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跟你亲不亲,看说话方式就知道
作者 | 和小畏
编辑 | 张罐子
责编 | 陈沉沉
我发现,在亲子沟通这件事上,经常有一个两极分化的现象:
有的父母觉得易如反掌——
很多事情,跟孩子说一两次,他就能听懂,并且做得很好;
有的父母感慨难于登天——
说了上百次,孩子就是记不住、做不好,好像故意作对一样。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到底是别人家的孩子太听话,还是自家孩子太叛逆?
今天的文章,我们来剖析一下这个现象。
一遍就记住 VS 一百遍也记不住
我的来访者小宇,快被她家儿子搞疯了。
最近,她儿子特别爱吃垃圾食品。
她千叮万嘱,耐心地给儿子看各种专家的视频,告诉他这些东西会影响健康,不要吃那么多。
虽然儿子每次听完都点头表示明白,但没过几天,他就又开始偷吃零食,直接把小宇说的话抛到脑后。
更令小宇崩溃的是,类似的情况经常发生。
比如,她叮嘱儿子要按时完成作业、要刷完牙再睡觉、写字时腰板要挺直......
明明自己每次都是心平气和地讲,也说得有理有据,可他就是听不进去。
小宇很苦恼。
直到前段时间,侄女跳跳过来玩,在小宇家住了一星期。
虽然跳跳比儿子大八岁,但两人玩得非常融洽,经常一起看电视、聊游戏、说学校发生的趣事。
小宇还发现,儿子特别听跳跳的话。
周末的时候,大家一起去吃西餐。
儿子刚准备点薯条,跳跳随意说了句:
“油炸的东西要少吃,容易伤上火,不健康。”
他立马换成了其他比较健康的食物。
并且,从这次以后,他居然几乎不吃油炸食品了。
对此,小宇很好奇:
为什么我说了上百次,儿子都听不进去,怎么别人只说了一句,他就改了?
「关系」出了问题 ,讲再多也徒劳
很多父母都曾遇到过和小宇相似的经历:
明明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也反复讲了多次,可孩子始终听不进去。
其实,很多人都有一种惯性思维——
觉得只要我把道理说得清清楚楚,那么孩子就会接受。
因此,在和孩子沟通时,大多父母注重的是说话的正确性——
强调自己说的是对的、有依据的、为你好的。
然而,孩子真正看重的并不是道理,而是「关系」 。
关系好时,孩子对你的正面印象居多,认为你能理解Ta,也是值得信任的;
关系不好,孩子对你的负面印象居多,对你说的话会心存戒备,也不愿听从。
而这种「印象」的形成往往是感性的,孩子并不会因为父母说“我都是为了你好”,而立马对父母产生正面的看法。
Ta们会通过观察父母的言行、日常发生的事情,然后根据自身的感知,来判断对父母的印象。
当形成了负面的印象,并非所有孩子都会说出来,因为可能会被骂、可能不被理解。
于是Ta们会把不满藏在心理这时,再面对父母的教导时,孩子就会在行动上表现得不配合。
其实,类似的心理大人也会有。
比如我们讨厌工作上的某个同事/领导,哪怕对方说出有道理的话,或提出合理的要求,我们也会本能地感到抗拒,不想要配合。
而孩子的理性程度不及大人,所以更容易被自身的感性所左右。
于是,我们常常会观察到这样的现象——
不同的两个大人A和B,去给孩子讲同一个道理,可A讲了孩子不听,B讲了孩子就听进去了。
原因就在于孩子和A关系不好,和B关系更好。
小宇的儿子不听小宇的话,更愿意听表姐的话,也是出于这个原因。
所以,想要改善和孩子的沟通效率,关键并不在于去重复道理,而在于改善彼此的关系。
直面负面印象,看到孩子的情绪
好的亲子关系,就像是一条没有淤堵的通道,父母说的话,能够顺畅地抵达孩子的内心。
相反,当孩子对父母的负面印象越多,意味着孩子心里充斥着不满,这些积压的情绪,就如同堵塞在通道里的垃圾,沟通也因此变得费力。
这时,破局的关键,则在于:
化解负面印象,疏通积压的情绪,从而减少沟通阻碍。
具体我们可以试着和孩子谈以下3个话题:
“在你心目中,爸妈是怎样的人?”
“过去发生了什么事,让你对爸妈有这样的印象?”
“在那件事里,你的想法/心情是怎样的?”
这是帮助我们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钥匙,让Ta有机会表达出积压的情绪。
不过,3个问题看似简单,真正想要问出效果,其实并不容易,需要注意好以下3点:
1.不评判
首先,在第一个问题里,孩子很有可能说出让我们匪夷所思、或火冒三丈的「印象」。
有的父母可能会忍不住打断或反驳,觉得“你怎么可你这样说你爸妈?”
可一旦这样,孩子就会立马关上心门,沟通的淤堵便会继续残留着。
我们需要意识到:
当孩子的话越是出乎意料,也就越能说明,这些是Ta最真实的心里话。
这时,我们可以提醒自己:
无论孩子说出怎样的印象,一定是有原因的。
然后再问第二个问题。
2.不强迫
这个3个问题不必强迫孩子一次性回答完,因为有的亲子间过去的冲突太多、隔阂太深,并不适宜一下子谈得太深入。
有的孩子在面对问题时,并不会直接回答,可能支支吾吾、转移话题、或是拒绝回答。
其实,这些反应也在说明,孩子确实对父母心存戒备,有负面印象。
这时,家长可以不用强迫孩子马上给答案,而是可以温和地说:
“爸爸/妈妈是真的想知道这件事,如果你现在不想说或者没想好,都没关系,等你准备好了,我希望你能告诉我。”
其实,当父母能说出这句话时,孩子就会感受到尊重,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父母印象。
3.多听,不用急着改变
或许有父母会反问:
我们平时已经够辛苦了,还要去讨好这个小祖宗吗?
当然不是。
谈论这些,并不等同说孩子有任何不满,我们都要让步。
关键是创造一个空间,让孩子有机会去表达自己的情绪、不满,以及更深层的想法。
其实孩子心里清楚,父母并不会无底线的顺从Ta,
但是,当父母能够坐下来听Ta们的心声,这件事情本身就具有疗愈效果。
孩子也会通过这个过程感受到,父母并不是与Ta对立的。
在小宇的故事里,她后来通过询问得知,儿子认为她是个很强势的人,眼中只有对错,从不顾别人开不开心。
小宇也察觉到自己确实管得比较多。
不过她也表示,作为妈妈,自己不可能完全不管,但日后会注意,在管的同时,会试着多照顾一下孩子的感受。
其实,哪怕是一点点的改变,也是很好的。
好的教育,并不是父母一股脑地把自己认为对的东西塞给孩子。
而是通过沟通,来减轻孩子对父母的负面印象,改善亲子相处的氛围。
这时候,孩子才会更愿意接受父母的影响。
最好的关系:孩子自愿接受影响
看到这,相信你会开始体会到,最优质的教育其实并不在于大人讲过多少道理,而在于:
孩子是否愿意接受大人的影响。
先把关系处好了,一切沟通都会顺畅无比。
分享一段让我印象深刻的故事。
我的好友阿文是一名心理老师,有一次他接到任务,要给初中的孩子上青春期心理健康课。
按照以往的安排,这节课是告诉孩子不要早恋,因为影响学业,且年纪太小承担不了责任,建议长大再谈恋爱。
然而,这都只是大人们一厢情愿的想法,孩子也肯定听了很多次类似的教导。
阿文深知,如果还是讲这些,学生也只会表面上认同,然后该谈恋爱还是谈,只是不和大人说罢了。
于是,阿文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他放弃了传统的教材,而是分享了自己当年上学时的经历。
他坦言,虽然老师那时说不准早恋,但很多同学还是会偷偷传小纸条。
包括他自己也暗恋班上的女生,但对方学习很好,而自己却因为外形而非常自卑。
后来,为了有勇气和对方说话,他努力把成绩提升上去,也试着在体育课上出风头。
慢慢地,阿文变得自信起来,他敢和女孩说话了,两人没有在一起,倒是成了关系不错的朋友。
这段感情没有结果,但却让阿文变得更好,
他也告诉同学们,比起是否谈恋爱,其实自己更希望大家能够注重自身的成长。
那一节课,同学们听得格外入神,并且深切地感受到,老师和Ta们是站在同一边的。
自那以后,学生们但凡遇到什么困扰,都会愿意主动找阿文倾诉,寻求建议。
这时,孩子自愿接受大人的影响,教育工作也就水到渠成了。
写在最后
或许有的父母会觉得,做这些太麻烦了,还不如简单粗暴地去命令。
其实,当孩子还小时,我们确实可以用强硬的方式让Ta们服从。
可随着渐渐长大,孩子会越来越看重关系,面对于大人说的话,Ta们也会越来越有自己的想法。
这时,如果父母越强硬、糊弄,孩子就会越逆反。
《小王子》中有这样一句话:
“每个大人都曾是个孩子,虽然,只有少数人记得。”
我们不妨回忆自己小时候的内心世界——
虽然是孩子,但我们也不喜欢被大人糊弄,也渴望被理解、尊重。
哪个大人理解我,为我着想,自己一定是懂得判断的,然后才会情愿接受对方的教导。
好的教育,就是一个将心比心的过程,这条路上没有捷径、没有套路,只能靠真心。
⏰今晚18点,咨询师分享:
『内在匮乏的父母,如何疗愈自己』
✓如何给予孩子关注和支持
✓学习自我照顾和疗愈
✓减轻育儿压力和焦虑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