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当代新型孤儿:看着是三口之家,实际上没爸没妈

当代新型孤儿:看着是三口之家,实际上没爸没妈

教育



当下面这组新闻照片出现的时候,别说老外感到震惊,怀疑是AI合成图,我这个中国人都不敢相信。



知道中国家长能鸡善卷,但没成想,真就能到这种地步。


这是在呼吸道传染病肆虐的秋冬,发生在全国各地儿童输液区的真实场景。


先别瞠目,还有更夸张的:



其实要论惯孩子、护犊子,放眼全世界,中国家长都不带服输的。可论起对孩子心狠来,怎么中国家长也要一马当先呢?


更令我不齿的是各地方媒体甚至是官媒,对待这一现象的态度!


河南广播电视台发视频新闻,管这叫:轻伤不下火线



央视网发文评价,轻飘飘的一句:能理解家长,但不支持”。气得我想笑。说实话,这在我看来就跟“能理解家暴,但不支持”是差不多的离谱。


我发现他们是真的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也懒得管现在的教育理念究竟畸形到了什么地步。



#1

现在有很多孩子,其实是“新型孤儿”


无才姐有一句锐评:“现在的很多家长,已经忘记了父母真正的角色,变成了老师的助理,甚至是爪牙


父母的角色是什么?首先是照顾好孩子的生活,给予孩子情感上的支持。


养育养育,先谈抚养,再谈教育。


古代女人社会地位低下,没有受教育的机会,所以母亲的主要职责是“养”,陪伴,关爱孩子,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关注孩子的喜怒哀乐。


父亲的主要职责是“育”。而且这里的“育”更侧重于培养孩子的品行,和传道受业的老师也是有本质区别的。


孩子既可以感受到母亲的慈,又可以感受到父亲的严,总体来说是平衡的。


如今的家庭教育,父亲本来就缺席严重,母亲既要“养”,又要“育”,无法面面俱到,甚至会舍本逐末,不仅忽略了“养”,还把“育”等同于专业培训,一门心思只管学习。


可没有抚养只有教育,那就不是父母了,那是老师。


所以别看现在的很多孩子物质生活富足,但事实上,他们很少能够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他们是生活中只有老师的新型孤儿——老师是老师,母亲也是老师,至于父亲则直接在他们的成长历程里玩消失。


后果是什么?


北京大学的徐凯文教授,曾经做过一次关于大学生自杀危机的调查。


令人震惊的是,这项调查结果显示:教师这个职业,子女自杀率排在榜首,是第二名的四倍之多。




按理说,每天要面对形形色色孩子的教师父母,理应比其他职业的父母更擅长科学育儿,每年寒暑假还有大把的亲子时间,既不缺专业,又不缺陪伴,可为何自家孩子体验却如此“糟糕”?


在众多评论中,我观察到一点:很多父母都是“角色代入”的高手,很多时候,孩子自己都搞不清该叫他们“爸爸妈妈”,还是要尊称一声“老师”


教师回到家中,很难从自己的职业身份中脱离出来,迅速回归到父母的身份;他们的孩子上学见的是老师,回家见的也是老师,父母这个角色实际上是长期缺席的。


这就是为什么教师这个职业,子女成为学霸的概率最高,但子女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也是最高的。


在医学界,有个词叫“过度医疗”,比如一名癌症患者,原本可以活两年,可往往当手术、化疗、放疗、介入治疗、质子治疗等治疗手段多管齐下时,病人损伤了大量元气,结果只活了一年。


过度治疗,于患者而言,花费重金不说,治疗过程本身也极其痛苦。


同样,父母也存在“过度教育”的情况。


现在的很大一部分家长,虽然他们本职不是教师,但行的却是“教师助理” “家庭教师”之事。他们会用学习成绩衡量孩子的全部,而对孩子来说,面对一个长期缺席的父亲和一个只抓学习的母亲,心理负担是很严重的。


我们时常觉得现在的孩子好像特别容易抑郁,这不是现在的孩子就不如以前的孩子坚强,而是现在的父母往往比以前的父母更疯狂。



在一个过度教育、高度焦虑的家庭环境中,孩子们的精神不堪一击,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2

“课题分离”,每一位家长的必修课


阿德勒心理学提出过一个重要概念——“课题分离”,即父母要明白哪些是自己的人生课题,哪些是孩子的人生课题,有边界感,才不会形成痛苦的共生关系。


判断一个事是谁的课题,就看这件事最终所带来的结果由谁来承担。谁承担,就是谁的课题。


学习好或差的后果,显然是孩子本人承担。


很多家长此时会说:怎么不是我担着啊,孩子要是成绩不好,将来没出息,找工作买房子结婚,那还不都是我的事啊!


可正是这种 “我身上掉下来的肉我就要管他/她一辈子” “孩子是我的一切”,正是这种无边界的掌控欲,才会形成痛苦的共生关系。


孩子小你cos老师,抓学习抓分数;孩子大了你cos老板,对他/她的职业生涯指手画脚。就是不好好做父母,让大家都不得快乐。


你可以爱他/她一辈子,但不能真的管他/她一辈子。



再引申一点来看,课题分离做不好的父母,不仅仅是自身包揽了孩子的课题,可能也包括让孩子承担了父母的课题。


我曾看过一篇小红书日志:一位姑娘彻底跟她妈决裂了。因为这个妈,把自己一辈子受的委屈和不忿,统统倒苦水倒在了女儿身上。最后女儿受够了,看清了,也就远离了。


放在老早以前,我大概会很同情这个妈妈。她一定是在婚姻里过得很苦,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爱,导致她自己情感匮乏,所以也没有余力来爱孩子。


但这是从夫妻关系的角度看的。如果从母女关系的角度思考,很容易就觉察不对劲了。


她受的苦,来源于婚姻。婚后她成了家务总管,成了生孩子的容器、带孩子的保姆,从一个人变成一个工具。再碍于当时的社会风气,没能选择离婚,只能吞咽下苦涩,艰难喘息着。


到这里,她只是个受害者,被父权制下的婚姻伤害了。


但是向女儿大吐苦水,能释放她的愤怒,拯救她的人生吗?


很遗憾,不能。因为这是她自己的课题,不是她女儿的。


无论她对着女儿宣泄多少不满,掉多少眼泪,她的怨气仍然在那儿,丝毫未减。因为她未曾打到真正伤害她的人,试图通过伤害女儿这个更弱者来转移伤痛是起不了作用的。


从这里开始,她所做的选择将决定她以后的人生。


把自己的课题转嫁给女儿,她就正式从受害者变成了加害者。而这种身份的变换,是这位母亲自己经年累月完成的。


(影视剧中很典型的一幕,母亲把自己的课题转嫁给女儿)



所以真正做到课题分离也是不容易的。比如有的人在配偶那受气了,扭头就不给孩子好颜色,甚至会口不择言地道:“你看看你,孩子这些破毛病就是跟你学的!”那孩子无不无辜呢?


比如孩子考砸了,有的父母第一反应就是着急上火,嘴快的立马就数落上了:“这不都是做过的题吗,你最近有没有认真听讲!”需要修炼再修炼,才能意识到先管住嘴,去安慰孩子



#3

负性情绪,比流感的杀伤力还强


当然我们都知道,很多家长之所以在孩子的学习问题上永远做不好课题分离,也只是被无形的大手推着走,是被教育内卷裹挟的一粒沙而已。


前阵子我们编辑部的@羊羊 到学校捐赠书籍,中午,看到校门口有一群家长,拎着暖壶保温杯,都是准备给孩子喂药的。


他们就蹲在学校门口,把小杯子小碗小心翼翼地摆在地上,拿出药片,胶囊,冲剂,口服液,还有的算好了时间提前冲好药,一边吹凉一边等孩子。


那个场景,见者心酸。


孩子生病为啥不请假?你说家长忙吧,他们也是请了假到学校来喂药的……


老师说,哪怕已经屡次在班级群倡导家长,不要让孩子带病上学,但坚持带病上学的孩子还是有5个之多。就像这样,每天中午在校门口喂药,放学再去医院输液。



羊羊的儿子小V,有个同班同学,支原体肺炎住院了。他妈妈每天会发信息给她,请她帮忙把小V的课堂作业、课后习题都拍给她,她辅导孩子做。


这才一年级啊,孩子都肺炎住院了,她心里还挂着学习,生怕落下。


孩子咳得昏天黑地的,非得今天跟他掰扯那个气球是green还是blue吗?


羊羊坐标教育内卷大省江苏。


你说指望家长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自发地松弛下来吧,可能真的也很困难。


所以我们暂且放下这样“对不对”,就以最功利的角度去复盘,这样究竟“值不值”


你不就是想抓孩子学习吗?你不就是焦虑吗?你不就是要当“老师的助理”吗?好啊,不拦着你,问题是你这样的行动,真的有利于孩子学习吗?


疫情期间,我们曾经邀请到脑科学博士@竞一 在号上发表过一篇科普文章。文中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依据,即:青少年的脑发育特点,决定了他们对负性情绪的感受和调节,有别于成人。


青少年的大脑,负责情绪感知的相应脑区已经相对成熟,可以独立运行了;但他们负责调节情绪的脑区,却还远远没有成熟。




简单来说就是,他们的感知力已经和你这个大人差不多了,但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还远远比不上你。


一件在你看来只是有一点点小小压力的事、稍微克服克服就能解决的事,放到孩子的视角里,可能就会引发毁天灭地的情绪灾难。而这不是他们的错,这是青少年有别于成年人的大脑特性导致的,每个父母都应该理解并接受这一点。


要知道,情绪本质上是一种大脑用来趋利避害的手段,杏仁核所激发出来的强烈负性情绪,对我们的生存至关重要,它直接指示大脑判断形势,是“坚持”还是“逃避”,以保证我们能够生存下来。


为什么有的孩子会厌学、拖延症,那一定是因为他/她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不到快乐,负性情绪指使着大脑做出判断:“嘿!这事儿做起来老难受了!还记得你上次有多痛苦吗?别干!”


生病,是一个人负性情绪爆棚的时候。那时的人最脆弱,也最需要关爱。


成年人有个头疼脑热,如果被逼着上班加班,带病搬砖,也是要崩溃的,那不止是身体上的累和痛,当一个人的精神需求被漠视,只有身体被当成工具使用,那种尊严丧失的屈辱感和心理阴影面积,无法计算。


更何况是孩子。




如果这时候父母逼迫孩子学习,孩子会觉得父母在乎的只是成绩,一点也不在乎自己,非常容易崩溃。并且在潜意识里,还很容易把“学习”这件事,和“难受”这种感知绑定在一起!


在病中学习是多么让人为难?硬着头皮,扶着脑袋,浑身充满了无力感,喘息声很重,全身发冷,就像小针在一次次的扎。那种艰难,那种压力,那种缓慢的推进,这些都会成为孩子潜意识里对“学习”这件事的印象。


所以不管家长打着“为你好” “你以后就会感谢我了”的旗号想让孩子作出什么行动,都应该尊重并利用其生理学基础,而不是弃之不顾、与之对抗。只有像这样,才能更好地走向你预设的目标,否则,只能是事倍功半。


如果你不是这样的家长,但环境里却有这样的家长,那么请带着你的孩子远离他们。


毕竟,焦虑可能比流感的传染力还强。


我娃生病了,发烧,头疼,咳嗽,流鼻涕,没力气,吃药都压不住了,得输液才行,结果你们倒好,在输液的地方摆起了学习桌,一个赛着一个“上进”写作业,几个意思?还让不让人放松休息了?




我们老中人一向推崇励志故事,也总以这些事例教育女子。在一些“咬定青山不放松” “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思想烙印下,很容易把“带病带伤坚持学习奋斗”,看成一种值得称赞的优秀品质,会觉得这样的人意志坚定,应该作为榜样学习。反而如果因为感冒发热就在家里面休息,甚至是有些羞耻的事情。


我们当然真心尊重那些吃苦耐劳、奋发图强的先贤,但是“我想”是一回事儿,“你要”是另一回事。


苏秦拿锥子扎自己是励志,你拿锥子扎孩子可就是伤害了。


你扎苏秦也不行啊,励志只能自己来,只能由内在的驱动力推进。



我想,那些在医院写作业的孩子,或许真的很乖,没有抗拒,但他们内心真的是想要一边输液一边做题吗?


有人聆听他们的真实想法,给他们选择的权利吗?


或许很久以后,他们都不会记得在输液室里学到了什么知识,但他们会记得,笔尖落在纸上不只有沙沙声,还有输液管的滴答声。


他们会学会一件事:成绩比心情重要,成绩比身体重要,成绩比什么都重要,甚至比生命还重要。


那就太糟糕了。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赵建: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实际上是一场战前总动员恐怖!华人4口之家一夜间被灭门,孩子都不放过!房子到处是血,全身遭锤子重击…四口之家能领$244!明天发放无差别补贴:7个省的居民都能领到以实战经验"教学"她明面是家长,帮学生规划课程,实际上却是…加拿大华人自曝:四口之家住3500尺大房,活得不如乞丐!雷军:创业找人不是三顾茅庐,是三十次顾茅庐地铁站独特奇观蔚来全链智能工厂正式面向公众开放;京东方第6代新型半导体显示器件生产线预计2025年量产丨智能制造日报华人4口之家一夜间被灭门,孩子都不放过!房子到处是血,全身遭锤子重击…周末随笔2023露营( 六):OKA飙涨4.5%!加拿大这些食品明年要涨价:四口之家买菜多花$700![咋舌]加拿大女子诊所工作15年仍靠父母买房!欠债20万透支信用卡度日:“没爸妈只能当流浪汉”哪些事情听起来危险但实际上很安全?周末一个不留神走进了浓浓的秋色中太真实!海外华人泪奔:四口之家每年生活开支35万,过得却是乞丐生活!连衣服都舍不得买...国外女子诊所工作15年仍靠父母买房!欠债20万透支信用卡度日:“没爸妈只能当流浪汉”黄奇帆重磅演讲:看起来是问题,实际上是成果芒格:这些智慧实际上是常识留学生回国后的“报复性行为”,看着看着就哭了太真实!加拿大华人泪奔:四口之家每年生活开支35万,过得却是乞丐生活!连衣服都舍不得买...千万粉“完美家庭”网红离婚塌房!表面各种温馨和睦,实际上……钟薛高欠薪、遇坎?实际上多个冰淇淋品牌表现都难言乐观[哭了]加拿大华人自曝:四口之家住3500尺大房,活得不如乞丐!诺奖加持,量子点直显时代来临!利亚德携手Saphlux将诺奖技术带进下一代新型显示130㎡学区房大改造,成为充满温馨且极具艺术质感的三口之家!【居住榜样】北欧原木风,为四口之家打造的温馨空间有的人看起来穷,实际上也不富裕今日神图 | 你以为20年前的游戏,实际上……许多缓解鼻塞的药品实际上没有效果?如何正确选择合适的药品?来看看专家怎么说“南京3套房,名下5辆车”?他交往了40多名“女友”,骗了超200万!实际上他小学二年级辍学,曾大量借债……安省女子诊所工作15年仍靠父母买房!欠债20万透支信用卡度日:“没爸妈只能当流浪汉”不再信奉消费主义后,当代新职人如何分配钱包?哭了!加拿大华人自曝:四口之家住3500尺大房,活得不如乞丐!Blackburn公园越野跑比赛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