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测!全年乘用车交付或超2100万辆,比亚迪、华为「忙促销」
随着2023年即将进入尾声,中国乘用车市场的年度答卷也即将揭晓。
根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1-10月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乘用车新车累计交付1672.94万辆,同比增长5.31%;预计全年同比增速在5%-6%区间,全年新车交付超2100万辆。
从规模来看,乘用车年度新车交付量将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在新能源汽车部分,2023年1-10月新车累计交付560.94万辆,同比增长40.73%,渗透率为33.53%,预计全年渗透率在35%左右。
在品牌车企新能源市场份额方面,2023年1-10月TOP10市场占有率进一步集中,从上年同期的70.12%,提升至75.99%;广汽(传祺+埃安)取代上汽通用五菱,进入前三。
理想汽车,则从去年的第10位快速提升至今年的第5位,理想、蔚来、小鹏作为三家新势力代表再次同时进入TOP10行列。
此外,比亚迪、华为(问界)作为两家代表性企业,前者从规模上继续稳居头把交椅;后者则是在今年走出前低后高的行情(10月份终于再次站上月度交付1万辆关口)。
上周,华为宣布,与长安汽车签署了《投资合作备忘录》,拟设立一家从事汽车智能系统及部件解决方案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公司,后者参与投资并开展战略合作。
按照计划,华为将把汽车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汽车智能座舱、智能汽车数字平台、智能车云、AR-HUD与智能车灯等业务全部注入上述公司,并主攻汽车智能系统及部件解决方案。
这意味着,华为智选模式(更名为鸿蒙智行)将在华为终端业务体系下,继续主攻乘用车终端业务。11月28日,华为第二个深度赋能品牌智界(与奇瑞合作)的首款车型S7将召开新车发布会。
同时,随着华为车BU业务的拆分,鸿蒙智行的合作车型,在智能化、电动化零部件部分,彻底变成了与母公司其他业务或者子公司的采购合作关系。
在这个背景下,不排除鸿蒙智行后续可能在上述采购中获得更合理的成本优势。这样有助于旗下合作车型增强价格竞争力。
按照上述华为拆分业务的公开信息显示,拟成立的子公司将基于市场化原则独立运作,立足中国、面向全球、服务产业。
而众所周知,此前,除了华为问界及部分Hi模式合作车型,华为车BU的部件业务,尤其是智驾和智舱核心部件,与其他车企的合作非常少。
按照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此前,仅有蔚来(毫米波雷达)、岚图(车身区域控制器)、飞凡(AR HUD)等少数合作案例。
此外,在智舱部分,考虑到外部供应商的供货经验与量产能力,华为此前也分别与弗迪、均胜电子、博泰车联网合作,推广鸿蒙操作系统。
这意味着,在汽车零部件行业追求规模效应的大背景下,华为车BU的降本压力不小。这也间接影响了鸿蒙智行合作车型的成本竞争力。
比如,不管是问界M5,还是最新发布的M7,华为的高阶智驾(HUAWEI ADS 2.0)系统都只是部分车型的标配(城区NOA还要单独收费)。
目前,华为ADS 1.0一次性购买32000元,订阅包年6400元,订阅包月640元;ADS 2.0高阶版一次性购买36000元、包年7200元、包月720元。
以新M7 MAX智驾版为例,代客泊车辅助、城区车道巡航辅助增强、城区智驾领航辅助为Max版本的智能驾驶服务软件收费功能项,这意味着,高阶版的费用,接近整车售价的10%。
为此,华为还祭出折扣策略,在今年11月1日-30日,新问界M7为大定用户提供15000元的选配权益,可直接抵扣ADS城区NCA功能。
截止今年10月底,问界的新车交付量仅排名新能源品牌的第21位,对于鸿蒙智行业务来说,压力山大。数据显示,1-10月,赛力斯(含问界)的产量仍同比下滑17.40%,销量同比下滑10.92%。
而对于比亚迪来说,也遭遇增长瓶颈。
数据显示,进入下半年,比亚迪在中国市场的乘用车交付量出现同比增速大幅下滑的困境。同时,月度环比增速也处于波动周期。
同时,二级市场也给出了反馈。数据显示,相比于今年2月的每股304.99元高位,截止今日收盘,比亚迪股价已经下滑31.51%。
11月1日,比亚迪官方微博宣布,推出“百万海洋感恩有礼”优惠活动:5款车型大降价,降价幅度从5000-1.8万元不等。此外,今年一系列冠军版(价位下探)车型的推出,也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下滑态势。
此前,在2023年上半年度业绩会上,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表示,比亚迪未来3至5年将会进行价格战,或在细分领域展开价格竞争。
而从车型销量来看,以今年1-9月数据为统计口径,20万元级别的比亚迪汉在内部的新车交付量排名从去年同期的第三位下滑至第五位。秦、宋、海豚、元等经济型车依然保持主力位置。
今年,比亚迪也陆续推出了多款高价位车型,包括腾势N7、仰望系列(百万元级别)等。不过,目前,定位30万元级别的腾势N7,销量堪忧。
而更为致命的是,从近几年整体新车交付数据来看,15万元以下市场的新车需求已经出现持续萎缩的势头。对于比亚迪来说,也来到了十字路口。
此外,进入2023年下半年,自主品牌开始全力出击15-25万元价位区间,多家厂商也陆续发布下一代智能电动车型。从近几年数据变化来看,这也将是传统燃油车与新能源车的最后战场。
这背后,也得益于智能化的全面升级。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中国智能电动市场渗透率从2018年的0.32%(占全部新能源车交付量)快速提升至2022年的41.84%,预计2023年这个数字将突破50%。
这意味着,在中国市场,智能电动(新能源+L2+智能座舱)赛道即将进入新的周期。这也被视为电动化之后,汽车行业最大的变革因素,甚至将决定未来市场格局的走向。
而对于比亚迪来说,需要尽快完成智能驾驶的自研交付;而华为(鸿蒙智行)则需要尽最大可能降低智能化上车成本,来备战残酷的价格竞争。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