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计时3天!书是别人的,读书笔记才是你自己的
2024年了,你是不是开始制定新一年的读书计划了?
如果你已经下定决心成为一个会读书、读好书的人,很高兴你能点开这篇文章。
在注意力越发成为稀缺资源的今天,如果你还有兴趣了解如何进行有效阅读,至少说明了,你一定是个内心丰盈的人。
然而,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觉:
好不容易读完一本书,但却很难回忆起核心内容?
对一个陌生领域感兴趣,想找到可以快速入门的书,却不知从何下手?
阅读过程里,看文字都认识,但背后的知识和思想却不进脑子?
想做读书笔记,除了摘抄原文,不知还能记点什么?
图 /《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
放心,遇到这些难题是很常见的,你不是一个人。
但是,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复旦大学博导马凌的《马凌·读书笔记训练营》,就是针对以上难题的一剂良方。
01
读书,先学会找书
建立起专属于自己的书单
读书前的每一分努力,都是为了避开踩坑,遇到烂书不仅浪费了雅兴和时间,读完带来的不愉快体验也久久不能消散。事先进行阅读书目筛选,需要一定的技巧。
图 /《编舟记》
比如对学习写作感兴趣,却不知从何入手,可以遵循以下小建议:
第一步,可以从大师的小书入门。在优秀的前人作品里,体会到该领域的魅力并入门,比如想学习写作,入门可看叶圣陶《跟着大师学语文:怎样写作》;
第二步,要储备一定的相关知识。比如写作进阶,就可以看看斯蒂芬·金的《写作这回事》,来更深入地了解作家创作观和方法论;
第三步,要攻克核心经典。基于看懂的入门进阶后,就要逐渐增加看得“半懂不懂”内容的比例。
在有了初步规划后,专属于自己的书单也可以随时灵活调整。比如除了对写作感兴趣之外,在阅读过程里,对文学评论也产生了好奇,那毛姆的《作家笔记》也可以纳入自己的体系。
除此之外,马凌老师还在训练营里里开展了其他不同主题的书单建议,从艺术到社会科学领域的书单,都可以在训练营里跟老师直接交流。
02
建立自己的书单后
学会搭建自己的思考体系
如果读书没有自己的体系,那只会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没有独立的判断和思考,读再多书也都是别人理论的二道贩子。
图 /《书店》
同样是读张爱玲,王小波虽然认为她“对女人的生活理解得很深刻”,但自己不喜欢,因为故事“带点幽囚恐怖症的意味”,而文学评论家夏志清却解读为记录了近代历史,且她“态度诚挚,可是又能冷眼旁观;随意嘲弄,都成妙文”。
作为读者,读完张爱玲后再看二位的评价,是否会让自己原先的感受产生一丝动摇呢?不同观点在你面前冲撞时,一个聪明的读者,需要能够形成自己的观点。
本次《读书笔记训练营》,就是带着你循序渐进,掌握体系化的思考方式,从宏观、中观、微观的角度,更好地把握书中内容。
03
掌握科学的做读书笔记方法
才是有效阅读的最佳神器
书是别人写的,而读书笔记,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
这里说的读书笔记,是经过整理编织的知识,就像收纳好的房间一样清清爽爽;如果只是原文的大段摘抄,那不过是散落在头脑中凌乱的丝线罢了。
图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马凌老师在课程中分享了大量很好操作的读书笔记方法。从拆解书籍的结构开始,特别经典的书籍可以用“结构法读书笔记”,比如她本人曾将名著《包法利夫人》缩写到10000字,且保持结构完整、主要情节与人物清晰、金句保留。虽然这是不小的挑战,但对读者自身来说是很好的训练。
也会介绍“卢曼卡片笔记法”,从第一代盒子开始积累大量文献笔记,为日后有机会输出打下基础。
读书笔记也有特定的结构。比如在阅读经典时,第一遍可以先从自己的目光出发,再看看他人的视角,第三遍落点在作者的目光,第四遍又回到自己的视角;而阅读社科类书籍,则又有其他的专业笔记方式。
还有大量的专业读书方式,从泛读到精读,在本次训练营里,马凌老师都会手把手带着大家学习。从阅读《包法利夫人》开始,掌握科学专业的读书笔记方法。在你需要输出写作时,整理好的读书笔记将会大有助益。
图 /《爱情与灵药》
阅读从来不只是将一本书翻阅完毕、每年定期打卡多少本已读书目,而是将所读所感,真正理解消化,最后吸收转化成为自己思想的一部分。
如果只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那用于读书的时间或许只是白白辜负了光阴,而只有有意识、有规划地进行阅读,才能领略“每有会意,则欣然忘食”的美妙之处。
正如伍尔夫所说:“读书不是为求知或者谋生,而是为了把交流扩大到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有效的阅读方式,能让这样的交流传得更远,甚至听到回声。
那么,这一切从何开始呢?
三联中读邀请到了书评人、复旦大学教授马凌,开设了《马凌·读书笔记训练营》。训练营经过长达半年的筹备,力求从各个维度击破阅读难题,帮大家实现阅读能力的进阶。
社群内学员留言
还要提醒大家,前七期在上线的几天内就迅速报满。为了满足大家对于阅读训练的需求,我们又开设了第八期。报名倒计时只剩3天,错过的阅读爱好者们这次可要抓紧时间啦。
权威书评人、复旦博导
教你用读书笔记法,打造自己的知识体系
本次读书笔记训练营的主讲人,是书评界口碑极佳的马凌老师。她是书评人、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三联“行读图书奖”评委,是三联的老朋友。
《三联生活周刊》的资深主笔贝小戎评价她:“马凌老师学养深厚,声名远播,身在学府之中,却无学究气,既能谈理论,也能话人心。”
书评人、复旦博导 马凌
在豆瓣,马凌拥有近8万粉丝。她戏称自己为“两脚书橱”,微信签名是“未能随俗唯求己,除却读书都让人。”《三联生活周刊》《新京报·书评周刊》上常能读到她精妙的文字。
《追忆马塞尔·普鲁斯特》系列、《谁喜欢简·奥斯汀》《疯狂与神性:荣格的<红书>》《除了红楼,还有毛姆》《来一串海明威:传记的N种写法》……
阅读马凌的文章实在是一种享受,过程中忍不住感叹,此人的阅读量之大,知识面之广,思想之深邃有趣。无论是需要系统性梳理的“大问题”,还是少有人涉猎的“小众话题”,经马凌一说,都能打开与众不同的视角,给读者新知与深意。
而这些精彩的、 数量可观的作品,都得益于她的独家阅读输出法。
马凌:我若有前生,一定是个图书管理员吧。
作为复旦博导,马凌将这套独家阅读输出法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她还在复旦开设《外国新闻传播史》《新闻传播经典导读》等课程,课上讲授阅读方法,解析读书笔记方法论。学生评价她:
“她的课总是人气爆棚”
“内容充实,视角新颖活泼,结合文学、史学、政治学等学科,洞见深刻”
“学贯中西、通达古今,知识积累水平令人叹服”
马凌老师还会许诺,作业写得好,就可以去复旦找她喝咖啡,她买单。
在《马凌·读书笔记训练营》中,她会倾尽毕生所学,将她积累下的一套独家阅读输出心法,倾囊相授。
“时间宝贵,不确定什么书值得读” “拿到一本书,不知道如何快速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读了就忘,沉淀不下来,感觉白读了” “不清楚读完后到底有什么用,也无法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
听完感觉从前看书只是看个热闹;
《托尔斯泰读书随笔》(商务印书馆版本)
《托尔斯泰读书随笔》(商务印书馆版本)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