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为什么还不急?
“新王”,“新贵”更容易拨动敏感的神经。
11月15日,一条信息在中国互联网圈刷了屏:“The Information报道,字节跳动第二季度收入增长超过40%,达到290亿美元;上半年营收约为540亿美元。”
The Information被认为很接近字节跳动核心,据其报道,“字节的收入,正在逼近 Facebook 母公司 Meta。”而在国内,观点多集中在“字节跳动2023年度的营收超过腾讯已成定局”,甚至喊出了“新王当立”的口号。
也许是一种巧合,当天适逢腾讯发布第三季度财报,尽管交出了总收入同比增长10%、净利润同比增长39%的靓丽成绩单,仍不免被字节抢去了风头。
喧嚣中,甚至很少有人注意到一个事实错误:以收入规模而论,腾讯从来就称不上是中国互联网的“旧王”。真正的收入王者,一直是京东和阿里两家电商公司。而字节跳动的估值故事,也早已从短视频为主的娱乐内容,变为抖音电商的攻城略地,其超预期的收入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电商而非广告,已是不同赛道了。
数据来源:字节数字来自媒体公开报道,其他公司来自财报
腾讯被推上了“PK台”。当日流传一篇马化腾内部文章,没提及任何商业计划,而是重申“产品为先,用户为本”的价值导向——“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把精力投入在真正要做的事情上,把产品做深、做透,在管理上用debug的精神死磕细节,为用户、行业、社会持续地创造价值。”这家曾卷入“3Q大战”、“打车大战”、“头腾大战”的公司,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你讲你的,我做我的。”
2022年底,马化腾的一次内部讲话被曝出。他反思,过去由于友商带跑,腾讯盲目去做简单的跟随,结果被带偏方向,做出来的东西效果也是不尽如人意,“看到别人增重,我们就跟着增,结果发现增的是脂肪”。
此次讲话,意味着腾讯希望找回“自我”,坚持掌控自己的战略节奏,眼里不必紧盯着别人。这需要战略自信和战略定力。
过去的20年里,在“什么方向都可以试一试”的自下而上模式里,诞生了微信这样的产品,也被认为是腾讯成功的文化密码。但另一方面,粗放的项目管理往往会造成资源的低效配置。在互联网流量见顶时,以战略和财务控制打法节奏,亦是顺理成章。
按照官方叙事,腾讯自成立以来,进行过4次重大战略升级和架构调整:2005年,腾讯通过BU(Business Unit)事业部制,从单一社交产品变为一站式生活平台,距腾讯成立7年;又过去7年,2012年,腾讯通过BG(Business Group)事业群制,从PC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升级。
最近5年,变革周期陡然缩短,2018年9月,腾讯重组整合原有七大事业群,宣布“扎根消费互联网,拥抱产业互联网”,开始投身To B业务,明确表态“不只是要专注眼前的业务,更要立足于长远发展。战略升级的同时,腾讯将继续加强前沿科技的研发。”
仅仅3年之后,腾讯在2021年宣布第四次战略升级,将“推动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加入核心战略,成立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SSV), 并启动了共同富裕专项计划。
从腾讯三季报及近期公司信息来看,“产业互联网”、“前沿科技研发”和“社会价值”始终是战略重点。
“金融科技与企业服务收入520亿元,同比增长16%,占总营收的34%。To B 业务持续成为腾讯主要增长引擎和收入基本盘。“——腾讯三季报媒体报道
“三家中国科技企业进入前十,其中腾讯以26980件专利有效量位居榜首。”——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下一代互联网关键技术专利分析》
“我们不仅致力于将领先的人工智能能力定位为自身业务发展的倍增器,也让其为我们的企业客户,乃至整个社会创造价值。”——腾讯2023年三季报马化腾引言
战略方向既定,跑的就是一场持久的马拉松,短期商业波动和外界评价便不再那么重要,腾讯也因此显得从容,甚至“佛系”。今年上半年中文“百模大战“,腾讯也曾被质疑”为什么不着急”。马化腾的回应是:“对于工业革命来讲,早一个月把电灯泡拿出来,在长的时间跨度上来看是不那么重要的。关键还是要把底层的算法、算力和数据扎扎实实做好,而且更关键的是场景落地,目前(我们)还在做一些思考。”此后,腾讯按部就班地推出混元大模型,专注产业场景。
战略定力要有底气支撑:面对市场压力和行业竞争,腾讯几乎是目前唯一一家收入和利润都能保持稳健增长的大公司。财报显示,最近三个季度,腾讯的收入增长都在10%以上,而利润增长都在30%左右,2023年第三季度甚至达到了39%。
数据来源:腾讯财报,其中利润为“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本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盈利”。
这样的成绩,并非简单的“降本增效”就能做到。其中隐含的逻辑是,腾讯一直在中国互联网的上游。
互联网曾经流传张一鸣多年前说的一句话,体现了他对行业的深刻洞察:“我们和百度的交集,只会在非常短暂的时间,因为搜索引擎不在信息流的上游。”媒体的解读是:上游对下游,能够形成降维打击。互联网的最上游,是社交,因此雄心勃勃的字节跳动,必然会进军社交,头腾必有一战。
当时谁也没有意料到,多年后,字节跳动以降维打击之势,扑向信息流的下游——电商和本地生活,对原有的巨头形成了不小的挑战。而上游的社交,腾讯依然占据优势。
增长并非难事,每当腾讯从上游向下游释放能量时,总是能带来一波新的增长空间——视频号去年底被马化腾点名为“全厂的希望”,第三季度总播放量同比增长超过50%,广告收入环比增长显著,而金融科技与企业服务的收入增长,也有部分来自于视频号带货技术服务费的增长。三季报写道:“视频号和小游戏等新兴业务为我们贡献了高利润率的收入来源”。
不同的生态位,让腾讯有底气做更长期的战略思考和布局。与此同时,社交业务面对最广大的互联网用户,也要求腾讯每一步都必须更稳。不管是近年来腾讯多次主动回避或砍掉互联网贷款、数字藏品等争议业务,严格执行游戏未成年人保护,还是正在小心翼翼推进的微信生态商业化,都展现了腾讯并不愿意因为短期的商业压力涸泽而渔,更看重可持续发展的决心。
在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中,腾讯提到 “可持续发展”最多,这源于强烈的危机意识和自省意识。
“930变革”的背景,是消费互联网流量见顶,互联网进入存量博弈的“下半场”。腾讯意识到,产业互联网尽管投入周期长、难度高,但与用户连接深、需求大,对经济社会发展价值也大。马化腾在知乎发问:未来十年,哪些基础科学突破会影响互联网科技产业?产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融合创新,会带来哪些改变?腾讯总裁刘炽平则表示:“我们需要时刻保持清醒,充满危机意识和前瞻性,才能引领腾讯进入下一个时代。”
2021年提出“推动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时,马化腾在年刊中写道,“现在的行业盘整让我们有机会正视过去在快速发展中疏漏的问题,重新思考一个企业在社会中应该发挥的作用。”对于这个命题,他的回答是:“更好地利用和发挥我们现有的能力,把它们应用到更多更需要的场景中,为社会创造价值。”“为问题寻找答案,为能力寻找应用场景。”
两年之后,阿里新任CEO吴泳铭在2023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提出了类似观点——“阿里巴巴要成为一家服务全社会AI创新的、开放的科技平台企业。”
曾经鏖战不休的互联网公司,正在逐渐形成共识:仅仅有增长和商业成功并不足够,科技平台企业在承担和重塑部分社会基础功能的同时,必然要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无论是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还是促进消费、助力科技,均是科技平台企业需要主动面对的“必答题”,也是这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的OKR指标。
要完成这一OKR,既需要平台能力、产品能力和商业能力,更要有“产业互联网”、“社会价值创新”、“科技创新”等诸多抓手。
11月15日,在互联网“新王当立”的一片呼声中,刘炽平在三季报分析师电话会议中表示:“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互联网行业经历了结构性挑战,并导致了战略变革。一个重大的战略变化是,从不惜一切代价追求收入最大化,转向实现高质量和可持续的增长。”
他没有刻意提及埋藏在三季报中的一个数字:腾讯三季度研发开支同比增长9%,达到164.5亿元。据公开数据,腾讯自2018年以来累计研发投入已经超过2532亿元。
时代在变化,红利已消散,唯有“科技”、“产业”、“价值”,才是未来的一切增长之源。
>>>
充满激情的新时代,
充满挑战的新疆域,
与踔厉奋发的引领者,
卓尔不群的企业家,
一起开拓,
一起体验,
一起感悟,
共同打造更真品质,
共同实现更高价值,
共同见证商业航天更大的跨越!
——《太空与网络》,观察,记录,传播,引领。
>>>
·《卫星与网络》编辑委员会
高级顾问:王国玉、刘程、童旭东、相振华、王志义、杨烈
· 《卫星与网络》创始人:刘雨菲
· 《卫星与网络》副社长:袁鸿翼,王俊峰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