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以后随想录
【写在开头】
最近微信推荐机制调整了,可能有些朋友会收不到我们的推送,大家别忘了给视角学社加上星标,以免错过更多精彩!
正文
我认为空巢是一个外来词汇,指孩子都长大离开家了,家里只剩年长的父母。我们中国人的空巢描述更带有成就感,就是孩子都”成功”了。孩子成功带有各种各样的标准,这里的孩子成功一般指孩子已经结婚成家。美国的空巢一般指孩子离开家去读书或者工作了,孩子未必已经结婚成家。
现在美国有近一半的成年子女住在家里,不知道这算不算空巢期。算空巢期,但是孩子住在家里;不算空巢期,但是孩子已经长大,有的已经大学毕业,有的孩子已经开始工作,住在家里主要是现在房子和房租都太贵。当然,疫情的缘故,也导致许多孩子住在家里,一方面省房租,另一方面可以远程上班。
现在的孩子也很难,房价很高,租金也很高,靠自己的工资买房,几乎不可能。有房族怕房价跌,但是我们也要体会年轻人的艰难。有资料显示,现在的美国年轻人比过去的年轻人不开心,我很能理解。
我的孩子都离开家去外地读书了,所以我们就是空巢家庭。过去十几年,陪着孩子成长,现在他们都离开家了,心里有失落,也有期待,一直想记下这种心情,所以就写下这段文字。
01
人生的三个不同阶段
人生几十年,包含不同的阶段。有一个哲学理念,人在小时候四条腿走路
(爬行),然后两条腿走路,最后三条腿走路(拄拐杖)。我的理解,人小时候像动物,不能站立行走,也缺少知识和思想,长大以后变成人,老了以后需要外在的帮助。
现代社会对人研究多了,把人生分成更细的不同阶段:童年时期,青少年时期,青年时期,中年时期,老年时期和晚年时期等。
为了对应这个主题,我想把人生分成三个阶段,做孩子的阶段,做父母的阶段和享受自我人生的阶段。
做孩子的阶段,就是从出生到结婚成家的阶段,这个时候,我们是父母的孩子,父母照顾我们的生活和成长。三十而立,这个阶段大概三十年。
在做孩子的阶段,我们的目的是为了让父母高兴。一方面让父母为自己孩子的努力和成就感到自豪和高兴,另一方面也期望能够有一个好的挣钱手艺,以后能够养活自己和家人,不要成为父母的负担。这是长身体和学知识的阶段,我们在父母的指导和帮助下,从幼儿长成大人。
做父母的阶段,就是我们已经结婚成家,有了自己的孩子。这个时候,我们自己成了孩子的父母,我们的任务,是养活自己和孩子,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和成长环境。
在做父母的时候,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给孩子有一个安全网,这个安全网说起来简单,其实非常不容易。
做父母,首先孩子需要有地方住,有饭吃,有衣服穿 …… 父母如果不出去工作,那么家里日常开销的钱怎么来?如果父母都出去工作,那么谁看孩子,谁接送孩子去上学,去参加课外活动?
在国外的第一代移民父母,还面临工作身份的压力。没有绿卡或者外国公民,工作方面压力就非常大。没有身份的时候,万一丢了工作,就面临离开这个国家。这不是任何人都愿意面对的艰难处境。
两个人都工作,收入方面压力小一点,但是照顾孩子方面压力就非常大。
我孩子小的时候,两个人需要接送孩子去上幼儿园和放学回家,压力很大。那个时候我就想,那些单身或者没有孩子的人,是不是可以有更多时间投入在工作上。
事实让人大跌眼镜,结婚有家的人,收入比单身的人平均高许多。反过来这样也容易理解,有家庭和孩子,才有责任感。用心做事,才会把事情做好。没有压力而能够认真做事的人,肯定有,但是很少。
这里说的空巢概念,对不婚或者不育的人不适用。我不想说这样的人生是否正确,但是华尔街日报上有一篇报道,有人跟踪了一个毕业班的护士几十年,结果发现,没有结婚的单身护士,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个人财富,都不如结婚有孩子的同学。
文章后面的一个评论,把人生幸福生活排序:幸福婚姻,女性单身,男性单身,和
不幸福婚姻。就是,幸福婚姻比单身生活好,女性单身生活比男性单身生活好,所以许多女性选择单身,而男性喜欢结婚。而面对不幸福婚姻,那么还不如单身。选择单身,可以避免不幸福婚姻,但是也不能体验幸福婚姻。婚姻是个大的领域,不是本文目的,就此打住。
02
空巢以后回头看人生
孔子说,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
孩子离家读书的时候,我们基本都过了不惑之年,回忆人生,难免有一些感慨。
首先是深刻理解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世界上有很多富人,也有很多有权势的人,事业成功的人,但是也有很多我这样的普通人。
我认为我自己是很努力的学习和工作的。我也知道我的很多同学和朋友也很努力学习和工作的,但是世界上的富人只是那么小的比例,譬如 0.1%, 或者1%,剩下的人大部分都是普通人。根据统计学大数定律,大的群体基本都趋向正态分布,正态分布的基本原则,就是大部分人在曲线的中央部分,两头都很少。
人生还有很多不可控制部分。中国的许多成功人士把自己的成功归于自己的努力,而美国的许多成功人士则把自己的成功归于运气。我认为,努力是成功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并且,我们每个人都受时代的大潮影响。譬如,战火纷飞的年代,命都不一定能够保住,还谈什么成功。还有十年动乱年代,许多人的人生被耽误了 ……
其次,行业的选择比努力重要。很多人说要成功就要坚持,这个成功理念我看未必成立。譬如修理打字机的,修理钟表的人,还有早年的皮匠,铁匠等行业,都被时代淘汰。如果你坚持你的行业,最后可能连饭都没得吃,还谈什么成功。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以后,房地产行业遭受巨大打击。许多人改行做其它行业,结果很成功。如果坚守自己的专业,就算你自己愿意,每天的日常开销怎么来?
我最近请两个智商很高的同事吃饭。一个陪跑了今年的一位诺贝尔奖得主,博士,博士后和做教授,都是在一起。还有一位曾经是世界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两次金牌得主,数学和计算机双博士。他们的建议,不断学习新的值钱的知识,是抗通货膨胀的最佳投资。他们对家庭和挣钱观点不一,一个认为陪着孩子成长比事业重要,一个认为早日财富自由更重要。
每个人的 KPI 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我认为在社交媒体试图说服人是浪费时间。每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认知程度都不同,怎么可能被说服。
最近有一位华尔街老人去世,他说,每个人的人生观,跟17 岁以前的人生经历有关。
第三,情商比智商重要。我年轻的时候,受徐迟的陈景润故事影响很大,以为学好数学很重要。等我在北京见到陈景润的时候,他走路已经不稳了。当年的三位知名数学家,陈景润,杨乐,和张广厚。陈景润和张广厚都英年早逝,而杨乐却安度晚年,最近才去世。他的一个女儿曾经跟我在同一个大学家长群。
中国文化的技术专家理念,其实未必适合当前的科技发展理念。一个人掌握独门技术,除非是自己开公司,否则会让领导和同事感到压力。同时,技术永远领先别人,本身也很难做到,毕竟一个人的能力有限。
我认为,一个人真正的能力,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新的知识的能力。同时需要有一个朋友圈,相互之间能够提供技术支持。很多问题的解决办法,是在相互讨论中产生。
03
相信我们的孩子
在美国,孩子到了18岁以后,就是成人了,有自己的选举权,也有自己的决策权。
培养孩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应该在孩子上大学以前。上大学以后,就是孩子从社会生活中学习的时候了。
美国的孩子,在大学里面挣扎的人很多,这也是很多孩子在大学精神压抑的原因。其实这也很好理解。孩子在家的时候,在好学区上学,老师都认真教,父母安排日常生活,孩子成绩也好。
上了大学以后,特别是好的大学,老师可能科研很有名,但是对教学未必上心。离开父母以后,需要自己安排自己的时间和日常起居,这样就需要自制力。
面对大学里强的竞争对手,在班级保持好的成绩也很难。这些我们也都经历过。我上大学的时候,我们同学都是各自高中的尖子学生,到了大学以后,就要重新洗牌,不可能每个人都是前 10% 的好学生。这个时候就需要坚持不放弃,做好时间管理,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学会自学,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我最近在读习惯的书,感觉我们的人生是由我们的习惯决定的。好的习惯每天提高我们的身心健康,譬如每顿饭以后刷牙,做牙线,饭后散步;坏的习惯譬如抽烟,喝含糖饮料,晚上不睡觉刷社交媒体等。长期积累,好习惯和坏习惯都会产生效果。
我儿子夏天放假回家,约了几个朋友去附近大学的一个音乐会。他们下午出发,晚上9点还没有回家。九点以后我就开始担心,不知道为什么还没有回来。
我不敢打电话,或者发信息,怕影响他开车,因为是他开车。
坚持等到12点,我决定不等了,自己去睡觉,因为我平时都是 11 点前睡觉。
这个时候,我就安慰自己,孩子长大了,他会照顾好自己,我要相信我的孩子 ……
第二天早上,我问儿子几点回来的,他说
一点多。
他在家,我知道他的行程,所以就担心。他不在家的时候,我不知道的日常生活,我又能怎么样?
所以,我们需要相信我们的孩子,相信他们的判断力和决策力。他们有自己的人生,我们不能跟着他们一辈子。
我们能够做的,就是要培养他们的安全意识,判断力,价值观和执行力。这些需要在孩子小的时候完成,并且比学习成绩重要得多。
我们和孩子,就是在各自的人生旅途中,曾经共同走过一段路。
当然,父母总是父母。我大哥四十多岁的时候出门,我妈还叮嘱他路上小心。我大哥那个时候是他单位主要负责人,但是我妈仍然当他是个孩子。
04
过好自己的后半生
乖孩子的童年都是为父母过的!我们为了父母的高兴和自豪感而奋斗,当然也接受了父母的价值观。
现在,我们成了空巢父母,需要过好自己的后半生。
父母给孩子的两个最重要礼物,一个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一个是不要成为孩子的负担。
孩子上大学以后,只要我们再付完大学学费,就给了孩子的第一份礼物。
现在是努力给孩子第二份礼物,不要成为孩子的负担。跟第一个礼物相比,这个礼物更难。
第二个礼物的根本要求,就是父母自己身体健康。有了健康,就可以自己照顾好自己,也可以出去挣钱。健康是幸福的本钱。只要有健康,其它都不是问题,最坏就是去做一些低收入工作。
如果没有健康,其它都是幻想。
孩子离开家以后,我开始读和听一些专业以外的书和文章,感觉健康行为也是大同小异。
第一,需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恩是人生最健康的身心行为。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半杯酒。感恩的人看到还有半杯酒,抱怨的人看到只剩半杯酒。
没有一个人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我们这些新移民的人生更是充满坎坷,感恩就是要看到人生美好的地方。
我有一个师友
(Mentor),以前是我们银行的首席风险官。一次我们去吃饭,他说这个星期是他55岁生日。我想,你一个男人,55 岁生日有啥重要意义。他说,我过了 55 岁生日以后,如果被裁掉,我可以拿到全部退休金。想一想,他是公司管理委员会成员之一,也是充满担忧。
每天发现一些新的值得感恩的事情,就会培养我们正面看世界的习惯。
第二,需要有足够的睡眠。机器需要定期维修,而人的身体维修就是睡觉。我认为,熬夜对身体和工作都是有害无益。我非常反感那些加班理念。
做事应该是提高效率,而不是熬时间。另外,头脑不清醒的时候,做事不仅没有效率,还容易出错。
我以前看到一篇文章,回忆过去的一段美好时光,可以有利睡眠。在日常生活中,好好回忆一段美好时光,每次睡觉前,或者夜里醒来,就回忆那段时光,就容易入睡。文章中提到,一个人就靠回忆年轻的时候,随父母在密歇根湖休假坐船的时光入睡,包括阳光和风,水声,和机器的声音,浪花等。
第三,吃健康的食品。我们都喜欢吃美食,但是美食可能包含不健康的成分,影响我们的健康。那些调料,固然可以改变口感,未必有利健康。
天然,新鲜,没有过度烹调的食物才有利健康。
我们的胃就像汽车的油箱,我们的饥饿感就像汽车的油箱指示灯。吃太多过度烹调的食品,会让我们的油箱指示灯失灵。
第四,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吃饭,睡觉,社交,锻炼,感恩等,都需要持续进行下去,才会产生好的效果。养成好习惯需要一个过程,譬如,从小事开始,先做一个牙的牙线,或者先收拾房间的一个角。譬如,从成对开始,每次刷牙以前先做牙线。譬如,大家一起做,每天晚饭后跟朋友或者家人一起去散步 ……
健康和养生是一个大题目,也有不同的观点和理念。这里的观点仅供参考。
空巢以后,我们进入人生的下半场。过好下半场,人生才完美。
健康人生,就是成功人生。
相关阅读:
耐心等待孩子成长
本文作者:刘以栋,系美国资深金融分析师,笔耕不辍的他,业余爱好阅读,写作;他撰写的金融类点评,教育类资讯和感悟,常在国内外各类报刊媒体刊发,让多人受益。本文经作者授权发表,版权归属作者和本号联合所有。
喜欢本文?欢迎关注/置顶/点赞/加入留学家长公益交流社群: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