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都市人的最小庇护所
你有多久没有单纯地享受过声音了?或者说暂停为生活奔忙的脚步,只为了听一首曲子、一场对谈、一阵流水发出的咚咚声?
在人们生活的世界里,声音是随处可闻的存在。但大多数时候,我们更加在意的是速度与效率,至于声音,不过是一种沟通的工具,能传递信息就好了,谁会有时间来欣赏它?
然而声音能给予我们的远比想象中多。戴上耳机,它能带我们走出喧哗的生活,参加音乐节,它能带给我们无法被替代的现场享受——声音时刻陪伴在每一个人的身边,准备好将世界流淌到我们的耳朵。
01.
耳机,是随身携带的小世界
在各种艺术体验中,声音可能是最重要,同时又最容易被忽略的媒介之一。我们的日常生活是被各种声音围绕的,有些来自大自然,比如风吹过树叶的轻响,鸟儿清脆的啼鸣,还有猫咪踩过落叶与积雪,发出的吱呀声;有些则来自人类和他们的创造,人们聚在一起,交谈、歌唱、欢笑,在音乐中表达自我。
声音传递着信息,也交换着情绪,作为一种媒介,它是我们接触世界的一种方式。同时,声音也可以被看作一种景观(声音景观,soundscape),它能为我们搭建起一个无形的空间,塑造我们对周遭环境的感知。
比如近年来受到很多人喜爱的ASMR(自主感官经络反应,autonomous sensory meridian response)音频,人们听着下雨的滴答声,雪山脚下屋内柴火燃烧的滋滋声,体验着全身心的放松。这种在场感让人能够在想象中触达远方的世界。
然而在现代社会,生活常常是忙碌的,体会声音之美成了一件略显奢侈的事。更常见的情况是,我们被噪音包围,听到的是地铁里的嘈杂,车来车往的喧嚣,机器昼夜不停的轰鸣。快节奏的生活与工作,挤压了一切“沉浸”的机会,我们很难将自己从拥挤的人群里带出,从喧哗中暂时“消失”一会儿。
但科技的发展正在提供新的可能,声音也成为了一种可以随身“携带”的介质。只要一副耳机,将其与手机或电脑相连,打开播客、音乐类软件,作为听者的我们便能立即进入另一个空间,沉浸在独自的声音景观里,与周围的环境隔开。
在这个耳机内的小世界里,我们是中心,可以随心所欲地发散思维,让情绪得到充分地释放。这也可以解释这两年来播客的流行,与多年前的收音机相比,播客是通过耳机可以随时接触的工具,我们既能借此机会从繁忙中短暂抽离,建造个人的私密世界,同时,也能自由选择想要获取的信息。
地铁里的通勤不再是难熬的每日“受刑”,即便身处人群中,也能听到有人讲述与小猫之间相处的点滴,主播分享昨日看过的电影,以及那些来自大洋彼岸的探险……无需睁开双眼,仅凭耳朵,更大、更远的世界,或者更小、更具烟火气的附近,就能通过播客来到我们身边。这是普通人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最小单位的艺术与文化实践。
而同时,我们也收获了一种难以被替代的陪伴感。这种陪伴是无负担的,成本也很低,只要戴上耳机展开聆听,日常生活的烦恼与聒噪慢慢消散,随之而来的是那些由声音产生的情感共鸣——在他人的故事里,我们无比清晰地感受到,自己并不是独自一人。
02.
我们为什么需要好音乐?
声音的疗愈力既来自它的私密性,也来自它的公共性。比如音乐,我们既享受独自聆听的过程,也渴望与他人分享,共享同一种触动。
今年演出行业复苏,不同的音乐综艺重新回到大众的视野,大型音乐节、livehouse也一并成为热门活动。
人们渴望去现场,是因为现场带来的沉浸感最强烈,所有的声音都被直接传递到听众的耳中。置身其中能够感受不同乐器的层次与交叠,表演者的技巧和情绪也会毫无保留、不加粉饰地展露给听众。现场并不一定是完美的,也可能有分毫的失误或偏差,但它却是音乐最本真的样子,是最独一无二的体验。因此我们尊重现场,尊重歌唱者和演奏者,更尊重真实的声音表达。
现场更是这样一种场域,它联结了歌者、乐器与观众,将不同的个体置于同一种感性的审美之中,当音符回荡在空中,能够为观众带来最高级的审美享受。短暂的沉浸之外,音乐对人的内在作用,常常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产生。
BBC的文章指出,音乐对人的身心健康有帮助,在减低压力、孤独感方面都有效果。听到自己喜欢的歌心情会变好,相信是很多人都有的体验。我们甚至会在做某件重要的大事前,通过听歌放松自己。这是因为音乐能激活人类大脑中处理情绪的部分,好听的音乐可能让大脑释放多巴胺,我们因此感到愉悦。
现代的城市生活常常被快节奏所模糊,我们并没有太多余裕关照自己。在繁忙的日常里,音乐是为数不多的,唾手可得的疗愈。
《倒数时刻》
村上春树在《海边的卡夫卡》中写过一个关于音乐的桥段。卡车司机星野在一家吃茶店里偶然听到一段从未听过的古典乐,它让星野的内心安定了下来。此前,他为了陪主角中田而旷工,店里的音乐却让他感受到“自己在正确地方的真实感”。优美的《第七号钢琴三重奏》,帮助星野了解和思考自己,从而变得笃定。
村上春树着迷于音乐不是什么秘密。好的音乐的确可以抵达心灵的最深处,具备梳理内心的力量。音乐能塑造出一个只专注于当下的时空,进入音乐的世界也是暂时离开现实世界,回归内心的契机。
也正因为音乐带来的情感触动和审美享受是如此动人,人们才愿意为好的声音投入高额的成本。一张昂贵的音乐会门票,或是一套动辄几万元的音响设备,享受音乐的人从不会为好声音吝惜半分。
很多时候,经历过顶级的艺术体验,就难以回到“差不多”的世界去,就像我们看过1080P超清画面后,退回480P画质就会不适应。对于喜欢的音乐,追求更高的艺术质量和更细节化的体验是审美本能,正如古典乐乐评人焦元溥在《乐之本事》所说,“欣赏艺术,本身就是目的”。
《倒数时刻》
03.
好音乐应该配上好耳机
学者王德峰在《寻觅意义》中曾写,“当现代科技可以让我们把一个伟大的乐队和一个伟大的指挥家揣在口袋里的时候,这个宝库就向普通人开放了。每念及此,我总有一种幸福感。当我迈步在街头,我把柏林爱乐乐团放在口袋里,有时邀请卡拉扬,有时邀请切利比达克,所以,在这一点上,我要对现代科技表达一种感恩的心情,尽管我常常指出现代科技的异化作用。”
随着技术的进步,播放音频的设备已经变得越来越便携,近几年无线耳机成为主流。但是“剪”掉了耳机线的无线耳机,给更高的传输带来了阻碍,因此,无线耳机无法带来无损音质一直是行业痛点。对于消费者来说,享受到无线耳机带来的便捷,难免就要牺牲对于声音的追求,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为解决这个问题,华为依托长期扎根芯片、传输、编解码、发声单元和算法等多方面的技术研究,在华为FreeBuds Pro 3上为TWS耳机带来了先锋的超CD级全链路无损音质,更好的声音也成为了一件可以随时享受的事。
华为FreeBuds Pro 3耳机,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音乐是人听觉器官的主观反映,是人感性的认知与表达。华为不止于在声学技术上的创新与投入,更在思考希望将怎样的声音风格带给用户,由华为耳机所奏出的音符能够带给用户怎样的审美体验。
这一次,来自中央音乐学院的6位音乐家,深度参与到华为FreeBuds Pro 3的音效表现及曲风调测之中。在交流中,中央音乐学院的音乐家们一致认为,耳机是连通创作者、演奏者与听众之间的一道桥梁,最终的音乐呈现,无需画蛇添足,也无需修饰再造,还原真实,还原现场,就是最好的音乐风格。
借助各自专业领域表演所积累的超高听觉灵敏度与“原声”感知辨别能力,音乐家们在人耳感知域模块的产品听测调节中与华为技术团队深度沟通协作,不断优化听感体验。华为FreeBuds Pro 3以原声美学的表达方式,建立起一座连接音乐创作者与听者的无界桥梁,将“音乐厅现场”随时还原给大家。
11月23日,华为在中央音乐学院歌剧音乐厅举办了一场音乐会,中央音乐学院的音乐家们演绎了六首世界名曲。
本次音乐会还有一个特别环节,在现场演奏结束后,即刻邀请现场嘉宾佩戴FreeBuds Pro 3,重听对比《冬》第一乐章的预录制无损音频,深入感受耳机极致的音质还原能力。
f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冬》第一乐章,来自巴洛克时期意大利著名作曲家、小提琴家维瓦尔第最著名的音乐作品《四季》,其高难的音准、疯狂的速度与极端的力度变化对耳机的表现力提出非常大的挑战:还原全部细节、保持原始音色、呈现全频动态。
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副教授谢昊明领衔演绎《冬》第一乐章
事实证明,华为精益求精的成果是值得的。通过现场演奏与耳机收听效果的对比,听众深深领略到FreeBuds Pro 3原声美学的魅力。经过华为与中央音乐学院首席调音团的联合调测,高频频响平直、准确。超强解析力,带来开阔明朗的声场,由耳入心的结像,乐器定位分明、音色清晰可辨,临场感、空气感效果拉满,完美诠释该曲目丰富的层次感与明暗关系变化。
曲终音不散,华为将无损音频丰富饱满的音乐细节和原声美学的真实听感带到我们面前,让普通人能够随时随地享受一场“口袋里”的音乐盛宴。没有时空限制,无需艺术门槛,佩戴好华为FreeBuds Pro 3耳机的那一刻,艺术的享受已经开始了。
当声音最真实的样貌被还原,我们才真正沉浸地感受到这个世界。都市嘈杂,但声音能够疗愈人心,戴上华为FreeBuds Pro 3,原声的世界正在流淌进每一个人的耳朵。
从“声景”思考传播: 声音、空间与听觉感官文化|季凌霄
刘海龙《生活在媒介中:传播学100讲》
Five reasons why everyone should have music in their lives | Andy Smith, BBC
Why — and How — Music Moves Us | Pfizer
《乐之本事》| 焦元溥, 理想国
《焦享乐:焦元溥古典音乐入门指南》| 焦元溥,看理想
《寻觅意义》| 王德峰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