
▌医院一周连做70例甲状腺癌手术,近一半是年轻人
10月7日到13日,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一连做了70台甲状腺癌手术。其中,二三十岁的年轻患者占了近一半。医院甲乳外科主任医师钱涛表示:“我们接诊过最小的甲状腺癌患者是11岁的小学生,二十几岁的患者每个星期都有。”钱涛医生提醒,体检发现甲状腺结节,如果怀疑是恶性的,要听取专科医生的意见,既要避免过度治疗,也要避免疏忽大意而延误病情。“不是说像其他肿瘤发现之后一切了之,有的病人我们会建议他先观察,有的病人可能是很小的肿瘤,不大,但是位置不好,或者查出来以后是髓样癌,我们会建议他立即手术。”(江苏新闻)▌国内首个核医学专科医院即将在绵阳科技城开建
10月18日消息,近日绵阳市中心医院、游仙区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共同打造全国首家核医学治疗专科医院。
据介绍,双方合作将以核技术在临床诊疗中的应用为导向,依托绵阳科研院所在核医学领域的技术积累,将在硬件建设、平台搭建、人才培养、项目申报、协同创新、新药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与推广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的深度合作,共同推进核医学技术蓬勃发展,促进产学研医融合发展。(川观新闻)
▌三部门印发《关于促进医疗卫生机构支持托育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
10月1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局综合司、国家疾控局综合司等三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医疗卫生机构支持托育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主要内容包括:开展订单签约服务,加强儿童照护指导,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落实疾病防控责任,健全相关支持政策,加强动态监督管理,抓好典型示范引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央广网)
▌上海造血干细胞捐献突破600例
10月17日,上海3名小伙儿同一天捐献造血干细胞。上海市红十字会表示,这是上海首次同一天完成3例捐献,上海市红十字造血干细胞捐献同时突破600例。截至2023年10月上旬,中华骨髓库累计库容达328万人份,累计为11.7万余位血液病患者提供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检索服务,超过1.6万例非血缘造血干细胞捐献。中华骨髓库上海市分库中则有累计超过17万来自各行各业的志愿者,时刻准备着为血液病患者送去生命的种子。(解放日报)▌蚌埠集采开启!一次性使用留置针
10月17日,安徽省蚌埠市医疗保障局发布《关于蚌埠市2023年度延续采购医用一次性使用留置针产品的公告》,采购品种为密闭式普通型留置针、密闭式防针刺普通型留置针、密闭式普通型留置针(正压)、密闭式普通型留置针(耐高压),采购周期为两年。(器械市场)▌我国著名核医学专家、北京协和医院徐竞英教授逝世
北京协和医院原核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徐竞英,因病于2023年10月12日逝世,享年89岁。徐竞英从事核医学及放射医学的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40多年,具有扎实的临床基础及严谨的工作作风,擅长临床核医学中的脏器显像工作,应用放射性核素的标记药物进行全身各脏器的功能及形态显像等。1983、1986年先后两次赴美国,在波士顿麻省总医院和费城坦普尔大学医学院进修学习。回国后重点开展食管、胃、肠道运动功能测定,在国内率先建立无创性、能定量测定胃肠运动功能的方法,并测定了正常值。在国内创立用核素进行双下肢深静脉(自足背静脉-下腔静脉)一次性显像,定位诊断下肢深静脉梗阻部位的方法,并与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协作完成了“放射性核素静脉显像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及抗凝治疗的疗效观察”,获得临床科室的认可。为我国核医学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推动我国核医学分子影像学不断前进。(协和医生说)▌周滟团队最新研究成果:巨噬细胞外囊泡修饰纳米制剂用于调控肠道免疫稳态的机制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放射科周滟团队在Advanced Science(影响因子IF: 15.1)上报道了巨噬细胞分泌外囊泡修饰钯纳米制剂(Pd@M)在调节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肠道炎症和免疫微环境稳态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并探讨背后机制。该工作有助于进一步思考靶向纳米药物用于干预免疫稳态的相关靶点,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提供了一种具有前景的替代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中山六院梁晓燕团队这项基础研究或有利于高龄女性生育
近日,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学科带头人,梁晓燕教授团队在最新的研究中发现年龄相关卵母细胞老化的翻译图谱及翻译调控机制,为改善高龄女性卵母细胞质量提供了新思路。该研究以“Multi‐Omics Analysis Reveals Translational Landscapes and Regulations in Mouse and Human Oocyte Aging”(多组学分析揭示小鼠和人类衰老过程中卵母细胞的翻译图谱和调控因子)为题在国际权威杂志Advanced Science(IF=15.1)上发表。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梁晓燕教授、周传传助理研究员、曾海涛主任医师及清华大学医学院纪家葵教授为通讯作者,黄佳娜研究生及陈培根博士后为第一作者。(中山六院)▌《自然》呼吁重新定义肥胖:BMI是一个有缺陷的指标
《自然》(Nature)杂志在线发表了一篇题为《为什么BMI有缺陷?如何重新定义肥胖》(“Why BMI is flawed — and how to redefine obesity”)的文章,称BMI不能用来衡量身体的健康程度。据文章介绍,身体质量指数(BMI)通过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计算得出,几十年来一直被用作衡量健康体重的国际标准。BMI代表身体脂肪,数字越大,表明代谢疾病和死亡的风险越高。但BMI并不测量体脂,它也忽略了一些其他影响健康的因素,如年龄、性别和种族等,因此并不是所有BMI高的人都健康状况不佳或死亡风险更高。在全球肥胖率飙升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尖端减肥药进入市场。专家们担心,激增的减肥药需求将加剧人们对BMI作为单独诊断工具的依赖。“当我们只看身高和体重时,我们对个人的健康状况一无所知。” 在美国麻省总医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和哈佛医学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工作的法蒂玛·科迪·斯坦福(Fatima Cody Stanford)说。(科学网)▌医院收费员侵吞医疗费用近600万元
河北省滦南县人民法院近日依法审结一起医院收费员涉嫌贪污、盗窃罪案件,对被告人张某以犯贪污罪,判处有期徒刑11年,并处罚金人民币60万元;犯盗窃罪,判处有期徒刑11年,并处罚金人民币15万元,合并执行有期徒刑17年6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75万元,同时依法追缴违法所得。(红星新闻)*"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