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百万美金年薪,到中国当3万个孩子的爸爸,25年花光2个亿,他后悔了吗?
转载自 / 知否大叔
有这么一位慈善家:
18岁以全年级第二的成绩考入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步入哈佛读硕士。
29岁,年薪千万人民币,日常出行坐私人飞机,任法国某银行副总裁。
他的照片被挂在巴黎银行总部的大厅,被誉为国际金融界最杰出的华人金融精英之一。
30出头的年纪就实现了财务自由,妥妥的人生赢家。
但他却毫不犹豫放弃所拥有的一切回到中国,加入慈善行列,拯救全国的艾滋病孤儿。
他叫杜聪。
那天,杜聪这个名字彻底消失在金融界,取而代之的是“杜爸爸”。
他用一己之力,拯救了成千上万的“艾滋孤儿”。
那么,他是因为什么走上这条路的?
1968年,杜聪出生在中国香港,14岁随父母移民美国。
作为黄色皮肤的亚裔,初到美国,他受到了严重的种族歧视。
种种不公待遇,让他意识到这个世界,歧视无处不在。
但他没有自暴自弃,反而认真思考着人生的意义。
他想成为华尔街最出色的银行家。
为了这个目标,他刻苦读书,力争上游。
最终,他以全校第二名的成绩,考入哥伦比亚大学金融系。
本科毕业后,顺利考上哈佛大学,获得硕士学位。
他在数学和语音上颇有天赋,又肯付出努力,事业上高歌猛进。
27岁,他成为了瑞士银行驻香港的联席董事;
29岁,他被纽约雷曼兄弟投资银行高薪聘为副总裁,年薪千万人民币。
在那个年代,国内存款上万就能称得上有钱人。
杜聪还不到30岁。
不出意料,他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
但这所有的一切,因一次回国调研彻底改变。
1998年7月,那是杜聪第一次直观意识到艾滋病的可怕。
在火车上,他遇到了一对父子。
父亲满身疱疹,并且溃烂严重,恶臭味传遍车厢,乘客纷纷捂着嘴巴,面露嫌恶。
杜聪生了恻隐之心,上前询问。
原来,他们患的是艾滋病,此行为的是上北京求医。
这对父子说,他们老家河南上蔡的几个村庄,大部分人都感染了艾滋病。
最严重的一个村庄,10户家庭里8户都有艾滋病人。
这番话,让杜聪心底发寒。
他对艾滋病并不陌生,当年在旧金山读高中时,一位老师便因该病去世。
但听说不如亲眼所见,杜聪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个病会在中国农村大规模感染。
出于对这一状况的担忧,杜聪决定去河南农村调研。
这次走访,成了杜聪此生挥之不去的噩梦。
村庄破旧,空气中弥漫着阴森绝望的气息。
他看到一个瘦弱男孩,踉踉跄跄地推着木头车,车上躺着病弱的父亲;
他还看到一个全身疱疹,陷入昏迷的小女孩躺在草编的床上,而她的母亲,掩面哀哀哭泣。
在这个地方,无论老少,个个如枯骨,简直是人间炼狱!
为什么这里会有这么多艾滋病患者?
因为穷。
贫穷让他们不得不卖血贴补家用。
有村民叹了口气说:
“很多血站非法经营,给人们共用针头,甚至在提取血浆后,把被污染过的血液注回卖血者体内,导致许多人感染艾滋病病毒。”
病发使他们痛苦不堪,可又没有钱财治病,只能缩在阴暗的角落,一边受人歧视,一边等待死亡降临。
听到这里,杜聪的心脏跟着揪了一下。
“社会上有这么人需要救助,有能力帮助他们的我怎能坐视不理?”
杜聪被人歧视过,明白个中滋味。
可是这些艾滋病患者,不但要受人歧视,还要忍受病痛的折磨。
只是想象,杜聪就已经无法呼吸。
经过长久的思想斗争,他做出一个决定:
放弃现有一切,回国帮助贫困地区的艾滋病人。
也许,冥冥中这才是他人生的意义。
在中国传统观念里,物质财富才是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准。
听闻杜聪的计划后,母亲坚决反对:
“我供你读哈佛,不是让你出来做义工的。
你要做慈善,可以业余兼职去做。你现在年轻,积蓄可以供你不工作地生活几年,等你老了怎么办?
你要为你的将来着想。”
也许母亲说的有道理,但杜聪的回答是:
“将来的事我看不见,现在的事,我不能看见了不管!”
此后,杜聪背上行囊,毅然决然走上了一条为普救众生而自毁前程之路。
这条路,一走就是20多年。
35岁那年,杜聪出资在香港注册智行基金会,主要资助受艾滋病影响的孩子上学。
他认为,只有送村子里受艾滋病影响的孩子去读书,才能让他们感受到世界的广阔,从而改变命运。
为了帮助这些孩子,他一个村子一个村子的调查、登记,并与当地学校合作,将资金直接拨付到学校,以保障孩子们能真正地去上学。
第一年,他救助了127个孩子,第二年救助了392个孩子,第三年…
杜聪不但在财力物力上提供帮助,还尤其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
很多人不能正视艾滋病患者和他们的家人,从而导致孩子们被孤立、嫌弃。
为了让孩子们有个良好的心态,智行基金每年都会组织夏令营、冬令营。
当孩子接触了多元的文化和大城市的高新科技,心态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除此之外,他还鼓励孩子们画画、跳舞、写作等。
这是因为有心理学家说,艺术创作可以疗愈心灵受伤的孩子。
多年间,杜聪和他的“智行基金会”,累计筹集了2亿元,一共救助了3万多名艾滋遗孤和贫困儿童。
许多孩子通过杜聪的救助考上了大学,其中不乏清华、北大等国内名校,还有的,去了国外留学。
而对于那些无意继续上学的,杜聪会送他们去参加职业技能培训。
比如厨师、面包师、护理等等,让他们有一技之长。
孩子们都亲切地称他为杜爸爸。
一声声杜爸爸,让杜聪眼含热泪。
2006年9月13日,因在艾滋病预防与资助方面的突出贡献荣获国家青年商会颁发的“2006年世界杰出青年”称号。
2023年8月,杜聪更是获得“2023年度中华慈孝人物”。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他说:
“我从来都不是一个买珠宝、穿名牌的人,所以辞职了,生活水平上并没有太大的落差。”
“一个人挨饿时给他碗粥比他饱时给碗肉更急需,这也是我做慈善的目的。
我已经从个人生存变为帮助更多人,我不是为自己活,有那么多的艾滋遗孤需要我,这是我的责任。
“只要孩子能够快快乐乐地成长,一切都值得。”
为了救助孩子,杜聪至今未婚。
可他已经55岁了,头发也白了。
对此,杜聪毫不在意。
他豁达地说,有3万多个孩子叫我杜爸爸,这还有什么不知足的?
等孩子们结婚生子后,他还有一个新的身份——杜爷爷。
有人劝他,你这身体一年不如一年,还是好好休息休息吧。
也有人说,这么多患者,你能救得过来吗?
但杜聪从不服老,也不丧气他说:
“艾滋病就像一场熊熊大火,我就是一名救火队员,我不可能把这场火给灭掉,但火里有人,我就得一个个把他们从火里拉出来,能救一个就是一个。”
这就是杜聪的故事。
前半生,梦想成为华尔街出色的银行家;
后半生,义无反顾终结梦想,只为救助更多的人。
他用自己有限的生命活出无限的价值,改善了成千上万底层孩子的命运。
他让我明白了人可如蝼蚁,美如神明。
高贵的灵魂,不会屈从于物质的满足。
我们这个社会,需要更多像杜聪这样有大爱的人。
只有重视每一个孩子,中国的教育才有希望。
-END-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