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还在涨!国内首部!刷完贼爽!这b班老子真上够了!电影2024-01-03 04:01“今年这个逼班上够了。”“吭哧吭哧上了一年班,是时候骂回去了。”“还开年会啊?人都被它裁光了,有这心思把年终奖结一结吧。”2023年末,这部凭借疯狂吐槽出圈,号称“打工人嘴替”的喜剧电影登陆院线。豆瓣评分飙到8.1,有人大赞是“年度黑马”,但也有人批评是在“消费打工人”…乌鸦早就看过点映,憋到今天,终于能跟大家来聊一聊:《年会不能停!》胡建林,一名钳工。1998年进厂,勤勤恳恳干了20年。人生有几个20年?况且,这不是普通的20年,这是中国经济腾飞的20年。胡建林所在的小厂,踩上了时代的东风一路高歌前行,20年里已经一跃成为一间超大规模的集团,俗称:大厂。公司搬到了省城,原来的小厂长,成了集团董事长,原来的同事,摸着门路调进总公司…只有胡建林,原地踏步,还留在小厂里闷头干活儿。年年拿先进、当劳模,就是没升官、没发财。折腾了半辈子的老胡,早就没了什么雄心壮志,每年唯一的指望,就是年会能上个节目,去总公司表演。然而,就在2019年的年末,老胡的春天来了…一纸调令,他被调进了总公司。老胡心里纳闷:难道因为我年年是先进,要拿我树典型?这…着实想多了。真正的原因很简单,调错了。有人托了几层关系、上下打点才打通的上调渠道,阴差阳错地便宜了老实人胡建林。胡建林不知道,正当他春风得意赶到总公司报到时,这里正掀起一场血雨腥风…公司为了转型升级,准备优化掉几千名员工。在裁员的当口,居然还能调进一个看起来啥也不懂,和大厂调性严重不符的中年男人…再没有情商的打工人也会猜测:这人后台肯定很硬!上司对他毕恭毕敬,直接开出年薪40万,还不用他亲自干活,每天坐在办公室摸鱼,薪水轻松落袋。谁知,闲不住的胡建林,在公司整出了一个大动静…国产喜剧《年会不能停!》12月29日登陆中国内地院线。有人夸:一个纯真老实人,一个卑微狗腿子,一个耿直年轻人,治愈了我一整年的迷茫。有人踩:一些没有房贷压力,生活压力的人借着一部电影,看似帮我说了一些爽话,实则在搜刮我本不富裕的钱包。这是大鹏与白客两位网生喜剧鼻祖首次合体。乌鸦认为,作为一部喜剧电影,它能做到情节紧凑、故事完整、笑点密集,已经算是一种成功。而豆瓣8.1分,也深深地反映出,大家此前被国产喜剧烂片伤得太惨了…故事前半部分笑点尤其出彩,不是那种低俗尬笑,而是揉进了打工人心酸的自嘲与对大厂文化辛辣的讽刺。比如,明明是彻头彻尾的中资企业,员工却必须起英文名。于是,胡建林成了“Mr John(壮)”,他的上司,白客饰演的马杰,叫“Magic”。为什么不叫“杰克马”呢?马杰:那不是僭越了嘛…比如,大厂全员互飚黑话:对齐颗粒度,打通底层逻辑,形成组合拳…不然就是废话文学齐飞:关键的问题,是找到问题的关键;具体的问题,要看具体的情况…比如,说好的6点下班,8点没人走,美其名曰“大家都是自愿加班的,绝对没有强迫”。还有大厂里自助餐、健身房、休息区,应有尽有,可不就是为了方便你以公司为家吗?再比如,明明是裁员,居然起个名字叫“广进计划”,因为,“财源广进”。好的,谐音梗不扣钱是吧?这无耻程度堪比把失业叫“毕业”,“996是福报”的言论。更不用说,企业内部等级森严,35岁以上就要被优化,临时工怎么都转不了正,职场应酬不是陪酒就是性骚扰,领导抢功第一名,下属没事就背锅…这些上不了台面的职场文化,打工人的悲惨境遇,都被电影一一点了出来。故事的走向你应该也猜到了:胡建林凭借“后台的力量”,一路升职,原来的上司马杰,很快成了他的下属…正所谓,掌握特权,就能为所欲为…但胡建林心里没底,有人给他支招:当个坏员工可能随时被炒,但当一个坏领导,还是挺容易。谨记三点,就可以稳坐领导之位。一,能不说清楚就不说清楚,给下面的人发挥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要活学活用废话文学;二,对下属有亲和力,打情感牌,让他们替你干活儿;三,发动下属斗下属,让他们把对上司的不满,转化为对彼此的不满…不得不说,奇怪的知识点又增加了…总而言之,这部电影是懂当下打工人的痛点的。那些加不完的班,受不完的气,背不完的锅…熬到年尾,终于有人替大家发声,让大家在电影院里好好出一出气,发泄一下。虽然新的一年,大概率还得接着吃苦…不过可惜的是,《年会不能停!》的野心不大,它只想当一部搞笑吐槽电影。我认为这部电影有两个比较大的缺憾。首先,片中的所有角色都是为了推动剧情而存在,也就是说,全员工具人。即使是胡建林、马杰、潘妮这三个主要人物,都塑造得流于表面,没有人物弧光。特别是主角胡建林,让人相当迷惑。他成长于计划经济的时代,相信本分、勤恳就有回报,他实际上是旧时代思想的代表。新时代的要求,是主动进取、创新,拥抱变化,不断调整…你很难说,胡建林这二十年的不得志,到底是因为他自己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还是因为公司的体制架构带来的种种弊端导致的。电影在塑造这个形象,以及他背后的小工厂时,回避了问题的复杂性,而仅仅是树立成残酷大厂文化的对立面,抱有高度的褒奖,这显然是有失偏颇的。胡建林的憋屈,跟当下年轻打工人的憋屈并不一样。而大家更能共情的马杰和潘妮,一个是当夹心饼干的打工人,一个是累死累活的实习生,电影本该去挖掘他们的人生轨迹,展现他们内心的彷徨。结果反而着墨不多,沦为了背景板…其次,电影最后,竟然还给出了解决打工人困境的方式。这操作,大可不必啊…现实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你一部电影居然斗胆想要解决?更可怕的是它给出的方式,竟然是当个显眼包,大声唱出来,让董事长听到,有所触动,做出改变。这思路,和封建社会“告御状”“清君侧”有什么区别?本质上是一个腐朽的价值观:最上面的那个人是好的,都是他身边的人使坏。老百姓盼望天降一个“青天大老爷”来主持公道,而不是说,我们可以建立一个更合理的制度,约束权力,实现公平。我们打工人的处境为什么这么糟糕?康德说过,人作为目的而不是手段活着。马克思在《资本论》里做了进一步论述:在工作领域,人可以决定自己所创造出来的事物,那就是作为目的而活着,如果是反过来,人被其所造之物决定,那就沦为了手段、工具。人类从农耕游牧的生活方式中走出来,进入工厂工作,换来了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其代价就是劳动者一步步地沦为工具。一百年多年前,马克思就预言,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的结构下,生活必然是每况愈下,越来越庸俗、粗糙。在这种制度下,为了追求最大化价值,必然破坏了劳动者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一切可能性。资本家会想方设法让劳动者不思考,不去追求生命的意义,不去追求那些可以让人获得更丰富的东西。所以,在所谓的大厂里,每天的工作就是开会、做PPT,跟不同的人沟通,你只是所有生产链路中的一个小螺丝钉。这样的企业还会要求员工情绪稳定,加班也不能抱怨…然而,人被工具化,是工业化进程中无法避免的产物,社会发展到今天,回头路是没法走的。我们要关注的重点,也不是如何回到过去,而是面对现实,想办法保障打工人的权益。打工人真正的痛点,是这些——我要谈钱,领导却给我谈感情,还爹味十足地教我要对公司感恩。我在要“不加班的权利”,你却告诉我:这是公司在培养你,还不用你教学费,知足吧。我要的是基本的尊重,你还可以毫无负担地羞辱我、PUA我,用公权力泄私愤。我被拖欠薪水,要拿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却发现处处碰壁,维权维个几年都没结果…加班加到猝死了,鉴定一个工伤难如登天…我们进入法治社会这些年,打工人要的公平和正义,怎么还是这么难实现?!关于打工人的故事,我们见得太多了,远比电影里演得复杂。当然,有人说,喜剧片笑就行了,不必在喜剧电影里找深刻,找价值。是的,我不愿意苛责《年会不能停!》,一部商业喜剧电影能够触及到这个层面,已经跑赢了很多创作者。我忿忿不平,还不是因为,这样反映现实的国产电影太少了…今年的韩国电影《下一个素熙》,曾经引爆了中国互联网,打动了无数打工人,反观我们,有什么呢?而我们每年还拍那么多职场剧,有几部是真实反映职场的?恰恰是因为我们拍得太少,我们才会揪着一部喜剧电影,横挑鼻子竖挑眼,诸多要求。说来说去,还是那个道理…都说艺术要来源生活,高于生活…但我们现在的尴尬处境是,现实和公众情绪已经走得很远,但影视剧的表达,还远远没有跟上。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我点亮“”,这b班就上到这!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