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一次,房子如何走向衰败
作者:子木团队
来源:子木聊房(zimuliaofang)
全文3621字,预计阅读需7分钟。
年底去几个城市转转,见了一些老朋友,各行各业的都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过去酒桌上,互联网、房地产、制造业喜欢互相掐架,互相看对方不顺眼。
今年呢,大家都握手言和了,既然大家都过得不咋地,还不如新仇旧怨一起了了,多喝几杯。
大家对明年还是有几分期许的,心怀光明,但同时也比较担心经济要与滞胀做斗争。
这句话听起来没错,但有两个错别字。
看了几个城市,跌得最厉害的是南京,很多地段房价已经跌回2016年了,应该是今年最惨的一个。
一个安徽老铁说,原来安徽老乡把南京当成老家,亲得狠,跑过去炒房,现在亏得连裤衩都不剩,转眼说这是坑京,都砸盘卖房了。
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成交还算可以,深圳和杭州还有红盘抢房的,不过抢的也都是倒挂盘,没有什么参考价值。
总之,优质的城市已经在筑底了,但怎么筑,筑完反弹,还是再掀开地板还有地窖,只能等接下来的政策和经济走向。
这段时间有买房意向的先以观望为主,多看看不着急,当然也不是完全不关注楼市,而是在这段时间多提高一下认知,把那些基础逻辑和概念每天花个几分钟学学,技多不压身。
下面是一些干货,分享给大家,比较适合刚读楼市的小白同学,觉得自己已经懂得差不多的,可以略过不看,文末点个赞就好。
以下为正文
最近,网易数读发了一组关于“中国小区衰败”的数据,引发业主共鸣。
据统计,目前中国居住家庭中,有65%以上的房子,建成于2010年以前。
如果按照网上“中国小区寿命只有10年”的说法,市面上大半小区已经走入衰败。
但是,如果你和我一样做过多年城市调研,看过千百个小区就会发现:
单以时间去考量“小区的衰败”,是很狭隘的。
我不止在一个城市见过,15年以上房龄的小区干净整洁,楼栋看不出年代感,而隔壁3-5年的次新房小区,垃圾乱堆草坪斑秃,眼瞅眼进入暮年。
其实房子和人一样,显不显老,取决于很多方面。
下面分享几个真实故事给大家,你就会明白什么样的房子、什么样的小区不容易衰败,而衰败速度也跟房价走势明显挂钩。
01 最初的选择
大概在2016年,我遇到了一名咨询买房的读者,叫小赵。
小赵是一个典型的80后沪飘,七八年前大学毕业,来上海打拼,赶上行业红利期,开了个规模不错的公司,跻身中产。
当时小赵准备买房结婚,虽然是首套房,但他不打算将就,诉求是保值增值,希望日后有机会置换个更好的房子。
对小赵的想法,我是非常支持的。
不过从未买过房的他,对手里资产的认知,以及对未来的规划,都比较“懵懂”。选房时自然很纠结。
我告诉他,有置换需求的房子,除了区位、配套等必须要考虑的因素,还要注意小区的“折旧速度“,关乎日后好不好出手。
其中一个很简单的判别方式,就是看外立面。
当时,小赵打算在周浦附近买房,有两个小区可以选择,一个是新中式风格,自带小庭院,一个是玻璃幕墙,公管绿化。
小赵看了样板房后,疯狂迷恋上了新中式,准确来说是看上了小庭院,想着以后自己种些花花草草,院子里养狗喝茶。
其实对于新中式,我是持保留态度的。
不是说新中式不好,而是好的新中式,建设要求太高,维护成本要比常规的商品房多很多。
比如外立面,大部分开发商都会用石色漆代替大理石,减少建设成本,短期可能看不出区别,但时间一长很容易老化。
同时,自管庭院非常考验业主的财力和精力,考虑到小区整体绿化情况,一家人有决心长期维护庭院,也远远不够。
但小赵最终没有听进去,按他的逻辑讲,叫不忘初衷,新中式更好看……
前段时间,小赵突然找到我,说当初提醒过的问题,都发生了。
房子外墙几年雨水冲刷,已经泛黄变色,庭院头几年还好,后来大部分业主都没耐心继续打理,到处都是枯枝败叶,赶上有人上肥料,整个小区恶臭弥漫.......
挂房子的时候,小赵也被中介浇了凉水:
同样的区位,因为小区环境问题,一平米的价格和另一个小区差了一大截。
聊天里小赵直呼后悔,问我能不能帮他想想办法。
不过事已至此,我也很难建议,只能安慰他至少踩对了时间、区位,少赚不算亏。外立面这玩意就是一分价钱一分货,基本1:1对应小区品质,所以大家买的时候要多问问。
02 房里的人
第二个故事比较有意思,是上周和一个做房产中介的朋友喝茶,聊到小区环境问题,聊到的,他说:
这两年约客户带看,不怕碰到老小区,就怕更怕碰到“群租房泛滥“的次新小区。
因为群租房多的小区,就算是3-5年的新小区,大多数也都破破烂烂,有时候电话里和客户聊得好好的,进小区一看,就再也没了下文。
让我想到一个关于商圈的争议。
从很久以前开始,就有读者问我:
买房是不是离商圈越近越好,附近商场越多越好?
如果单从便利的角度去看,确实是这样。但从实际的居住体验角度来看,并不是。
离商圈越近,意味着住房,越容易被商圈不良的部分侵蚀。
举个例子,去年一对大学教师夫妇,找到我咨询买房,男方称呼张教授,二人的诉求,是先把手头房子卖出去,再置换一套新房。
拿到老房子的资料,我有点纳闷。
房龄不老,刚刚满5年,房子地段很好,位置在武汉光谷广场附近,有地铁,有商圈,而且房子距离两口子的工作单位华科大非常近,上下班也方便。
这样的房子为啥要急着换?问了几次,张教授才支支吾吾讲了原因:
“实在不想再看到有人露着两个奶子乱晃了……”
张教授楼上下,都是附近步行街夜总会的租客,这些租客平日打扮比较“新潮”,按老教授的说法,严重冲击了他对美的传统认知。
另外因为工作性质,租客经常深夜才回家,回了家也不老实,蹬着高跟鞋咯哒咯哒乱蹦,吵得两口子睡不着觉。
多次向物业投诉,但人家是租户,根本不在乎。
开始张教授以为是特殊情况,后来一打听,这个小区里,别的楼栋,步行街的租户还有很多。
租户对房子、对小区本身就没有保护的意识,垃圾乱扔,电梯里抽烟吐痰,时间久了,小区显得乱糟糟。
张教授说,自己也不是真歧视人家的工作,只是觉得和他们是两个世界的人,很难在一起生活、沟通。
而且当初和他们一样,在这买房的老师也有不少,但最近两年,因为这个问题,大部分都搬走了。
租户过多,迫使小区原本高质量的住户搬离,然后更多租户涌入,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这种情况,在很多群租房多的小区、回迁房小区里不算罕见,换一个角度来看,这其实也是一种圈层效应。
千金买宅,万金择邻。
一个小区的命运,和住在里面的人,息息相关。
03 管理者的能力
每次外出坐滴滴,我都喜欢和司机师傅聊聊天。
司机载客多,每天接触到的信息多,故事也多。前段时间,碰到一个特别能侃的师傅,讲了这样一个事:
他前几年在老家县城好不容易攒钱买了套房,结果碰上开发商卷款跑路,房子成了烂尾房。
好在后来项目有人接盘,虽然迟了几年,还是拿到了房子的钥匙。师傅高兴,简单装修后,风风火火就搬了进去。
隔几天就发现不对劲,因为他的房子在中层,几乎每天楼下都传来哐哐砸墙声,有时候晚上8、9点了还在施工,引起了好多住户不满。
师傅也找了几次物业反映情况,但物业每次来人,都是和稀泥、说好话,师傅心里一合计:
算了,以前都是烂尾楼业主不容易,急着装修住进来,也能理解。
结果有一天晚上,出了大事。
师傅下班回家,准备洗漱休息,刷牙的时候突然看见镜子旁边有条裂缝……吓坏了,最近也没有地震啊,怎么房子突然要塌了。。
着急穿衣服下楼后,已经有不少住户在那指指点点了,定睛一看,整栋楼的侧面,出现一道深深的裂缝。
马上找物业,经盘查,原来是因为2楼装修,把整面承重墙都砸了。
先是烂尾,后又成了危楼,师傅心里苦,天天带着人去二楼维权,结果二楼一家人一夜跑路了,也不知道去哪儿了。
师傅找人打听才知道,小区物业经理,是2楼业主的小舅子,人家干啥,物业都是睁一只闭一只眼。
难怪他家晚上装修也没人管,亏自己还同情他们呢,师傅这个后悔。
但是事情已经发生,房子是彻底不能住人了,后悔已经晚了。
去找施工队,给的反馈是,楼体本身质量就不咋地,又敲了沉重,导致楼梯结构异变,即使加固,也不保证会不会塌了。
就这样,师傅提心吊胆住了2年,搬离了那里,房子再便宜也卖不出去,因为没有人愿意住危房。。。
国内有相当一部分小区的物业,都是开发商承包,能力参差不齐。
后台经常有读者吐槽,说自家物业,除了有个两个门卫,几个保洁,其他啥事也不管。
收钱的时候最积极,一办事就拉稀。
绿化带要么光秃秃没草,要么野草三尺高,业主反映多次,才安排人去修剪;小区里遛狗不牵绳没人管,狗屎东一坨西一堆,也没人打扫。
甚至有人在绿化带里安了一圈停车占位器,当成了自家停车位一年多,物业理都不理.......
其实小区的寿命,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些细节决定的,能“年轻“多久,物业的能力非常重要。
无论是自然折旧也好,人为因素也罢,小区走向衰败,都是必然发生的结果。
但好的房子,一定自身具备抗衰能力。
跟人一样,林志玲无法回到十八岁,但可以活得远比同龄人更精致,我们能做的,不过是通过多个因素判断,抓住房子生命兴衰的周期,寻找更多的确定性。
加经济学人小助手为好友,
加入微信群,建立更深度的阅读连接。
▼ 经济学人小助手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