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为止,不曾有谁给“爱”下过真正令人满意的定义,这就足以证明“爱”的神秘了。有人把爱分成许多种:肉体之爱、精神之爱、手足之爱、完美的爱、不完美的爱,等等。在此,我冒昧地给所有爱的种类,下一个相对完整的定义——尽管我深知这样的定义不可能完美无缺。我的定义是: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长期以来,人们对“爱”存在着各种荒谬的认识。最常见的误解,就是把男女恋爱,尤其是把“坠入情网”当成是爱,或者认为它至少是爱的一种表现。坠入情网的人,常常激情洋溢地表白:“我爱他(她)!”但其实,这只是一种主观的欲望而已。首先,坠入情网,通常会产生与性有关的欲望。众所周知,不管我们多么爱自己的孩子,都不可能与他们坠入情网。许多人都有关系密切的同性朋友,但除非有同性恋倾向,否则,决不会与其坠入情网。人们之所以坠入情网,是因为他们在意识和潜意识里有一种性的冲动。其次,坠入情网的“爱”不会持续太久,不管爱的对象是谁,早晚我们都会从情网的羁绊中爬出来。诚然,这不意味着我们不再爱对方,不再爱那个与我们坠入情网的人,但令人头晕目眩的恋情,终归有一天会彻底消失。这就如同美好的蜜月,迟早要归于结束,鲜艳的花朵,势必要枯萎凋零。在某种意义上,坠入情网是情感和心灵的一种退化。与心爱的人结合在一起,跟童年时与父母相伴的记忆彼此呼应,让我们仿佛又体验到幼年时无所不能的快感,又感觉到自己强大有力,似乎没有什么能阻止我们实现愿望。我们感觉爱无比强大,能够征服一切,前途无限光明。但我们没有意识到,这样的感觉是虚幻的,常常与现实脱节。这种感觉就像一个两岁大的幼儿,自认为能称霸世界一样不可理喻。残酷的现实,迟早会击溃两岁孩子的幻想,同样也会击溃我们的爱情之梦。日常的琐事和难题,会使我们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男人渴望性爱,女人却因心情不好而予以拒绝;女人想要看电影,男人却想留在家里看电视;男人想把钱存进银行,女人却想拿来买洗碗机;女人想谈谈自己的工作,男人却想谈谈他的工作。双方都惊讶而痛苦地意识到,自己其实并没有跟对方融为一体,彼此的欲望、爱好和想法都相去甚远,局面好像难以改变,差距好像无法缩短。于是,两人各自的自我界限重新合拢,又恢复成为两个不同的个体。幻觉破灭,就可能面临劳燕分飞的局面。毋容置疑,若想避免这种情形,两人就必须面对现实,学会真正的相知和相爱。我为什么要用“真正”两个字呢?我想强调的是,坠入情网并不是真正的爱,只不过是爱的一种幻觉而已。情侣只有在脱离情网之后,才能够真正相爱。真爱的基础不是恋爱,甚至没有恋爱的感觉,也无须以之为基础。我在开头给爱下了定义,根据定义可以确知,坠入情网算不上真正的爱,原因如下:坠入情网不是出于主观意愿,不是有计划、有意识的选择。很多时候,不管怀有怎样的期待,没有机遇和缘分,就永远无法体会到恋爱的感觉,爱的情网,也不会为你张开;而有时候,它却有可能成为不速之客,不请自来。你完全可能爱上某个与你毫不相称的人,甚至因此而不愿承认对方身上的缺点,并对他(她)产生深深的依恋。与此同时,另一个各方面都很出色的人,值得你全身心去爱,但你却始终不能跟他/她坠入情网。成年人有时会以理性和原则作为约束,控制自己不顾一切的狂热行为——比如,心理医生可能对患者产生恋情,患者也可能不自觉地把情感寄托在医生身上,但是基于对患者的责任以及自己的身份,医生必须在情感和行为上有所约束,维持自我界限的完整性,不能不负责任地把患者当成恋爱对象。为此,他们甚至要忍受难以想象的痛苦,这是理性和感性较量的必然结果。另外,不管自我约束如何严格,你只能控制恋爱的进程,却无法创造出恋爱的感受。换言之,当恋爱的激情到来时,你可以凭借愿望和意志力来控制恋爱的激情,却不能凭空创造出激情。坠入情网并不是自我界限的扩展,而是自我界限部分地暂时性地崩溃。扩展自我界限需要付出足够的努力,坠入情网却无须努力。当最初的激情褪去时,自我界限必然恢复原状,留下的只有失落和幻灭,心灵绝不会因此成长。只有真正的爱,才能让自我界限得到扩展,让心灵得到成长和完善,而且不再恢复原状,这是坠入情网无法实现的结果。坠入情网虽然只是一种幻觉,但却可以骗过大部分世人,使人神魂颠倒。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这是因为坠入情网的感觉,跟真正的爱极为相似。真正的爱能够使人发生改变,在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扩展,而非纯粹的自我牺牲。所以,爱在某种意义上是自私的,最终追求的是自我完善。区别爱与非爱的关键不是自私或是无私,而是行为的目的。真爱的目的永远都是促进心智的成熟,出于其他目的的“爱”都不是真爱。爱是实际行动,是真正的付出。不少人声称自己富有爱心,充其量只是渴望爱的感觉,他们所做的事情并没有爱的成分,甚至还具有破坏性。真正有爱心的人,即使面对他不喜欢(甚至讨厌)的人,也能表现出爱的姿态,他们心中蕴藏的爱,才是真正的而非虚假的爱。由于真正的爱是一种扩展自我的体验,所以,它与自我界限密切相关。在爱的过程中,我们感觉自己的灵魂无限延伸,奔向心爱的对象。我们渴望给对方滋养,希望对方能够成长。被自我界限之外的对象吸引,促使我们产生冲动,想把激情乃至生命献给对方,心理学家把这种状态称之为“精神贯注”。我们贯注的对象,就是我们所爱的人或事物。倾心于自我界限以外的某个对象,就会使之占据我们的心灵。爱的感觉与精神贯注密不可分。后者是把情感与兴趣“贯注”到外在对象上,将其当成属于自己的一部分。精神贯注和真正的爱虽然容易混淆,但仍有显著区别。首先,精神贯注的对象,不一定是有生命的事物,因此就不见得具有心灵的感受。这对象可能是股票,也可能是珠宝,贯注的过程不见得以爱为出发点。其次,对某种事物产生精神贯注的人,未必会重视其心智的成熟。患有消极性依赖症的人,甚至害怕贯注的对象成长进步。第三,精神贯注可能与智慧和责任无关。在酒吧里初识的两个异性,可能在短时间内相互贯注。他们事前没有安排约会,没有做出过承诺,没有考虑过各自家庭的稳定性(这些显然要比性接触更重要),仅仅是追求性的暂时满足。最后一点是,精神贯注随时都有可能消失。性接触和性行为结束后,双方兴味索然,就会觉得对方毫无吸引力。换句话说,精神贯注的生命力极短,不可能长久维持。真正的爱,需要投入和奉献,需要付出全部的智慧和力量。要使爱的对象得到成长,就必须付出足够多的努力,不然爱的愿望就会落空。唯有真正的投入和奉献,才是实现爱的有效方式。患者跟医生建立“治疗同盟”,才能让人格得到健康成长。患者寻求心理治疗,是为了实现某种改变。他们必须信任医生,以求获得足够的力量和安全感。医生为了与患者建立“治疗同盟”,也必须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给予患者无微不至的关怀。医生未必有足够的耐心去长时间聆听患者的倾诉,但其职业性的奉献精神,却要求他们不论喜欢与否,都必须对患者的倾诉洗耳恭听。这种情形和婚姻极为类似:健康的婚姻和健康的治疗过程一样,双方都得做出适当的牺牲,把个人好恶暂且放在一旁,给予对方更多的关怀和照顾。只有当伴侣双方的求偶本能结束,走出初恋的幻觉,并愿意各自独处一段时间时,他们的爱才开始接受真正的检验。在心理治疗以及婚姻关系中,拥有健康情感的人,同样可能产生精神贯注。两个彼此真爱的人,即便有了稳定的婚姻关系,仍会彼此发生精神贯注,但其间更多的却是爱。精神贯注或坠入情网的感觉,会使爱具有更多的激情,带来更大的幸福感,但却不是爱所必需的。真正有爱的人,不可能单凭爱的感觉行事。真正的爱来自双方心灵的意愿,而不是一时冲动。真正的爱是自主的选择,无论爱的感觉是否存在,都要奉献出情感和智慧。时刻都有爱的感觉,诚然是一件好事,但爱能否持久,取决于我们是否有爱的意愿,是否有奉献精神。例如,我可能会遇见一个心仪的女人,我很想去爱她,但这么做就会毁掉我的婚姻,危及我的家庭,所以我会抑止这一想法,我会这样说:“我很想去爱你,可我不会这么做,因为我对妻子和家庭做过承诺。”同样,工作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我就不可能随便接收新患者,因为我对其他患者做过承诺,而且我的精力毕竟有限。爱的感觉也许是无限的,爱的火苗随时有可能在心头燃起,但是我们能够付出的爱是有限的,不能随意选择爱的对象。真正的爱不是忘乎所以,而是深思熟虑,是奉献全部身心的重大决定。把真正的爱与爱的感觉混为一谈,只能是自欺欺人。一个整天酗酒、不管妻儿的人,可能会眼含热泪对酒吧侍者倾诉:“我爱我的家人。”对子女置之不理的人,也可能以最具爱心的父母自居。这种虚假姿态其实不难理解:把“爱”挂在口头上,或只在脑海里去想象真正的爱,并以此作为爱的证据,这显然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而表现出爱的行动却相当困难。真正的爱,其价值在于始终如一的行动,这远远大于转瞬即逝的感觉或者精神贯注。真正的爱出自自我意愿,只能依靠实际行动来证明。“爱”与“非爱”的区别,正如善与恶的区别一样,有着客观的标准。
您喜欢原创油画插图吗?我们收藏的油画作品都是当今活跃的艺术家的原作,蓝袜子艺术空间诚意向您推荐,一幅画即可以照亮一个空间,再简陋的房间都会瞬间变得富有艺术气质。
加入蓝袜子艺术群,以令人惊喜的价格收藏原创艺术品。来吧,一起过有艺术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