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专访|马原九子:行动起来,才能找到真的答案
PREFACE
-前言-
今年是马原九子老师在三士渡的第七年,她是一位兼具「理科生的客观量化思维」和「文科生的细腻情感及洞察力」的导师,高中时代就读于国内一线普高的她非常理解普高学生的心态和状态,丰富的TOEFL、SAT、ACT考试辅导经验也让她在帮助学生时更得心应手。
她拥有良好的结构化思维,推崇自主性的独立思考,面对如今越来越卷的留学环境,她启发学生去挖掘真实的兴趣和理想,她鼓励学生去找寻发自内心的驱动力,她引导学生去实现能够满足自我价值的追求,她一直都期待能和学生们共同成长。
01
「去找到你自己的niche」
🎬点击观看视频
马原九子导师采访视频(1)
Q:对于规划导师来说,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
马原老师:是要去挖掘学生的故事,再把他的故事和他的申请联系起来,才能够去打造一个比较有特点的人物形象,因为很多学生只是比较普通的规划,可能我们只会想到说,他主要要去申请的专业是什么,这个就会比较平面一些,另外英国和美国申请非常不一样的地方是,英国申请基本上只看学术层面,但美国其实是需要一个更加全面发展的个人,所以比较好的情况是你的academic theme和你的personal theme,有一个比较有机的结合。
Q:留学申请的专业选择,兴趣导向or就业导向?
马原老师:现在的留学环境和5年前相比,肯定是变得更卷了,所以也催生了一个叫做“曲线救国”的事情,我不是非常支持盲目去曲线救国,一是因为曲线救国也变得很卷,大家都卷曲线救国那些专业,导致这些专业也并不好申请;二是在考虑不同专业的申请难度的前提下,我认为还是要去做你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方向,才能够做出彩,如果说(单纯)为了申请,去走某一个方向,但你并不是特别感兴趣,很有可能你没办法全身心投入,做出来的效果也不会特别的好。
考虑就业肯定是需要的,但如果你对这个东西本身没有什么兴趣,将来去做一个没有什么兴趣的职业其实还是蛮suffer,所以我觉得还是要结合兴趣和就业形势综合去考量,找到你自己的那个niche。
Q:申请中家长和学生的想法有分歧,怎么办?
马原老师:如果说学生和家长有一些不同的想法,当然我们还是会尽量去(提出)一个能够满足双方的做法或者方案,比如说,学生想学某一个文科,家长觉得文科不好就业,一定要学个理工科,这个时候,我们也会和家长去科普在美国大学里读双专业是一个很普遍的事情,所以说学文或学理其实是可以兼得的。
另外我个人觉得,家长还是应该适当地去放手,到了高中这个阶段,学生其实也已经可以算作为一个年轻人了,这应该是他去开始独立做决定的一个阶段,他可能会犯错,但越晚犯错,成本是越高的,所以应该让他早一点学会独立做决定,哪怕是有一些错误,他也可以早一点去学习、去更快地成熟起来。
02
「行动起来,才能找到真的答案」
🎬点击观看视频
马原九子导师采访视频(2)
Q:分享一个令你印象深刻的学生?
马原老师:我去年带的一个学生成功升到了NYU Game Design(纽约大学游戏设计)专业,她刚开始是想申计算机专业,后来评估了一下她申计算机不是很有优势,因为她当时的托福分数只有100出头,在计算机方面也没有什么比赛奖项,而且她来(找我)的时候,也只剩下半年的时间了;这个学生她其实对于社会科学也有一定的兴趣,所以当时我们想(既然)她对社会科学有些兴趣,那就把统计和社科做一个结合,像量化社科这样的方向,但她后来找到我说,“老师,其实我还是一个理工科的学生,哪怕是量化社科这种以理科的方式去研究文科,我还是不感兴趣”。
之后我们就开始聊她其它的一些兴趣,聊到她喜欢游戏,正在玩“双人成行”,我自己恰好也玩过,她很喜欢这个游戏的背景故事:非常反stereotype(性别刻板印象)的一对夫妻,女性是事业有成的工程师,经常要出差、加班,收入也很高;而男性比较顾家,会带孩子,喜欢种花种草,她很喜欢这个背景设置,她觉得这是一个非常贴近日常生活的女强人角色,游戏里去塑造这样的角色是比较少见的。
另外对于性别平等,她也有自己的亲身体验,她来自山东,爸爸是特别传统的山东男性,她还有五个兄弟姐妹,其中四个是女生,还有一个弟弟,她能明显感受到爸爸的重男轻女,所以她对于“性别平等”(这样的议题)也比较感兴趣,她想做能够去更多传达这个方面的游戏,我就觉得,挺不错,是挺有想法的,不是仅仅喜欢玩游戏而已,而是跟她自身经历有一个链接点,是一个还蛮不错的潜在申请思路。
再加上她也有一些画画的基础,所以后面我们就一起定了去申请游戏专业,她把“反stereotype(反性别刻板印象)”作为她游戏作品集里最主要的理念,ED了NYU TISCH的游戏设计,然后被录取了。
Q:学生在申请阶段很迷茫,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马原老师:我觉得你会迷茫是因为,你对于你在纠结的这些选项,是不够了解的,所以这种时候,你待在原地继续想是很难想出来一个结果,最好的一个办法是:你勇于去尝试,你所想的这些方向你都迈出去一步、去尝试一下,看看是不是真的适合自己,你可能就有答案了。
有些时候可能比较难获得这样尝试的机会,或者说尝试成本比较高的话,那可以找到现在这个领域、在做这件事的人,去请教他的新手体验,这也是一个办法,总之就是不要只想,一定是要行动起来才能真的找到答案。
03
「要有自己的思考和理想」
🎬点击观看视频
马原九子导师采访视频(3)
Q:为什么给自己贴一个“温暖的机器”的标签?
马原老师:我之所以给自己贴这样的标签,是因为我很多时候在情感上还是会偏内敛一些,我的MBTI是INTP,平常会比较理性,我到现在都印象很深刻的是,上高中的时候我是在一所寄宿学校,我有一个平常每天会一起去食堂吃早饭、一起上课的室友,她还挺叛逆的,有段时间她离家出走,逃学了一个半月,后来回到学校上课,还是住在我们宿舍,理论上我和她关系还挺好的,但我当时也没有去跟她表达“你回来了,太好了呀”,或者是给她个拥抱之类的,我还是和以前一样每天和她一起去吃早饭、一起去上课。
后来有一次宿舍夜谈会,我问她会不会觉得我表现得比较冷漠,她说没有,相反我是她回来以后对待她的方式完全没有改变的很少数的几个人之一,所以我有些时候,可能行为方式是上会比较机械一点,但其实我还是有一颗比较温暖的内心。
Q:分享一个对你来说比较重要的观念?
马原老师:要有自己的思考和理想。我比较有特点的地方是,对于任何事情,哪怕可能存在一个所谓的权威观点,我也不会人云亦云,我一定会有一个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再去吸取(权威观点)里面有用的一些点。
其实这点和大学申请很像,大学非常喜欢强调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维),像Sanford(斯坦福)学校,它非常重视intellectual vitality(思维活力),相反它不是那么看重一些标准化考试或者传统竞赛中里获得的奖项和成绩,它会更希望看见申请者自己有学习这个专业的热情,更希望看见申请者自己去探究这个领域,比如说去做研究,而且实际上如果真的想推动一个学科的进步,是必须要有critical thinking这个特质在的,不然可能就永远止步于一些已有的研究成果。
*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维,指一个人独立思考、质疑权威、辨别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intellectual vitality:思维活力、智识活力,指一个人接受新思想、积极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它是一种品质,包括好奇心、求知欲、学习的热情、探索世界的愿望。
「我希望不论如何你都是自信的,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不要拿自己的缺点去跟别人的优点比咯,展现出你的优点,你就是有魅力的。但从另一个方面讲,也要勇于挑战自己,适度走出舒适区,青春就是要冒险,就是要出挑!不然等老了的时候么?请拿出你的魄力吧。如果走了一些弯路,也请不要后悔,有得必有失,detour上的风景,也同样美好,请享受它们。」
------马原老师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