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戕害“二次元”?《涉海》cosplay争议始末
作者 | 春假
尘封四年,《涉过愤怒的海》(以下简称《涉海》)终于在11月25日上映,上映当天就拿下了1亿的票房,在冷档期表现亮眼,激活了沉寂已久的电影市场。
与优秀的商业成绩相对的,则是大众对于这部电影的评价两极化严重。有网友认为《涉海》这部电影在污名化cosplay,加深对coser和二次元的刻板印象。
曹保平导演曾在路演中作出了回应,称电影中所呈现的只是从老金的视角出发,对二次元的刻板印象,并非是电影想传达的本意,还呼吁家长试着了解二次元,理解年轻人的喜好。但是有些人依旧不买账,官博下的评论全是质疑的声音。
电影本来想要探讨家庭亲子关系,呼吁父母重视孩子的感受,不要盲目去爱,上映后观众所讨论的内容竟与影片内核毫不相关,舆论场风云诡谲,观众的关注点完全跑偏。
在二次元逐渐走进大众视野的当下,影视作品和二次元文化的融合应该怎么做才能保持二次元的本色,而不是拍出打着二次元名义在三次元世界为非作歹的情节。
二次元粉丝的愤怒,该由谁来负责?
影视剧中的二次元文化——是聚焦还是碰瓷?
电影中的二次元元素已经不是第一次引起争议了,2017年上映的电影《会痛的十七岁》就将二次元融入到了角色人设中,主角徐娇在当时作为cos文化的积极宣传者,安排一点二次元的内容也合情合理,但它实在过于生硬,课堂上看漫画的学渣人设也毫无创新可言。
作为一部国产青春片,它却毫无活力,剧情走向迷失。女主因为意外住院,出院的时候全班同学都为了欢迎她康复出院,全部cos成了漫画中的角色,用一个大合照的定格去收尾,仓促而生硬。
电影被诟病最多的是泛滥的青春疼痛剧情以及离谱的人物设定,相比于碰瓷二次元,影片本身的质量就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有些电影都是想当然往剧作中加入二次元的元素,以此作为噱头,吸引一些动漫迷、ACG爱好者,拉高电影票房。片方却没有想到,粗制滥造的cos妆造、虚浮的刻板印象会带来反噬,二次元爱好者们毫不买账。
《唐人街探案3》则将故事直接搬到日本,电影中有大量的二次元和动漫元素。角色人物直接空降进“秋叶原cos狂欢”大部队。
这种直接利用在地性与自身的喜剧元素是电影讨巧的地方,大众不会在意二次元在这里是否被正确地展现出来,日本加动漫就已经解释了一切。不需要主创出来解释,而是让文化本身自己说话,算是一种投机的做法。
《唐人街探案3》作为一部纯粹的商业片,也不会去使用奇怪的滤镜和镜头去追求创新的艺术表达,用强类型化与精致的文化包装来保证观众观影过程舒适才是它努力的方向。
除了万花筒式地展现以外,好的作品同样也离不开对二次元文化的尊重。漫改剧《棋魂》直接改编自日本同名漫画,剧集本土化做得十分出色,设定佳,情节张力十足,中二与喜剧元素相得益彰,重点是不魔改,与日方合作保证剧本节奏,踏踏实实做剧,实属不易。
近几年日系作品的改编的成功率很低,在大众都不看好漫改剧的时候,《棋魂》用踏实的心态完成了一次漂亮的逆袭,豆瓣评分也从最开始的7.3到后来的7.8,最终定格在8.6分,生动细腻的情感完全抓住了原漫画中二热血的内核,无补番门槛,故事看进去之后就会十分上头。
去年大火的剧集《开端》中也有一个二次元浓度很高的角色:卢·猫之使徒·哮喘征服者·被光选中的人·笛,同样受到大众的喜爱。
《开端》中的二次元是被运用到了剧情创作中,对于家庭矛盾与亲子关系都进行了讨论,而不是给人物硬贴上一个二次元爱好者的标签。
尽管在有限的篇幅内《开端》对于二次元文化的展现仍旧是保守的“动漫、手办、漫展”三件套,穿插一些中二台词,但cosplay、漫展、游戏等内容的丰富也使得ACG文化有了舒适的展现空间,传递了一个较正面的形象。
《闪光少女》作为当年的口碑爆款,在上影节上拿下五个奖项,也是精准打中了二次元群体的喜好。不只是动漫和cos爱好者,影片中的民乐和国风元素也是一大王牌。
在电影中可以看到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有机结合,对于二次元圈子的积极正向的描写,青春感与亚文化气息都是国产电影中不可多得的亮点。
电视剧版《闪光少女》是由周依然主演,值得注意的是,她同时也是《涉过愤怒的海》中金丽娜的扮演者。在两部作品中的形象变换巨大,可以看见她这几年在演技上的成长。
周依然在电影《涉海》宣发期间每天都会在微博上更新“娜娜日记”,诠释她对于人物与剧情的感悟。
越来越多的影视剧选择二次元这样一个切口,也是为了让作品看上去更加年轻,它们成为了年轻人表达自我和寻找归属感的重要载体,也为二次元文化在更广泛的人群中传播和普及提供了机会。
艺术创作总会有角度和倾向,电影从一开始就会想好,为了逐利,还是为了呈现当下二次元的生态。
影视剧中有关于日漫风的cos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则是一些新兴潮流娱乐,网游手游、剧本杀、密室逃脱、LOLITA、汉服……不断涌现的圈子都在瓜分着大众对于动漫的注意,被误解和无人在意哪个更加悲惨,恐怕一时间没人可以给出答案。
如果《涉海》是在刻意描写二次元的反面,以此作为卖点来吸引观众,那么粉丝当然有理由对这一块内容发怒。于是,粉丝开始“拷问”《涉海》,想要求个说法。
追问——《涉海》的“三宗罪”与cosplay的规则
我们首先要明确一点,什么是cosplay。
从广义上来说,Cosplay主要用于演绎神话传说、民间逸闻、节日故事、文艺作品等并以相应的服饰、道具和情报将演绎的角色和内容呈现出来。狭义上的Cosplay是指模仿、装扮虚拟世界的角色,通过服装和道具的搭配,加上化妆造型、身体语言等,来扮演成一个自己喜欢的角色,并要求忠于原著,做到形神俱似。
让我们来与现实做一个对照,深究一下《涉海》是在cos的哪一个步骤出现了问题。
为什么电影中出现二次元的戏份都是偏负面的描写?
最大的一点在于《涉海》不是一部以二次元为主题的影片,它没有承担向大众完整介绍这一文化发展的作用,观众是不会通过一部不是讲二次元的剧情电影去了解当下二次元的现状。
电影的宣发也没有往二次元上面靠,片中对于二次元的态度只是将其作为道具,用来推进剧情,补充故事信息,强化人物形象。
李苗苗家庭条件优渥,反社会人格,cosplay作为他的特质需要与这一人物形象相关联,如果正面来写就表现不出人物的跋扈与漠然。角色性格导致角色行为,而非行为塑造角色性格。
电影是缺憾的艺术,就是因为在有限的时间内无法将所有情节、人设、场面做到完美,它也无法让所有人满意。
为什么是二次元来“背锅”?
电影和原著在剧作上的设置是存在差异的,原著有娜娜去日本留学的桥段,提到了她喜欢漫画,却没有关于cosplay的描写,也没有娜娜和李苗苗在日本的生活过往。原著小说这两位年轻人的戏份较少,尤其是对于死者金丽娜的描写。
电影所聚焦的内核也与原著有所不同,回归到亲情和原生家庭上,而非凛冽凶残的“以命换命”。
如何让观众进入娜娜的世界,找到共情点?电影用流畅的电子乐穿插人物内心独白搭建起了她的留学生活,铁路、街道、鲤鱼旗、动漫、女仆餐厅……琳琅满目的日式新世界全变成了娜娜追寻“爱”的抓手,二次元不是必选项,它只是刚好处在了几个条件的交界处,日本、漫迷、留学生。
这不是金陨石单视角下的复仇之路,所有的闪回告诉着观众一个讯息——女儿的视角同样重要。
二次元成为了最优解,可以增添影片的最终成色,让它更加好看。
编剧在改编原著的时候加入了很多细节,来丰富这两个角色的个性,使得人物角色行为更加合理,例如两人在女仆餐厅的相遇,李苗苗的疯狂,金丽娜对于爱的渴求,都是为了使得逻辑与规则无序化,让观众进入一个不正常的世界中,完成一次探索活动。
与其说二次元背锅,倒不如说他们在日本的生活就是失序的。娜娜背负着原生家庭的伤痛,即使换个地方,也依旧会有伤疤,难以痊愈。
为什么是乌织这一对cp,《死神》这一动漫?
李苗苗和娜娜在电影中经常扮演的角色是《死神》里面的乌尔奇奥拉与井上织姬,乌尔奇奥拉对井上织姬的感情是复杂的。
电影中的角色与漫画本身的形象存在着一些出入,动漫中乌尔奇奥拉代表着死亡方式的虚无,在剧情的推进中体会到了心的存在,存在一条清晰的人物弧光,这个角色的深度也被原漫画精彩的情节展现出来了;李苗苗则是一个纯粹恶的化身,更像是伊藤润二笔下的偏执版的“双一”,恶作剧式的破坏造成无差别的伤害。
乌尔奇奥拉还曾经用“太阳”来比喻井上织姬,但这层关系在电影中并没有展现。如果用角色的原文本来解读电影肯定会出现很多差异,只是一种巧合,而非刻意的剧作安排。
目前来看,此次选择更像是为这对cp找点镜头的私心,用爱发电一下。
粉丝觉得两位明星的表现并没有将动漫角色演绎出色,不算是专业的cosplay,而是简单的套皮游戏。但在赶飞机的途中还去漫展出一次角色,李苗苗对二次元的热爱程度现实中可以做到的人也屈指可数了,二次元纯度不够却但浓度拉满。
厨子被重创,有些人还喜欢煽风点火,将小事化大;粉丝吐槽,乐子人看戏,普通观众一脸茫然,不知道也不关心影片中出现的是什么动漫角色,只记得一个半张的骨面具和被压瘪的哆啦A梦气球。
为了解决这一争议,《涉过愤怒的海》在宣发打出的“父母的爱是一场cosplay”非常成功地控制住了这一争议持续发酵。它不是一次纯针对二次元群体的行为,扩充释义使得这个cosplay更加普世也更加深刻。
这不是《涉海》遇到的最大的舆论危机,版权风险,女性主义批评,剧作逻辑混乱,营销诈骗……那些对于这部电影的指责才更加严重与致命。
被异化的百鬼夜行——谁才是没有爱的娜娜?
回到争议的本身,《涉过愤怒的海》是一部纯正的犯罪复仇电影,矛头直接指向的是家庭关系,而非cosplay与二次元。
《涉过愤怒的海》以金陨石的视角来找寻亡女的秘密,那些与记忆中女儿的形象大相径庭的cos照仿佛成为了导火索,也成为了老金复仇的航标。
老金在台风天坐在出租车上,呆滞地看着外面参与漫展的少男少女们,好像在看一群异类。这种光怪陆离在老金的眼中是cos的正常模式,他在找寻着“猎物”,那个伤害他女儿的混蛋。
这段戏整体风格就是偏压抑,天气加上人物心理的烘托,透过老金的眼睛看到的就是一群乌泱泱的百鬼夜行。没有生机,也没有快乐,只有疯狂与偏执。
这样子的拍摄手法,在部分观众看来就是在表现现实中二次元coser的刻板印象。本来二次元风评不怎么好,圈内努力经营的正面形象很容易就会被一些舆论损害,电影这么做在圈内人看来无疑雪上加霜。
近几年,社会中频频被爆出的民生新闻,老一辈人对于cosplay的态度仍旧固执己见,认为这是邪门歪道奇装异服,甚至还会对那些coser进行公共诋毁和辱骂。
国内漫展举办地如火如荼的时候,许多问题也会浮出水面:同人展沦为cos秀,福利姬事件,cos圈成卖肉圈,动漫鄙视链……二次元形成圈子之后继续细分化,不同爱好者的争斗、不同厨子间的争吵总让外人看起来有种“贵圈真乱”的感觉。
因为不了解,大众所产生的刻板印象变得根深蒂固,与电影中coser的形象完美契合。电影将参与漫展的人划分成了两个极端:一边是充满挑衅意味、肆意狂欢的“自由”,一边又是在金陨石追捕李苗苗时,无动于衷的麻木看客。《涉海》不是让大众看清二次元模样的放大镜,而是一种不假思索的臆想。这也是二次元粉丝们生气的地方,认为台风天这一大段戏就是在丑化了这个圈子的形象。
圈子从来都不是决定性因素,每个圈子都会有阴暗面,当光鲜的被端到台面上,那些隐藏在暗处的乱像是否就没有被讨论的价值?当然不是。
娜娜的日记视角又以一种快节奏的日式风格,来表现父女眼中世界的巨大差距,二次元是她快乐的源泉,是她寻找爱的方式。
导演本意是想展现两代人之间的观念割裂,故事背景在日本,二次元顺理成章成为了塑造角色的一个道具,这一点从剧作上来说是合情合理的。但将二次元中的cosplay单拎出来是否是最好的选择?漫画、影院、宅文化……二次元不光只有cosplay一面,唯独选择cosplay也是因为它足够惹眼。如果没有了cosplay,电影中关于漫展的戏份就需要全部删除,这肯定有悖于电影创作者们的想法。
放到舆论场里面,任何的镜头都可以被翻译成另外一种意思,这也与观众本身对于二次元的态度有关。
片方喊冤,二次元粉丝骂一骂也会被说“你们二刺螈就是很爱破防”。
激化的矛盾要如何化解与电影中讨论的亲子关系的母题形成了绝妙的互文,它值得更多的关注,但是很难找到一个解法。
在《涉海》受到部分二次元粉丝抨击的同时,他们自己也在被大众所审视。有多元的声音却没有多元化的环境,在这一点上,其实电影和那些二次元的粉丝也达成了共识——多认知,多理解,多包容。
有些人就像娜娜一样,在世界中心呼唤爱,却始终无法得到回复吧。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