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后的第一个冬天,有些话不得不说
支原体笼罩、流感肆虐、合胞踢馆、新冠环伺......
疫情后的第一个冬天很不一样。上初一的大宝感染了支原体、甲流、合胞病毒,三合一叠加混合感染,高烧不退,咳嗽不断。去儿童医院就诊后,西医给开了三种药,其中一种西药,两种中成药。持续服用三天,不见任何效果,症状越来越重。后果断把两种中成药去掉,换成专治风寒入侵的另一种中成药后,效果是肉眼能看见地不断好转,逐渐退烧,退后未复,咳嗽渐少。
关于这件事,我思考了很久。大宝流清鼻涕、咽痒想咳、舌淡红并苔薄白,发烧时浑身寒颤,是典型的风寒所致,为什么儿童医院的西医要用不对症的中成药呢?而且对所有患儿几乎千篇一律全是这样的药。也难怪服药三天,无任何效果不说,病情反而越来越重。
中医是要辨证论治的,我不反对西医开中药,但最起码在给孩子问诊时要看一看舌苔,问一问症状,综合判断患儿是风寒型还是风热型吧,这样毫无辨证地一刀切用相同的中药,和撞大运有什么区别?撞上了,孩子幸运好得快,撞不上,孩子和家长就自认倒霉?
而现实却打脸又残酷,偏偏这波支原体感染以风寒型的居多。网上网下那么多家长抱怨这波感染病程尤其长,高烧不易退,退后长时间咳,难道和错误的用药没有关系?稍微有点中医药常识的人都知道,本来是风寒感冒,你非要用治风热的,后果会是什么?不言自明。
我国医疗服务的供给主体是西医,看看到处林立的西医院就知道。我不反对西医开中药,但却要有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条件就是要学中医、懂中医、培训考核合格后才能行。不然就乱了套,有病乱用药,最后遭殃的是无数的患者。
有很患儿家长给我留言,孩子感染后在西医院久治不愈,后来中医两剂汤药下去立竿见影。这样的家长是有智慧的,甚至在当下的环境,还需要一些魄力、一些勇敢。
疫情三年,所有人看到了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和博大精深。但疫情后,这样的优势并没有全面开花结果。我们唯一能看到的也感到欣慰的是,张伯礼院士关于中医药纳入中小学教材的建议被采纳。但光这样是远远不够的。
中医药纳入中小学教材,只是停留在“知”的层面上,更重要的是要知行合一,有病要能看上中医。而现实中,儿童看中医真的太难了。西医院没有专门的中医儿科不说,就连很多中医院都没有儿科中医就真的太不应该了。
无论儿科西医,还是儿科中医,归根结底是数量少,待遇太低,自负盈亏的医院儿科不赚钱,甚至亏损。持续多年长期的恶性循环,导致孩子看病越来越难。
对此,我有一个建议。希望全国所有二级以上的医院都能设立中医儿科,西医开中药必须学中医、懂中医,并学习培训考核合格,国家加大对儿科的财政投入,全面提升儿科医生的待遇,无论是西医儿科还是中医儿科。
请把这篇文章转给所有人看到
最后还想提醒大家:健康人生拒绝悲剧,请长按下方二维码,点击并关注龙域小卫(原三甲传真),每天锁定这里从阅读一篇有温度的医学科普开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