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英国儿科急诊室的一夜

英国儿科急诊室的一夜

生活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文|孙欣

电话那头的接诊员说:“我认为你应该带孩子去医院儿科急诊。”

我放下电话,宝宝的精神已经好了一些,自己正抱着一本漫画在看。当时是晚上八点多,他刚刚呕吐了一场,吐的是清水,因为这是他当天吐的第三场,肚子里只有我刚喂的退烧药和水。我问他:头还疼吗?他说:还疼。

宝宝的头疼已经持续了三天,伴随着时断时续的发烧,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现象。英国国家医疗体系的指导是六个月以上的儿童发烧超过38度,就自行喂给退烧药(儿童剂量的扑热息痛或布洛芬),如果退烧药无效或发烧超过三天,或有呕吐,则约见家庭医生,由家庭医生面诊开药,再根据需要转诊大医院。

《疼痛难免》剧照

在英国,每搬家到一个新的地方,第一件事就是在附近的家庭医生诊所登记。但真到生病的时候能不能约上家庭医生,则需要运气。有些地方的家庭医生当天就能约到,有些地方则总是排到几天后。所以经常有人开玩笑,说等见到医生病已经好了。病情紧急当然不能这么等,必须直接去A&E ——“事故与紧急”室,也就是通称的急诊,如果需要救护车,可以打999。

这两年英国国家医疗系统不堪重负,反映在急诊上就是等待时间特别长,延误病情,甚至导致病人死亡。根据皇家紧急医疗学院的调查,在2022年,一百六十六万人在急诊等待了超过12小时才得到治疗。《卫报》报道,2022年,在急诊等待超过12小时而得不到医疗和床位而死亡的病例超过了二万三千人,511人在救护车到来之前离世。一位威尔士地方议员曾经透露,他72岁的岳父在家中摔倒,等了14小时救护车才到达,在急诊外面又等了7小时才得以入院。

《实习医生格蕾》剧照

为了减轻急诊的压力,英国国家医疗系统有另一个分诊电话111,这个电话的接诊员可以根据病人的症状作出判断是否需要去急诊。 当然111也不是完全靠谱,接诊员一般都是进行低级诊疗,无法进行深入判断。但总体来说,111 对有幼儿的家庭还是很有帮助,因为秋冬季节小孩频繁生病,家长最为焦心。儿童发烧如果伴随有疑似缺氧,意识模糊,肌肉僵直等症状,111会建议带孩子去急诊。这也是我在开头那段电话里,得到的建议。

说实话,我本以为孩子已经快好了,就像过往秋冬,在几种儿童中流行的病毒中感染一种病一场躺倒一天,我们二老轮流躺三天,完成一个循环。在刚送托儿所(一岁左右)到上小学前(四岁),儿童一年到头都拖着鼻涕。他们不仅自己拖鼻涕,还常常连累大人。孩子第一年上托儿所,我把少年时代的毛病都温习了一遍,从红眼病到扁桃体炎。我的同事则总是跟他儿子一起得中耳炎,在办公室像个老头儿一样,手掩在耳朵旁边才能听清别人说话。家长中流行的说法是:儿童都是大毒库,平时不带孩子的成年人,跟他们近距离接触后大概率会被放倒。在托儿所已经被儿童病毒锻炼过的小孩,进小学后身体健康不容易生病;没上过托儿所的孩子则在小学第一年开始经受病毒考验,时常缺课,导致成绩也落后。

《三十而已》剧照

因为孩子发烧伴随呕吐,有脑膜炎的风险,所以电话里的接诊员建议我们去医院。我看了一眼玩得不急不躁的孩子,有点犹豫要不要星期天晚上跑急诊,因为可以预见上急诊就可能要等几个小时。配偶已经动手在打包了,久病成医很有经验,带上预备呕吐的塑料袋,干湿巾,里外全身替换衣服,饼干,糖果,水壶,补液盐,大号充电宝,充电器,充电线,耳机,iPad,漫画。他说,你可以带上电脑,反正说不定要等一整夜。他说得有道理,所以我把电脑也装进了背包。出租车司机听说这个时候出门是因为孩子生病,表示同情;作为回报,我们反复表示一切都准备得很好,决不会让生病的孩子又拉又吐弄脏他的车。

《我的前半生》剧照

约翰·雷德克利夫医院是牛津地区的大医院,在全英排名第四。我的孩子在这里出生,体检打疫苗也回来过几次,不过都有预约,儿童急诊还是第一次来,而且是夜晚。大概晚上十点,我们排队登记了姓名,就去等候区坐下。诊区几乎坐满,八成都是一个妈妈带着一两个活蹦乱跳的孩子。一个孩子生病要上医院,另一个孩子不能独自留在家里,妈妈就只好两个都带出来。

好几个小孩都只穿着睡衣,有一两个甚至没穿鞋子,赤着脚,大概是从家里直接抱出来放进车,又从车里抱进医院。儿童急诊区有电视放儿童节目,还有许多玩具和书。几个小孩像在托儿所里一样,迅速成了玩伴,轮流去推喀啦喀啦响的转盘,咯咯大笑。孩子们在地上爬来爬去,甚至满地打滚,等于义务擦地。我暗暗叹息在医院这样呆一晚没病也传染上了,但谁都没有办法。疲惫的妈妈们没什么力气约束孩子,空气中好像有种默契,只要孩子们还有力气调皮捣蛋,就说明一切还好还好。在一屋子人中还坐着两个女警,全套制服,她们旁边是一个身量已成人的女孩,把面孔藏在兜帽的阴影中,不说不动。这里是儿童急诊,需要看医生的不会是警察,应该是那个女孩,她可能还没成年。

《周末父母》剧照

我们坐下半个小时左右,有护士来给宝宝量了体温,询问情况,说等下会拿退烧药来。又过了一小时,来了另一个护士喊名字,给了他一剂儿童布洛芬,一剂儿童扑热息痛,同时服下。夜越来越深,不再有新的家庭加入急诊,但也没有什么人离开。到了凌晨四五点的时候,最活泼的孩子也活泼不起来了,靠在妈妈身上睡觉。大玻璃窗后是护士站值班室,能看见护士来来去去,坐下喝一口水,说两句话,继续工作。牛津的护士至少三分之二都是南亚裔和非裔,医生也多半是移民,英国的公立医疗系统全靠移民撑着,在这里提供照护的总是深色皮肤的手。

凌晨六点多,我们终于等到了医生。医生是包着幞头的锡克人,很年轻。医生给宝宝量了体温心跳血压,我把宝宝这几天的病情发展又说了一遍:发烧,头痛,呕吐,以前很少发生。医生给听了心肺,测了肌张力,评估了头颈转动的灵活度,判定不是脑膜炎,我总算松了口气。然而宝宝肺里有锣音,说明有肺部感染,不必验血,开了五天的阿莫西林。医生跟他的上级讨论后,就给我们开了处方。这次急诊室之行熬了一夜,面见医生十分钟,得到了抗生素,不虚此行。

《良医》剧照

去年冬天到今年春天,英国儿童中流行链球菌A和猩红热,宝宝的学校也有好几例,全英儿童死亡48人。当时的医药危机是缺少抗生素,一个同事的孩子感染了链球菌A,全家人跑遍牛津城的药房都买不到药。儿童危重感染和死亡病例不断积累的压力,迫使医疗系统放弃了严格管控抗生素的方针。一个孩子确诊,医生会给家里别的孩子也开抗生素,作为“预防”。欧洲来的同事都在家乡想办法买抗生素带回来,以备不时之需。今年抗生素缺乏的危机算是过去了,买药不成问题。

拿到处方离开医院,已经过了七点。天色变白,世界渐渐忙碌起来。神经放松,酸痛的疲惫一下子压在眼皮上和肩膀上,赶也赶不走,甩也甩不掉。搭出租车回家,宝宝在车里睡着了,把他抱上床,略一收拾,全家人倒头睡到下午。

这一次急诊室之行排除了最坏的情况,得到了药物,已经是很理想的情况。吃了两天抗生素,宝宝绵延一月的咳嗽终于完全消失。不过我还是希望,在急诊室过夜短期内还是不要再来一次了。







排版:空豆 / 审核:然宁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转载请联系后台。

大家都在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除非快死人否则关门!”加拿大急诊室标语热众怒!省长:在查了美国的屠呦呦--诺贝尔奖获得者卡里科的美国梦【最新】寒流到!流感RSV住院部爆满!新生儿急诊室苦等8小时在中国儿科肺炎病例激增之际,俄亥俄州成为首个报告儿科肺炎病例上升的州,CDC表示,不必担心!吵翻天, 加拿大急诊室贴出告示: 除非你马上要死了, 不然不开门!惊爆!多伦多华人家长收信:学校出现传染病!急诊室关闭引争议:只救快死的人!爆满的儿科,脆弱的诊室罕见!华裔女子做个简单的过敏测试 没想到被送急诊室抢救【无语】加拿大急诊室关闭标识全网暴怒:我们只救快死的人《魅羽活佛》第353章 说唱之王人太多!加拿大急诊室爆满,平均等待床位时间已达22小时全网热议!加拿大急诊室招贴告示:“只救将死之人!”省长卫生部长急发声:没这回事!裴洪岗:儿科急诊激增,世界卫生组织专家说「免疫差」导致,我怎么看?“除非快死人否则关门!”加拿大急诊室标语热众怒!诊断了100个学渣后,美国儿科教授辟谣:世上没有懒孩子…多伦多84岁老人急诊室过夜后双臂严重淤青 家人报警寻求答案!新冠变体JN.1肆虐!加拿大多所医院急诊室入住率超200%,美国一些主要医院已恢复口罩令东湾Fremont公寓发生爆炸,疑似非法药物试验室!Kaiser关闭急诊室,恐有危险物质泄露~难以置信!国外84岁老太急诊室惨遭保安锁头,面部及双臂严重淤青,家人报警!男子半夜急诊,女儿陪同,说做尽了检查都没发现病因,急诊科医生一句话道破天机!难以置信!多伦多84岁老太急诊室惨遭保安锁头,面部及双臂严重淤青,家人报警!英国儿童性教育被批“太污”?!家长:我宁愿让孩子退学一年超130万人没见到医生就回家!加拿大急诊室成大问题!多伦多越来越多难民无家可归,流浪汉攻占各大医院!急诊室变避难所……全网暴怒!卑诗医院急诊室撤下标语:“我们只救快死的人...”哈尔滨一辆公交车直达急诊室?跪在平车上奋力施救的你,真帅!免费医疗就是个笑话?全网热议!加拿大急诊室招贴告示:“只救将死之人!”卫生部长急发声...【惊爆】多伦多华人家长收信:学校出现传染病!急诊室关闭引争议:只救快死的人![惊呆]难以置信!加拿大84岁老太急诊室惨遭保安锁头,面部及双臂严重淤青,家人报警!别不当回事!这3个常见物品是让孩子们进急诊室的罪魁祸首,家长们必须警惕!第三個奶頭大温这市遭熊"围攻" 家禽快被啃光!BC急诊室贴关闭通知:只救快死的人!美:与超级大国中俄过招家,女人修行的道场(加建中式厨房 – 4)“除非病人立即要死了 否则诊室关闭!”BC急诊室标语惹众怒!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