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江河日下,巴奴何以逆流而上?
作者丨梳子姐
拥有2000万人口的成都静默了10天,当一轮明月升起,沸腾的火锅,热辣的舞蹈,忘情的歌声,整个城市随之躁动起来,吃着火锅唱着歌,他们用狂欢和自嗨抵消着疫情封控居家的压抑与沉闷。
对成都人民来说,没有什么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
如今火锅也早已从川渝地区走向世界,成为普及度最高的大众美食,然而受疫情影响,整个餐饮业面临着一场革命性分化。
海底捞一度被视为“中国最赚钱火锅店”,8月30日晚,其披露的中期业绩公告显示,公司上半年营收167.6亿元,同比下降16.6%;净亏损2.66亿元,刚刚燃起的盈利势头再度转亏。
有“火锅第一股”称号的呷哺呷哺也未能幸免,上半年营收21.56亿元,同比下跌29.24%,归属于股东净亏损为2.80亿元,亏损同比扩大492.69%。
火锅行业的前两名如此惨淡,让人不禁感到阵阵寒意,难道冬天真的来了吗?
01.
就在整个餐饮行业出现一片哀鸿之时,近日一则#如何看待餐饮界的巴奴现象#的微博话题登上热搜,引发热议;
据媒体报道,作为近年来火锅界的黑马,巴奴毛肚火锅近年来在同样的大环境下,呈现出逆势增长的独特现象,成为疫情下餐企积极自救的成功样本,也为餐饮行业打了一针强心剂。
作为一家创立于2001年的火锅品牌,这家火锅的故事还得从十多年前一本《海底捞你学不会》开始说起。
众所周知,海底捞奉行“服务主义”,其创始人张勇认为,顾客吃谁的火锅都一样,口味大差不差,很难分出好坏,关键看哪家火锅店的服务好,能不能用服务感动客人、留住客人。所以他们在服务上下足工夫,吃顿火锅可以免费美甲、美鞋、护手,各种免费饮料、零食和水果,甚至卫生间都有专人服务,包括开水龙头、挤洗手液、递擦手纸等。
“服务主义”给海底捞带来巨大成功,使其成为争相效仿的行业翘楚,彼时对于刚创立不久的巴奴也不例外,2009年巴奴开到郑州后也曾跟在海底捞后面亦步亦趋学了三年服务,让员工学着擦鞋、美甲、舞面,一心想超越最终发现连皮毛都没学到。
一次偶然的粉丝之争,让巴奴创始人杜中兵发现了新大陆,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品牌定位。
在微博上,海底捞与巴奴火锅的粉丝互相争论,海底捞的粉丝说“你们不懂服务”,巴奴的粉丝则回怼“我们不需要服务,火锅好吃就行,就冲着毛肚、菌汤来吃巴奴的”。
于是巴奴重新梳理战略定位,让品牌定位更加聚焦明晰,把所有门店更名为“巴奴毛肚火锅”,打出“服务不是巴奴的特色,毛肚和菌汤才是”的广告语,一时间因敢于挑战火锅巨头海底捞让巴奴在餐饮行业名声大噪。
这个改变也让杜中兵陷入了思考,餐饮业离不开服务,可服务的本质是什么,餐饮业到底是干什么的?
一味追求服务的形式,是不是背离了餐饮的初心呢?
他认为,顾客肯定是先决定吃什么,然后再想去哪里吃,而不是反过来的,其中产品质量是决定性因素。
循着这个思路,杜中兵鲜明地确立了巴奴的“产品主义”战略,把重心全部放在产品上,坚定不移奉行健康美味、真材实料和追求极致理念,从品质到品牌、从无形到有形重新梳理产品,全面围绕产品展开差异重新构建,重新诠释“以产品为本”这个朴素道理。
02.
在巴奴创立之初的那个年代,火锅行业存在两大弊端:一是用火碱泡发食材,二是使用老油做锅底。
毛肚、鸭肠、黄喉、鱿鱼等食材不易保存,火锅店一般会用火碱泡发,这一工艺虽然没被明令禁止但对人体健康并无益处,老油味道比较厚重,吃火锅口感比较好,然而也摆脱不掉“口水油”的诟病。
一次偶然机会,杜中兵听说西南大学李洪军教授研发出“木瓜蛋白酶嫩化”技术,可以保证毛肚等干货泡发时的新鲜度,同时又天然卫生,他率先引进这一技术,开发了绿色毛肚生产线,形成12道工序标准化生产,让顾客吃到无害发制、美味健康的毛肚。
作为行业内率先提出产品主义的火锅品牌,巴奴一直被誉为“火锅行业产品研发中心”。
那些年巴奴不断在产品上死磕自己,相继推出了乌鸡卷、巴奴拽面、茴香小油条、绣球菌、黑豆腐、笨菠菜、鲜鸭血、乌龙冰粉、新西兰毛肚、井水黄豆芽、巴奴擀面皮等原创单品,引发行业纷纷模仿,推动火锅行业不断升级。
产品主义并不拒绝服务,而是建立一种更加自信、平等且和富有专业精神的服务模式。巴奴的服务员不需要刻意“取悦客户”,而是要成为毛肚火锅专家,拿出专家的专业和自信去跟客户平等交流,让顾客吃得巴巴适适。
按照杜中兵的说法,“如果你是教顾客享受火锅的专家,你不小心踩了顾客的脚都没关系”。
这种诠释让人耳目一新,把产品做好,真正为顾客服务,才是立于不败之地的王道。
产品主义理念的提出,不仅在餐饮行业引起轩然大波,甚至让海底捞也悄悄地向曾经的小老弟巴奴学习。
03.
2020年9月,一则#海底捞被质疑外观抄袭巴奴#的微博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有网友爆出海底捞推出的活体黄豆芽、绣球菌、毛肚、茴香小油条、嫩滑鸭血等菜品与巴奴如出一辙,质疑海底捞抄袭。
对此,巴奴也进行了正面回应,其表示,海底捞是一家值得尊敬的企业,开创了服务主义的先河,如今又专注推出顾客喜爱的产品,也非常欢迎海底捞加入巴奴的产品主义阵营。
而随着海底捞的服务越来越受到争议,去年年初巴奴升级了品牌战略,打出“服务不过度,样样都讲究”的口号,被网友认为是正面硬刚海底捞。
从模仿到硬杠,巴奴并非碰瓷海底捞,而是火锅界“服务主义”与“产品主义”两种不同战略、两条不同路线的终极PK,既折射出遭遇疫情反复冲击的餐饮行业之困,更反映出大变革时代的商业逻辑嬗变。
第一,回归初心,价值需要沉淀。
《隐入尘烟》之所以能够大火,很重要原因是没有刻意炒作,不急不躁扎在黄土地上,从春天到秋天足足耗费了10个月时间,用心去拍一部真正的电影。
如果别的电影也能如此雕琢,可能就显不出《隐入尘烟》的优秀。
用郭德纲的话说,“不是我很优秀,全靠同行衬托”。
现在各行各业竞争都很激烈,资本为王的时代,大家你追我赶惟恐落后,可是跑着跑着把灵魂给弄丢了,忘记了自己是谁,从哪里出发。
火锅是纤夫发明的,纤夫又称巴奴。
嘉陵江边,杜中兵抚摸着深深的纤痕,宛如穿越到一百年前的江北码头,一群徒手赤足的纤夫弯腰弓背逆流而上。
他之所以把品牌定名为“巴奴”,就是把逆流而上,团结同心的纤夫精神融入企业文化,确立不服输不认输的精神图腾,一步一铿,踏踏实实。
从最初做一门生意,到现在打造一个品牌,杜中兵带领巴奴人不断刷新对火锅的认识,挑战一切各种困难,不断推动火锅行业的升级。
他们相信:“产品就是初心,是我们永恒的力量。企业的本质不是做大规模,而是为顾客和社会持续的创造价值。产品主义一定会超越服务主义。”
当全部注意力回归到产品上时,如同农民扛起锄头,军人握住钢枪,找到了主责主业所在,餐饮人就不会被潮流所裹胁,不会因喧嚣而浮躁,就会清晰看到并不遥远的理想和执念。
第二,定力制胜,战略决定兴衰。
战略一旦确定,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决策者的战略定力。
在疫情冲击下,很多餐饮企业战略判断、战略定力不同程度发生动摇。
一开始,张勇认为疫情是抄底的最佳机会,因此反其道作出快速扩张的决策,结果价格上涨、食品卫生、门店关闭等负面问题接踵而至,2021年海底捞净亏损高达41.63亿元,相当于把前三年赚的钱全赔了进去,千家门店也关停了三分之一。
巴奴火锅则放弃幻想,认为餐饮业根本不存在抄底机会,所以采取相对守住的策略,坚持做直营打造品牌,不搞快速扩张,不为上市而融资,疫情期间坚持不做外卖,不搞新零售,不搞预制菜,做直播不卖货只讲产品,价格高但从不打折促销。
正是这些奇葩举措让他们在寒冬中暖意盎然、行稳致远,在疫情期间逆势而上,形成了开一家火一家的“巴奴现象”。
杜中兵的战略定力彰显出立足本土打造百年品牌的宏大气象,这样的民族企业,没有理由不支持,没有理由不兴旺。
第三,精致专业,实力赢得尊重。
任正非曾经说过:
做专业的人,把专业的事做好,这句话对任何行业都适用。
巴奴人不仅把毛肚做到了极致,野山菌汤也极为考究,在行业纷纷采用料包的情况下依然坚持每天大火现熬菌汤,超过4个小时就倒掉,让顾客喝到的每锅汤都鲜到刚刚好。
在行业纷纷卷入预制菜之风的情况下,提出“能冷鲜不冷冻,能当天不隔夜,能天然不添加”的第三代供应链理念,秉持着对产品的极致追求,巴奴建立强大的供应链和中央厨房,通过定制化生产,追求天然新鲜,完全回归中国人吃饭的味道。
一句话,讲究!
第四,突出重围,危机就是自己。
“服务不是巴奴的特色,毛肚和菌汤才是”
“服务不过度,样样都讲究”
从外部视角看,巴奴似乎冲着海底捞去的,但实际上商场上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
曾经巴奴向海底捞学了三年也没学会,同样它想打倒海底捞也是不可能的。
商场如战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不成长就萎缩,不进步就退步,能不能摆脱经验主义进行创新突围,决定着企业的生死。
海底捞的“服务主义”没有错,但在“服务主义”不能当成吃遍天的一招鲜。
巴奴倡导“产品主义”同时,并没有拒绝“服务主义”,也没有拒绝融资扩张,只不过都控制在可承受的适度范围之内。
对“度”的把握像涮毛肚一样,只有恰好没有更好,里面蕴藏着中国人的传统哲学思维。
决策思维决定眼界视角,认知深度影响事业导向。
好的火锅,不仅要用好的服务说话,更应该让过硬的菜品说话。
成功自有道。经历了疫情围剿后的巴奴,反而成为餐饮界最大一匹黑马。
用产品优势留住顾客,回归“产品主义”本源初心,不仅值得餐饮业参考学习,也值得这个冬天里的每一家企业深思。
你未必光芒万丈,但始终温暖有光。如果没有特别幸运,那就请特别努力。
疫情让我们备感艰难,或许一顿火锅,就可以让我们顿悟人生。
在一盆火锅里,见众生,见天地,见自己。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