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困境下,在职“卷”博士的她们后悔了吗?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作为简历中含金量最高的学历,博士往往在就业时可以占得先机。但对于正处于职场之中的人而言,缺乏博士背景,则意味着升职可能受限,跳槽或转换职业赛道也会遇到些许阻碍。
出于这些原因,不少打工人在陷入职业瓶颈之时,选择成为一名在职博士。其好处不言自明,无需脱产,只要愿意为之付诸努力,再加上些许运气,大概率就可以获得学位证书。哪怕中途无法坚持,也不至于像全日制博士生那般,为接下来的求职而头疼。用功利的角度看待,它无疑是低风险,高回报的。
但在另一侧,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缩减在职博士生的招生名额,想要成为其中一员,也要经过层层选拔。“卷”在职博士,乍看是一条明朗的人生出路,可实际上,实现这个志业的过程,远比人们预想中挣扎得多。有人半途而废,有人苦苦坚持,鱼与熊掌都想要的结果,通常则是竹篮打水。我们找到了两位不同有着不同出发点的在职博士,以下是她们的经历。
起初,我没想过读博,我觉得博士很神圣,离我特别遥远。但我父亲常劝我,他是很相信学习改变命运的人。当兵,当文书,转业经商成功,他的每一步都跟努力学习有关联。但他那时候条件差,所以他总说:“我要是有你现在有这样的学习机会,就太幸福了。”
我想了想,觉得哪怕就当成是一段人生体验也挺好的。再加上我刚步入社会不久,没有考虑太多学业和工作的冲突,我跟有经验的人聊了聊,觉得挺有意思的,就报了名。在职博士的流程和正常考博士差不多。去学校网站上查询,只要符合条件,都能报。
难点在考试。专业课成绩其实大家都差不多,主要的差距在英语,题量大,单词质量和数量的要求也高。我的本科和硕士都是在国外读的,英语不差,就算这样,我都没答完题。三个半小时的考试,我出了一身汗。听老师讲,每年因为这科筛选掉的人就有百分之七八十。
其实公开选拔在职博士的机会挺少的,除去本校直推,加上直博的,就已经没有多少名额了。所以大家也很卷,你想,跟我一起考试的还有40多岁的,都是考了很多年的,这个难度可想而知。
我很幸运地被录取了。博一每周大概上三天课,晚上的七点到九点是公共课,我那时候五点半下班,开车到家是六点半,然后赶快骑车到学校,基本上是没时间吃晚饭的,一个学期下来,我瘦了十斤。
博二是英语课和专业课,每学期大概有五六门的样子,这时候工作和学业就很难平衡了。很多课要在周内的上午进行,我只能向领导请假去上课。我的领导人不错,比较支持个人发展,但唯独一点,不能耽误手头的事儿。但我有些同学抽不出时间,他们在职读博的难度就大了不少。连老师的课都不去上,老师对他们的印象肯定不会好,更不要说和同学之间能有什么交流了。
但真正的考验是如何平衡工作、生活和学业。到了博二,我压力很大,突然有天,我肚子剧痛,去医院做检查,做完B超,医生把我摁那儿了,说我长了个良性肿瘤,再动的话,容易大出血。我住了半个月院,前后修整三个月。我跟导师沟通后,她很理解,让我安心修养。
在那之后,正好我手头有个特别大的项目,我必须全力以赴,所以学习只能搁在一边了。没多久,我还怀孕了,我想着把孩子生下来。结果等到第二年的三月份,学校给我打来电话,说我的导师离职了,我必须在9月份前找到新导师,否则得自动退学。
当时我觉得是晴天霹雳,在职的博士和全日制的还不一样,他们天天在学校,我们很少露脸,根本也不认识太多老师。我跟家人商量了一下,大家都觉得,再努努力,能找到最好,找不到也只能这样了。
我给一个专业课老师打了电话,他的课我是分数最高的。我问她有名额能接我吗?她说对我印象比较好,就同意了。这我才接着读了下去。我意识到,面对一些事情的时候,每个小细节其实都是能转变最后结果的。
再之后,因为某明星学术不端的事情,教育部开始派一些专家严查大学。除了看论文有没有造假,还要看有没有那种在读很长时间的博士,如果有,会酌情清退。那阵子,我已经博三快结束了,但还没有开题,小论文也没有写,这显然是不具备毕业标准的。
又要忙工作,又要准备这些,整个人会特别崩溃。但好在后来挺过来了,我在今年终于通过了答辩。拿到学位以后,我对工作确实会有些新的想法,但不太考虑去高校,它的确能帮助我得到一份比较稳定的工作,但身边同学的例子看起来不是很理想。
他们很难到顶尖的高校去,985、211基本上是不用想,那些高校的审核对第一学历很看重。即使到了学校,压力也非常大,得不停地发文章,去争取副教授的名额,非升即走。如果不想的话,可以去做讲师或者从事管理类的,但这样的话,有点对不起那么长时间的学习经历了。
我想过,对我而言,读在职博士好的一点是什么?它其实是给我人生中提供了更多的选项,我觉得这是最大的优势。它会让我觉着不再被掣肘了,就算是我很无力的时候,我其实还有其他的路。
我是喜欢做学生的。读硕士时,感受没这么强烈,因为每天都在学校里,巴不得多向外走走。但等到工作几年,就会觉得当学生真好。等我开始在职博士生涯,再一次进校园的时候,感受就是周围的一切很舒服,很温暖。
其实临近硕士毕业那阵子,我考虑过读博,但是看到师哥师姐中有人延迟毕业,有人十多年还没能拿下学位,我暂缓了继续读书的计划。然后进入一家国企,过相对稳定的生活。但这种稳定不是长久的,尤其是最近几年,评级和涨薪都密切地跟学历挂钩,像我这种,就没法在第一梯队。
工作上很难更进一步,再加上我还保留了一些学术热情,我就想,要不干脆读个在职博士吧。一方面,这个对事业的长远打算有帮助;另一方面,像我这种文科类专业,能读到头还是读到头为好。
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考量,就是我那时已经过了三十岁了,大众观念里总会有一种三十五岁焦虑,我也有,想着还是趁早解决这件事吧。因为越往后拖,可能人的精力会更差,很难应付得来。
于是,我申请了在职博士。整套流程并不难,再加上之前有一些资源,联系到的导师比较愿意接收我。等我考试通过,就成了在职博士,这段时期会觉得自己还是很厉害的,即使脱离了校园很久,但还是能游刃有余地解决这些问题。
和全日制博士相比,我们的课程安排更加灵活,像他们的话,一般会集中在前两年把课修完,我们不一样,学校会考虑到上班的因素,课比较松散,我们的节奏也会慢一点。但刚开始还是很吃力。这涉及到思维的转换,工作的内容和研究的东西相关度不大,脑子转得慢,本来一天上班就已经消耗很多了,再去花时间学习,就更难受了。
这个问题越往后越突出。虽然在我做出要在职读的选择时候,我已经有心理预期,但还是比想象中更艰苦。你又想有文章发表,少做点儿学术垃圾,那边的领导还在催你,又没法混过去,只能硬着头皮来。
一般情况下,我的应对方法是看事情的优先级。我有个日程本,上面专门写各种事项的ddl,尽量把学校的事儿和工作岔开,如果实在不行,会跟导师沟通,看看能不能稍微往后延期,所以有个好导师非常重要。
二者相比,工作当然更要紧,毕竟自己的首要身份是打工人。我的领导知道我读在职博士。他表面上是很支持我的,但是我能感觉出来,他可能没有那么乐意。这方面确实不太能展开讲。他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我已经很满足了。
在职读博,情绪会变得很不稳定。比如,在写论文时,我查了一堆文献,最后毫无头绪,发现自己根本不是那块料,做不出什么了不起的东西,这就会疯狂质疑自己的能力。当然,这是对于有一定学术追求的人来说的,要是纯粹为了刷博士学位,那样能做到自洽,倒也可以。
最恼火的时刻,是周围的朋友在下班和周末都能毫无顾忌地出去玩。我就不行,明明已经很累了,脑子转不动了,还是要学习,很想甩脸、掀桌子不干了,但其实大部分和我一样的人,还是会咬着牙一边骂一边走下去。
再就是,我不得不承认,30来岁要处理的事情变得多了。家里老人的身体健康,工作等一系列事情,都要兼顾。不像学生时代,没太多牵涉精力的事情,就会有很多能量。但成年人的世界就是这样的,没办法,没有一个能逃掉的。
说实话,读博有点儿后悔,每到那种自闭的节骨眼儿,我都很想放弃。可转念一想,都已经坚持这么久了,半途而废确实可惜。我只能在这个周期内修炼和忍受,然后再告诉自己,这是长期选择,它的回报会非常延迟。如果最后没有达到预期,我大概比现在更加虚无。
不出意外,我会读完在职博士的。等拿到学位,我会试着投一投高校,找找教职。当然,我知道,想进一线城市的好学校是几乎不可能的,现在的博士一抓一大把,我更倾向回到老家或者其他二线城市当老师。至于现在,在没有理想未来的情况下,我会在单位先“苟”着,顺便再看看自己有没有晋升的可能性。
排版:初初 / 审核:同同
大家都在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