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每年有超过2亿只动物被车撞死?这么做就能救它们!
提到人类对野生动物的伤害,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盗猎。然而,一些我们熟悉的日常也时刻威胁着动物们的生命,例如——汽车。
因路杀而死的动物|南京大学动物行为与保护实验室
随着道路网络的迅速扩张,汽车等交通工具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却也在无意中造成了许多动物的死亡。这种情况称为“路杀”(Roadkill),每年都数以亿计的动物因路杀而丧命。在全球各地,动物因与车辆碰撞而死亡的数量已超过了狩猎,路杀成为陆地脊椎动物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据估计,每年有超过3.4亿只鸟类在美国的道路上被撞死[2],相当于每12秒就有一只动物不幸遭遇车祸。在欧洲一些国家,更是有超过1/10的司机坦言,过去5年内曾撞到过动物。
中国也面临着严重的路杀问题。以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4年内就记录了3475只脊椎动物的路杀事件,平均每100公里有61.6只动物丧生。不过,我国对路杀的研究刚刚起步,过去的研究多集中在自然保护区等特定范围内。在路网更加密集的城市,路杀的情况会不会更加严重?
美国公路上一只被撞死的鹿|jjron / Wikimedia Commons
拓展阅读
人类对动物的伤害,不只是路杀,还有一些我们习惯的事物给动物们带来不可磨灭的伤害。
关注下方公众号,向果壳自然回复【鸟撞】,了解更多故事。
南京:每20公里就有一只受害者
不久前,南京大学动物行为与保护实验室的李忠秋课题组,以大型城市——南京为对象,调查高密度路网下的脊椎动物路杀的情况,填补了国内对城市路杀研究的空白[3]。
在为期一年的234次的调查中,研究人员在224公里的道路上共记录了293只遭遇路杀的动物,平均每20公里就有一只受害者。这些动物包括21个物种,其中家猫、狗、乌鸫和麻雀是4种最常被路杀的动物。
研究者发现,春夏季节是路杀的高峰期。这也是动物繁殖的季节,动物在寻找配偶的过程中可能需要更频繁地跨越道路,再加上新生儿的诞生,使得它们更容易遭遇路杀。
研究涵盖了车流量依次递减的国道、省道与县道,这些道路虽然车流量不同,但都成为了路杀的场所。研究还发现,动物路杀地点并非随机分布,而是集中分布在某些路段,这可能是动物通过道路的热点地区。
南京市动物路杀道路分布,黄色、绿色和蓝色分别为县道、省道和国道,红色三角则为发现路杀的地点|南京大学动物行为与保护实验室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南京近1万公里的道路交通路线,研究人员构建模型后发现,南京市每年因路杀死亡的鸟类和兽类数量为47万~61万。 根据交通运输部发布的最新《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国道、省道与县乡道里程分别为 37.54万公里、38.75 万公里和 190.25 万 公里;因此,以南京的情况推展到全国,每年可能有超过两亿只鸟类和哺乳动物因路杀死亡——这还不包括我国庞大的铁路系统。
比数据更严重
然而,这些数字仅是冰山一角。
尽管大型动物的路杀数量已经是天文数字,但那些在路上死亡的昆虫,它们更容易被我们忽略,数量却也更加庞大。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的Arnold van Vliet教授及其团队估计:每年,在全球 3600 万公里的道路上,因路杀而死亡的昆虫,达到了惊人的 228 万亿只[4]。
英国有项调查曾让司机在挡风玻璃上贴一块明信片大小的PVC薄膜,结果发现,汽车每行驶8公里就会有一只昆虫撞上薄膜|H Dragon / Flickr
路杀问题更不仅仅是一项统计数字,它不仅威胁着野生动物的种群,而且影响着生态平衡。
在路杀问题的背后,是人类的交通需求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对于生态系统来说,道路本身就是一个无形的障碍。除了直接的路杀,道路交通的不断扩张还引发了生态系统的破碎化——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被道路切割成碎片,野生动物难以跨越道路迁徙,难以寻找食物和配偶。这减少了不同种群之间的互通,削弱了生态系统的韧性,增加了物种灭绝的风险。
另一方面,我们调查到的路杀数据,仅仅是因为路杀而死亡的动物,而非动物与车辆碰撞的次数——有时候,被车辆撞到的动物并不会立即死亡,它们会带着受伤的身体跑开,没被研究人员发现,却可能终身都要忍受疼痛和残疾。
被汽车碾压过的松鼠|Pixabay
我们能做什么
对于路杀,我们能做些什么吗?最简单粗暴的解决方案也许是停止修建道路,但这显然不现实。相对可行的办法是:在修建道路时,尽量避开动物通过道路的热点区域。这需要政策的制定和规范,而政策则需要更多、更全面、更高质量的数据作为支撑。因此,我们迫切需要收集更多关于路杀事件和动物死亡率的数据,以确定哪些地方是动物通过道路的热点区域。
由于动物路杀的数据监测需要庞大的时间、资金和精力成本,公民科学项目(citizen science project)可能是更加可行的办法——任何人都可以成为这些项目的志愿者,他们记录和报告自己发现的动物道路死亡事件,从而为研究项目提供大量的数据。
如中国台湾的台湾动物路杀观察网,就是一个基于公民科学的道路死亡数据库。这个数据库对所有公民开放,任何人在野外遇见因路杀而死亡的动物时,都可以拍下照片,并在APP中将照片、日期及经纬度等各项资讯上传到资料库中;如果可能的话,还可以将动物尸体寄送至生物保育中心。这种全民参与的方式,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和解决路杀问题。
在台湾动物路杀观察网(Taiwan Roadkill Observation Network,简称 TaiRON)上,还可以查询到最近30天的记录情况|roadkill.tw
“曾几何时,大部分事物都是自然的,用一条公路将几个城镇连接起来,这就是当时的走廊。现在,大多数事物都是人类的,我们需要用自然走廊来连接自然和栖息地的碎片。”
——米奇·弗里德曼(Mitch Friedman),西北保护组织
为了减少道路对野生动物的伤害,越来越多的地区采取了创新的生态工程措施。最好的方式也许是为动物修建通过的“走廊”。
例如,加拿大的班夫国家公园(Banff National Park),为了帮助动物安全穿越道路,修建了24条专门的动物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这些通道被设计成模拟野生动物的自然栖息地,吸引动物穿越。结果非常有效:这类走廊消除了公园内80%的路杀事件。
班夫国家公园为动物建立的过街天桥|Ross MacDonald/Banff National Park
提高公众对路杀问题的意识也至关重要。在加拿大,一家名为“Wildsight”的非营利组织通过举办野生动物教育活动和制作宣传资料,帮助公众了解如何在野外开车时避免路杀事件。这种教育活动有助于改变人们的行为,减少对野生动物的伤害。
科技也为减少路杀提供了新的工具。荷兰不仅在道路的基础上建立了生态廊道,一方面供野生动物安全地穿越,另一方面也为人类提供了观赏和研究的机会;而且在道路的其他区域也采用了红外相机和传感器技术,实时监测动物在道路上的活动——一旦检测到动物,系统会自动触发警示标志,提醒驾驶员减速。这种智能技术有望成为未来减少路杀事件的有效手段。
西藏公路旁野生动物通过警示牌|南京大学动物行为与保护实验室
这些例子,展示了全球各地如何通过创新方法和合作,努力减少道路对野生动物的伤害。通过生态工程、生态廊道、速度限制、公众教育和科技创新,我们可以改善道路与野生动物的相处关系,确保野生动物在道路上也能安全自由穿越。这不仅有助于保护野生动物,还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和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作者:于丛,李忠秋
编辑:麦麦
题图来源:jjron / Wikimedia Commons
Guokr
2023年人工智能不断取得突破,同时也促进了机器人的智能化,大模型技术不仅增强了机器人的认知智能,还将提升机器人交互和推理能力。今天下午17点,果壳直播间带你一起看看2023年,机器人在AI的加持下,都发展到了什么水平?我们的世界会像科幻电影和游戏中那样么?
本文来自果壳自然(ID:GuokrNature)
如需转载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