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迅和黄渤疯了,国产电影也跟着疯了电影2023-11-22 00:11从片名就能看出,《涉过愤怒的海》说的是一个主角因为愤怒而发疯的电影。黄渤扮演的老金,是一个靠着终日在海上捕鱼,去供女儿出国留学的父亲。但在某个风平浪静的午后,他却接到了女儿身中17刀后,死在异国他乡的消息。为弄清真相,更为揪出真凶,老金开始千里追凶,踏上了寻凶复仇的道路。看过电影观众就会知道,这里边因为愤怒而做出发疯举动的人,不止是黄渤,还有扮演凶手母亲的周迅,和扮演凶手父亲的祖峰。周迅扮演的母亲景岚,想方设法把儿子藏在人迹罕至的豺岭林场,甚至通过用钱买命的方式,试图向老金证明苗苗有病,来为儿子开脱罪名。祖峰扮演的父亲李烈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动用一切力量,试图逼迫老金说出他把自己的儿子藏在哪里,甚至不惜使用暴力。在这个故事里,身为父母的黄渤、周迅和祖峰,都因为爱和愤怒,而疯得毫无原则和底线。无独有偶,近段时间稍有热度的国产院线片,大有一股子集体发疯的劲头。集体发疯!POST WAVE FILM近段时间的电影,无论主角还是故事,都有一种尽一切可能去发疯的特质,最大的体现首先是电影的宣传海报等策略上。比如《河边的错误》,它印在海报上的宣传语是:“没有答案,不如发疯”——它说的是警察的发疯。海报左下角的“没有答案,不如发疯”还有《拯救嫌疑人》,它的宣传海报上说的是:“看年度最疯女性反杀犯罪悬疑大片。谁动我孩子,我要谁命”——它说的是母亲的发疯。海报正上方的“看年度最疯女性反杀犯罪悬疑大片”暑期档大热的《孤注一掷》,从片名就透着一股子疯劲,而让它破圈的恰好还是王传君的那些“发疯洗脑短视频”,他在楼梯上拿着喇叭对着人群高喊:“想成功、先发疯”,然后地下的人高声应和:“不顾一切向钱冲”——它说的是打工人的发疯。或许是从《孤注一掷》的这个宣传套路里得到了“发疯灵感”,前段时间于和伟主演的《二手杰作》也借用了这个招数,在短视频营销时制造了“先成功、后发疯”的内容,它登上热搜的词条都是“于和伟准备演精神病了”,以至于于和伟在戏外路演时,也配合宣传,打出“发疯”的招牌:“现实荒诞又荒唐,发疯文学且癫狂,自卑自嘲好自尊,辛辣讽刺解忧伤!”——它说的是卑微中年男人的发疯。以“疯”入题的宣传,还包括张译主演的《无价之宝》。这个讲述被逼疯的债主照顾欠债人的孩子结果照顾出深厚父女情的故事,主角石振邦身上也透着一股子疯劲,只身一人前往福州砸场子、救孩子都不算什么,难的是他把自己的后半辈子都奉献给了养女,甚至为了他失手杀人,以至于它在宣传时上热搜的词条是“张译带孩子主打一个疯”。改到春节档上映的《红毯先生》,虽然没在宣传上走发疯营销的路数,但只把注意力集中在故事上去仔细揣摩的话就不难发现,它其实也是个发疯气质浓厚的电影:刘德华那个角色演了一辈子电影,始终没拿到一个能证明实力的荣誉,索性就跟宁浩导演炮制出一个农民题材的故事,中间的乱象和他孤注一掷的热切,跟疯了划等号丝毫不为过。再就是《涉过愤怒的海》——同样是发疯的故事,和一群发疯的主角,甚至因为其暴烈的尺度和达到的高度,被影迷褒奖为“疯出新高度”,与之有关的热搜词条都主打一个“疯”字,比如“全员戏疯子”、“哪有人不疯的”、“周迅最无辜的脸演最疯的妈”……在这些表达里,“疯”指涉的不仅仅是剧情或宣传,甚至拓展成对一个演员和电影的赞誉。如果说单纯的某一部电影主打一个疯属于小概率问题的话,那这么多国产电影集中带出这股子疯劲,就值得人去揣摩了。这背后潜藏的问题其实是:“发疯”本来是贬义词,但它为什么成了一个正向的表达,并与当下的国产电影,产生了如此强烈的纠缠?为何发疯?POST WAVE FILM从这些带有强烈发疯特质的电影里不难看出,这种“疯”涵盖了当下中国人的各种身份和阶层,父母、打工人、中年人、权贵阶层、底层民众、文化人、艺人,甚至还有电信诈骗犯。他们的疯是无差别的,几乎囊括了我们在当下的所有身份和生活内容。电影作为对时下大众生活和情绪的一种文艺再现,如果它表现出发疯的倾向,那就意味着当下大众的生活和情绪状态里,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发疯特质。在当下,快节奏的工作,以及越发不稳定的经济环境,和人与人之间日渐淡薄的交际关系,很容易让人产生压力过大的负面情绪,诸如悲伤、绝望、焦躁或愤怒等,所以互联网上一直流传着一个说法是——成年人的崩溃往往只在一瞬间!这种层层重压后出现的一瞬间的情绪崩溃,很容易让人在言行举止上变得失控。就像是《二手杰作》里的于和伟,他面对夫妻的生活有心无力,面对儿子的教育失望至极,面对老师和学生又不堪重负,而藏在心底的作家梦又迟迟无法实现,眼瞅着近在咫尺却又被出版社抛弃,索性就发起了一出大型发疯营销策略。类似还有《拯救嫌疑人》里的惠英红,为了给死去的女儿报仇雪恨,她不惜触犯法律,以绑架的形式胁迫律师救出凶手,试图亲手杀了他为女儿偿命。《涉过愤怒的海》也是如此,黄渤身上那种硕大无朋的愤怒,与周迅和祖峰穷尽凶狠的阻挠猛烈对撞,都是在以发疯的方式保全自己的孩子。还有《河边的错误》里的朱一龙,这个原本极其理性的警察,被无法厘清的真相不断拨弄,逐渐陷入混乱与谵妄,最终以疯子的形态杀死了疯子。与其说这些主角们是在发疯,不如说他们是在为自己的人生和信念,讨一个说法。之所以在这个过程里显得如此疯癫,是因为他们通过正常途径去解决问题的道路,全都被堵死了。他们所能仰仗和依赖的,只能是自己的力量和愤怒的情绪。过分表达愤怒的人,会显得有戾气。但如果太难表达愤怒,就会挤压自己,让人变得更加无助甚至绝望,而且还会因为自己表现得这么无能而产生强烈的羞耻感。这种即便要不要发疯的纠结,同样反过来刺激了人们发疯状态的强烈程度。表面来看,这种偶尔为之的发疯,是对负面情绪的一种宣泄。但从内里来说,尤其是从电影作为对现实生活的戏仿艺术的角度来说,这种发疯其实是在用一种无伤大雅的方式,模拟发疯来发散情绪。也就是说,观众其实是在为这种发疯的情绪来买单,因为它们是我们在现实生活的既定规则下,无法使劲发疯时的一种情绪嘴替。毕竟,人哪有不疯的,硬撑罢了!实在撑不住,何妨疯一回,哪怕是在电影里呢。作者丨毛头所见即所想。编辑丨毛头 排版丨凉茶媒体统筹丨佐爷灵魂贩卖馆「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豆瓣及网络,若有侵权请主动联系我们。」好 课丨好 物好课 | 分镜意识及制作线上课 好课 | 电影侧拍师训练营好物 | 2024创意日历电影贴贴重磅上新更 多 课 程 介 绍 | 专 业 干 货 分 享⬆️ 关 注 【 后 浪 电 影 学 堂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