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毁掉一个人的,是思维惰性
内容来源:书籍《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
责编 | 若风 排版 | 五月
第 7871 篇深度好文:5368 字 | 14 分钟阅读
思维方式
笔记君说:
有这样一个问题:一位公安局长在路边同一位老人谈话,这时跑过来一位小孩,急促的对公安局长说:“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来了!”
老人问:“这孩子是你什么人?”公安局长说:“是我儿子。”
请你思考一下:这两个吵架的人和公安局长是什么关系?
这个问题,在100名被试者中只有两人答对。
后来对一个三口之家问这个问题,父母没答对,孩子却很快答了出来:“局长是个女的,吵架的一个是局长的丈夫,即孩子的爸爸;另一个是局长的爸爸,即孩子的爷爷。”
为什么那么多成年人对如此简单的问题解答反而不如孩子呢?
因为我们很容易陷入一种思维定势,按照成人的经验,公安局长应该是男的,从这个角度想,自然找不到答案;而小孩子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也就没有思维定势的限制,因而一下子就找到了正确答案。
回想一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也会陷入这样的思维定势,比如“这套方法在大厂试过,在小公司也行”、“长相凶的人,一般脾气都不好”……
而思维的改变,靠的是日常习惯的养成。史蒂芬·柯维认为,要想获得个人领域的成功,从依赖走向独立,需要具备三个习惯: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
一、积极主动:思维方式的改变
曾经历过死亡集中营的维克多·弗兰克尔,在出版《追寻生命的意义》一书后,提出:人性最根本的原则,即在刺激与回应之间,人有选择的自由。
由此发展出高效能人士在任何环境中都应具备的、首要的,也是最基本的习惯——“积极主动”。
积极主动不仅指行事的态度,还意味着为人一定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个人行为取决于自身的抉择,而不是外在的环境,人类应该有营造有利的外在环境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积极主动是人类的天性,即使生活受到了外界条件的制约,那也是因为我们有意或无意地选择了被外界条件控制,这种选择称为消极被动。
这样的人很容易被自然天气所影响,比如风和日丽的时候就兴高采烈;阴云密布的时候就无精打采。
而积极主动的人则心中自有一片天地,无论天气是阴雨绵绵还是晴空万里,都不会对他们产生影响。
积极主动的人理智胜于冲动,他们能够慎重思考,选定价值观并将其作为自己行为的内在动力;而消极被动的人则截然相反,他们感情用事,易受环境或条件作用的驱使。
如何检视自己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
第一,从语言上。
消极被动的人,言语中往往会暴露出推卸责任的意图,例如:
“我就是这样做事的。”我天生这样,这辈子改不掉了。
“他把我气疯了!”责任不在我,是外界因素控制了我的情绪。
“我根本没时间做。”又是外界因素——时间控制了我。
“要是我妻子能更耐心一点就好了。”别人的行为会影响我的效能。
“我只能这样做。”意味着迫于环境或他人。
经常说这类话的人,其本质就是推卸责任。我负不了责任,我无法自由选择回应的方式。
第二,从精力分配上。
每个人都有格外关注的问题,比如健康、子女、事业、工作等等,这些都可以被归入“关注圈”。关注圈内的事物,有些可以被掌控,有些则超出个人能力范围,前者可以被圈成一个较小的“影响圈”。
积极主动的人专注于“影响圈”,他们专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们的能量是积极的,能够使影响圈不断扩大,扩张和成长。
反之,消极被动的人则全神贯注于“关注圈”,紧盯他人弱点、环境问题以及超出个人能力范围的事情不放,结果越来越怨天尤人,并不断为自己的消极行为寻找借口。
错误的焦点产生了消极能量,再加上对力所能及的事情的忽略,就造成了影响圈日益缩小。
那么,如何让自己变成一个积极主动的人,从内而外发生改变?
第一,多用积极语言。
积极的人使用积极的语言:“我能”、“我要”、“我宁愿”等等。消极的人使用消极的语言:“但愿”、“我办不到”、“我不得不”、“要是”。
想想过去几周内,自己以消极方式做出回应的两三件事情。描述一下自己是怎么说的,并写在笔记本上。
现在,想想在同样情况下自己可以采取的几种积极的回应,也写在笔记本上。
并且,在下周记录自己的语言,看一下是更积极了,还是更消极了。
第二,采取主动。
写下接下来要面临的问题,并进行分类放入关注圈和影响圈。然后,从这两个圈子中选一个你本来打算在下周要做的事情,试着在影响圈内找出解决问题的第一个步骤,并付诸行动。
坚持一个月后,写下自己的影响圈有何变化。
二、以终为始:任何事都是两次创造而成
我们先来做一个思想实验:
你要去参加一位亲人的葬礼。你开车来到葬礼现场,亲朋好友已齐聚一堂,他们每个人都很沮丧。道路两旁放满了鲜花,远处飘着音乐。
你走到了道路的尽头。你抬头,看了看亲人的遗像。你大吃一惊。上面挂的居然是你的照片。
原来你参加的是自己的葬礼。你的亲朋好友,会逐个上台,追述你的一生。你也要作为发言人,与自己来一次灵魂对话。
现在请你仔细想想,你最想听到亲朋好友怎样的评价,而你又想对自己说些什么。
你的人格如何?
你为社会做出了什么贡献?
你是否是一个称职的丈夫、妻子、父母、子女?
当轮到你发言时,你看着棺木里的自己,略带遗憾的说:“如果还能重活一次,我会……我不会……”。
省略号部分,需要你认真思考。
每个人的答案都会不同,这种以终为始的方式,能够让你知道,哪些事对你很重要,但却常常被你忽略。
“以终为始”的一个原则基础是“任何事都是两次创造而成”。我们做任何事都是先在头脑中构思,即智力上的或第一次的创造,然后付诸实践,即体力上的或第二次的创造。
以建筑为例,在拿起工具建造之前,必须先有详尽的设计图,而绘出设计图之前, 须先在脑中构思每一个细节,有了设计图,然后有施工计划,这样按部就班,才能完成建筑,即使设计稍有缺失,弥补起来,可能就事倍功半。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第二次的创造,或者是自己主动设计的,或者是外部环境、他人安排、旧有习惯限定的。
自我意识、良知和想象力这些人类的独特天赋让我们能够审视各种第一次的创造,并掌控自己的那一部分,即自己写自己的剧本,换句话说习惯一(积级主动)谈的是“你是创造者”,习惯二(以终为始)谈的是“第一次创造”。
很多人之所以陷入迷茫、焦虑,就是没有主动设计自己的终点,即人生目标,所有的行为都是随波逐流,一旦遇到大变故,比如裁员,就会失去方向和支柱。
然后就会出现这些情况:看剧打游戏,但事后又会愧疚浪费了时间;坐下看书时,又总是心不在焉。
如何才能找到人生目标,掌握人生方向?
第一,检查你的愿景。
用30分钟,先回答以下6个问题:
我现在的生活状况如何?它是否让我快乐?我是否有成就感?
是什么在一直吸引着我?它是否与我目前正在做的事情有所不同?
我少年时想做的是什么?这些事情仍然给我带来满足感吗?我目前是在做着其中的一些事情吗?
目前最让我感兴趣的是什么?
最让我的灵魂感到满足的是什么?
我做什么事情最擅长?我的显著特点和优势是什么?
第二,制定一份个人使命宣言。
步骤1:对下面三个问题的回答一口气写下来,不要停顿,这不是定稿,目的是把自己的想法写在纸上。
① 确定一个对你的生活有积极影响的人。你最赞赏这个人的什么品质?你从这个人那里学到了什么品质?
② 设想现在已是20年后,你已经达成了自己所希望的所有成就。你的成就清单是什么?你想拥有什么?你想成为怎样的人?你想成就怎样的事业?
③ 请确定,目前对你最重要的是什么?
步骤2:放松一下现在深呼吸一下,然后放松下来。把你写的放在一边,走开几分钟。
步骤3:整理你的思绪回顾你所写的,圈出你想列入自己使命宣言的关键想法、语句和词语。
步骤4:写出初稿。一周内随身带着这个初稿,每天写下备注或根据需要加以增删。
步骤5:写出你的使命宣言的定稿,放在一个便于随时翻阅的地方。
步骤6:定期检查并加以评估,每个月问自己下列问题:
我是否觉得这个使命宣言代表了最佳的自我?
当我回顾这个使命宣言的时候是否感到有了方向、目标、挑战和动力?
我的生活是否遵从了这个使命宣言中的理想和价值观?
三、要事第一:永远去做那件重要的事
通过以终为始的思考,我们已经完成了第一次创造。而第二次的创造或者体力上的创造的习惯,要求我们运用独立意志努力实现一个目标,即以原则为基础安排人生。
《成功的普遍共性》一文的作者格雷一直致力于研究所有成功人士身上普遍存在的共性。
他发现成功的决定因素并非辛勤的工作、出众的运气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虽然这些因素对于一个人的成功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但是都比不上另外一个更加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习惯三“要事第一”。
格雷说:“成功者能为失败者所不能为,纵使并非心甘情愿,但为了理想与目标,仍可以凭毅力克服心理障碍。”
克服这种心理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和使命,要有习惯二中所明确的人生方向和价值观,内心要有燃烧的激情,让自己对所有其他不相关的事情大声说“不”。
具体要怎么做呢?
关键不在于时间管理,而在于个人管理。与其着重于时间与事务的安排,不如把重心放在维持产出与产能的平衡上。
从本质上看,我们对时间的使用方式不外乎以下四种。
这张表告诉我们,紧迫意味着必须立即处理,比方电话铃响了,尽管你正忙得焦头烂额,也不得不放下手边工作去接听。
紧迫之事通常都显而易见,推拖不得;也可能较讨好、有趣,却不一定很重要。
在时间管理矩阵中,第一类事务既紧迫又重要,需要立即处理,通常被称为“危机”或“问题”。对某些人来说,这类事务会消耗掉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因为他们整天都在处理危机,满脑子都是问题,忙于应付各种紧迫任务。
如果你过分注重第一类事务,那么它们的范围就会变得越来越大,最终占据你全部的时间和精力。这就像是冲浪一样,来了一个大问题,把你从冲浪板上打到水里,你好不容易重新爬上去,但是下一个问题又来了,于是你又重重地摔了下来。
有些人每天都在应付各种各样的问题,疲于奔命,因此只能借助第四类既不重要也不紧迫的事务来逃避现实,稍微放松一下。
在这些人的时间管理矩阵中,他们把90%的时间花在第一类事务上,而余下的10%中的大部分则用在第四类事务上,用在第二和第三类事务上的时间则少而又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就是大部分时间精力都用于处理危机的人所过的生活。
还有一些人将大部分时间花在紧迫但并不重要的第三类事务上,却自以为在致力于第一类事务。他们整天忙于应付一些自认为十分重要的紧急事件,殊不知紧迫之事往往只是别人的优先,对别人很重要,对自己就不一定了。
高效能人士总是避免陷入第三和第四类事务,因为不论是否紧迫,这些事情都是不重要的,他们还通过花费更多时间在第二类事务来减少第一类事务的数量。
他们明白,这类事虽然尚未迫在眉睫,但处理好这些事情,就能做到以20%的活动取得80%的成果。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做好个人管理,实现以第二类事务为中心的做事安排?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给出了四项关键步骤:
1.确认角色
作为一个个体,你有属于自己的各种角色。
你可以先写下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丈夫或妻子、父亲或母亲、儿子或女儿。然后再写下自己在工作中的角色,列举自己想要持续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做的一些事情。
你不必想得太复杂,只要考虑自己下一周的角色和任务,记下这七天时间里需要专注的领域即可。
2.选择目标
第二步就是思考下一个周计划中每一任务栏下你最想做的一两件要事,作为你选定的目标。
这些目标中一定要有几个第二类事务,最好让这些短期目标与使命宣言中的长期目标相关联。即使你还没有撰写个人使命宣言,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感觉来判断每个角色中哪些事情是比较重要的,并为每个角色确立一或两个目标。
3.安排进度
第三步是为每一项目标安排具体的实施时间。如果你的目标是起草自己的个人使命宣言,那就不妨在休息日安排两个小时专门做这件事情。
根据自己的信仰、生活方式、工作安排选择其他某个适当的时间是进行个人思考和制订个人成长计划(包括周计划)的理想时间,因为这时候你有充足的时间思考,反省,寻求灵感,并根据各项原则和价值观来审视自己的生活。
如果你给自己定的目标之一是通过锻炼,增强体质,那么就可以安排一周三到四天,每天一小时的锻炼,当然也可以安排一周七天,每天锻炼一个小时,以确保达到既定目标。
4.每日调整
使用这种以第二类事务为中心的周计划之后,你就会发现原来的每日计划变成了每日调整,即根据突发事件、人际关系的意外发展及崭新机会对每天的要务安排进行适当调整。
当你每天早晨审视自己一天的日程安排的时候,你会看到,由于内心的平衡,自己已经为角色和目标进行了合适的优先排序。这种日程安排是灵活的,是建立在自己对个人使命的认识的基础上的。
但是如果在为这些事务进行排序之前,不知道具体的事务同个人使命之间的关系,不清楚这些事务同人生各个领域的平衡之间的关系,那么优先排序只能是徒劳无益。
四、结语
无论现在是面临失业、降薪,还是其他人生难题。
我们要知道:若想改变现状,首先要改变自己;要改变自己,先要改变我们对问题的看法。
而习惯对我们的生活有极大的影响,因为它是一贯的,在不知不觉中,经年累月影响着我们的品德,暴露出我们的本性,左右着我们的成败。
只有做到积极主动的态度,以终为始的思考方式,以及要事第一的执行力,才能让我们对自己的人生越来越清晰,不再陷入迷茫和焦虑。
所以,让我们一同践行起来吧,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
分享、点赞、在看,3连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