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当初没有选择留学,我还是现在的我吗?
如果当初没有选择留学,我还是现在的我吗
用这个问题去问身边的朋友,不管他们是回忆自己当年的经历,还是谈目送刚成年的孩子去海外的感受,都觉得这是老生常谈吧?但每次都总有很多心得可以分享。毕竟,留学生涯是每个有此经历的人刻骨铭心的记忆。
留学对工作带来的最大改变是进一步学到了被普遍认可的专业知识,提升了职业素养;而在个人成长上,除了毋庸置疑地提高了自理自立的生活能力,更重要的价值则是对世界的认知拓宽,在价值观更多元化的同时,也更加深了对一些原则的理解和坚持。
1.当可以依靠的外力或外物撤走的时候,恰恰是你新的自我更为完善的建立之时
Julia是在当年最风光的大厂摩托罗拉工作两年后,申请到去美国念MBA 的机会。她最大的感触是,在国内大学毕业后,你可以很舒服地做一个无关紧要的人,因为这是你的本乡本土本土,无论如何你都不会是一个一无所有的人,有父母同学,有一份工作,甚至有房子和自己的小家庭……
但是当你到异国求学,你可能就突然变得一无所有起来。短时间内举目无亲,学业和工作要重新开始,语言要重新磨砺。在异国强势的文化氛围中,你要show yourself, 要在课堂上言之有据。她记得在最初上MBA的时候,同组的外国同学都对她很排斥,因为她惧怕发言,被催得狠了,就面红耳赤急就章几句,在苛刻的外国人眼里,处处讲究value,你的存在,能给团队带来什么益处, 你的观点有什么过人之处,是对埋头苦读的中国学生的新课题。
那段经历带给Julia 最大的成长就是,从此她坚定了自己的价值观,那就是“能力说”,从前在国内的时候,她总是羡慕那些更乖巧爱笑的人,但留学生涯让她坚信,”所有尊重都是脚踏实地earn来的“,就像earn 这个单词的发音一样,本身就带着一股狠劲,一股置死地于后生的决心。在美国念MBA的过程,对她来说是一次脱胎换骨的粹炼。
Julia清晰地意识到,当你离开熟悉的舒适区和温柔乡,最迫切的,就是建立自己的Identity---融入一个新环境,对于多数苦读英语的中国留学生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在一众同等分数段进来的人中被识别出来。
毕业后,Julia在当地一家公司入职,两年后经历了公司的一次大裁员。部门中包括她有三个人,另外两人被裁掉了,只留下了她。这对在异国工作的她是一个极大的肯定,另外两名同事虽然也都是亚洲人,但都是在美国本土长大并接受教育的,而且在薪资上,Julia还是这三人中最高的,可以说从入职起到最后,她都是胜出的那一位。
几年后,因为先生的工作安排,Julia 打好行装,一起回到国内。她的海外留学和工作资历总能在她需要的时候,帮助她得到理想的offer, 更重要的是,在那之后的20年工作生涯中,历经数次裁员风波,但她永远是部门被留下的那一个。现在常有一种声音在说“海归”的就业发展空间越来越小,Julia的看法则是,真金不怕火炼,如果只想藉留学镀金,那肯定是不能持久的。
2.脱离惯性,一切皆有可能
欣燕成长在北大校园,父母是北大教授,自己是学霸,不负重望地考入北大生物系。本科毕业后,欣燕与清华毕业的先生一起去美国留学,她继续攻读到博士,也顺理成章地在美国安家。
40岁的时候,欣燕离开大学,转行去了金融公司。虽然从小学习能力强,已经在美国早早立足,但金融与原来的本行在专业和就业环境上的不同可以说是壁垒分明。一般人转工尚要经历长短不一的学习曲线,欣燕则等于要比别人经历更多条曲线的挑战。
留学已经是遥远的回忆,但至今欣燕仍记得出国前母亲的两件嘱托,一是冬天滑雪要注意安全,这样说的背景是,母亲当年在加州做访问学者,圣诞节假期后,眼见实验室的小年轻们断胳脯断脚地从滑雪圣地回来,挂着绷带继续做实验。
第二个嘱托是,将来生了孩子,即使托儿费超出工资也不许在家不上班。这是因为年轻时有一对伯克利大学退休教授业务给母亲做英语辅导,老教授一边教课,一边也了解了中国,尤其是中国职业女性知识分子的工作与生活状况。老教授盛赞单位的幼儿园,欣燕母亲当年并不理解,直到自己有了孩子,需要在各种百忙中平衡与救火的时候,才理解了老教授当年的感慨。
不过现在欧美国家0-3岁托儿所远比国内的比例高,让欣燕与她的同龄女性,能更加专心发展事业。
对于欣燕来说,中年转行,在国内基本是没有任何可能的。虽然留学的记忆已经远去,但它带来的没有顺理却依旧成章的人生经历却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3.新的思维方式的塑造令人快速成长与成熟
不管是留学潮刚兴起的90年代还是今天,去异国留学对个人的综合能力都是一个新的挑战。
虽然经济发展总体放缓甚至下行,欧美国家仍是一个相对高度发达的社会,比空降到一个丛林里生活容易多了,最不一样的地方,是国外的教育风格与国内的截然不同,即使是现在出国留学的孩子之前多数就读于国际学校,仍痛感国内的老师是追着你喂的填鸭式教育,再加上家长的协同合作效应,什么事都有人叮嘱800遍。
火焰博士留学北美,现在牛津大学作研究。在她看来,到了国外,首先需要自己为自己的学业负责,要自己判断轻重,规划时间,要思考学习应该多努力和到底能努力到什么程度。
此外还有生活琐事需要料理,宿舍不是统一的,每个人找房子的情况都不一样,办电话卡,办保险,买电脑,与校方的各种交涉,青年学生之前生活在一种万事有人料理的全自动化空间里,现在要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搞定大事小情,这是对一个成年人的综合能力的真实考验。
在这个过程中,新生也有机会观察到一个社会是怎么运转的。从前在熟悉家园中的位置和生活方式都不复存在,你要用新的方式切入到陌生的环境,面临的一个很大压力还包括创建新的朋友圈,在team里面一起协作的时候,能跟国外的同学一起协作,让国外的同学认可你,信任你可能跟他们一起并肩前行,这是一个认识到保护自己的堡垒解体而重新奠定基石的过程。
重塑自我的过程,虽有艰辛,但顺利度过后,也意味着成就感和自由。火焰博士回忆留学生活,最愉快的体验是一下因为高额奖学金而一下子经济独立了,体会到自己作主的自由的愉悦,而在学术上的最大财富是熟练掌握英语,从能生活到能工作,很年轻时就不再容易被文字媒体糊弄。
留学及在异国落地生根,也并不意味着与原来的成长与文化彻底隔绝。火焰博士与留学时的恋人结婚生子,工余以中文写作,不仅将爱人孩子养成中国胃,还出版了美食随笔散文集《味觉森林》,并在三联周刊开设专栏,她的文章挥洒自如,题目涉猎甚广,在微博上有24万粉丝。
在她看来,如果当初自己不留学的话,可能也还是会进入某个国内大学读博,然后比较早地在大学里找到教职。现在像火焰博士这样游弋于两种甚至多种文化的学者与精英越来越多。留学生涯丰富了他/她们的人生,也为认识他/她们的人,为规划自己的人生图景提供了更多一层空间。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